法治建设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15-03-23 10:14:55
|
作者: 程炜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改革统领全面工作,首先从党委政府自身做起,简政放权,率先在全国公布权力清单,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为切入口,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绩,这项行动发动群众之广、力度之大、投入人力物力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省委省政府为什么要紧紧抓住“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不放,精准发力、一抓到底,精气神是从何而来?我在实践中学习体会是:
来自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有了理论自信,工作就有了底气。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经验,我们曾经走过一条粗放型发展、“先发展后治理”之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以后虽然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当两者产生矛盾时,还是舍弃环境而倾向经济利益这一边。真正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发展大计,是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始的。浙江这些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是至理名言,现在这个口号已日益深入人心。
来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是一次依法治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水源污染到处都有,违章建筑随处可见。究竟抓什么、怎么抓?省委坚持以法治建设推进改革。把加强法治建设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进行。首先是通过宣传教育工作,统一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合力。同时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开展治理工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专门法律,并列入国家基本国策。政府就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开展执法行动。保护合法的,处理违法的,而且做到一视同仁,任何单位、个人都是一律对待。充分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违法建筑一律要拆除,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修复。政府的秉公执法赢得了民心,提高了公信力,也教育了群众,使群众懂得要用法律保护自己,并同违法行为开展斗争。许多群众积极参加到治理行动中来。浙江电视台为配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行动,特设“今日聚焦”栏目,运用新闻力量推动进步。深受观众欢迎,收视率较高,许多违法线索来自群众的举报、群众的支持。
来自全面深化改革。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我省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依靠党的政策支持,在浙江大地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安置下岗工人就业,为国家增加税收,为打破市场垄断开展公平竞争,作出了重要贡献。那时候是短缺经济时代,“皇帝女儿不愁嫁”。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新常态,传统商品相对饱和,供给能力大幅超过需求,同时受资源环境制约及人民对质量安全要求提高,民营企业如果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就难以为继了,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只有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质量效益为中心,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才是唯一的出路。像长兴的铅蓄电池业、浦江的水晶加工业、富阳的造纸业、萧山的铸造业、绍兴的纺织印染业等,他们已经这样做了或正在做。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政府的支持下,统一进行科学规划,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进行兼并重组,采用机器换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达到节能减排,加快人才培养,重视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企业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赢得了未来的市场。
来自中央的支持,浙江人民牢记中央领导嘱托,各项工作要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同志早年在我省主持省委工作时,高屋建瓴,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以及整体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作出过具体部署,为浙江打下了非常扎实有利的工作基础。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乘势而上,按照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决定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在浙江实践,实现“两美”浙江和“两个一百年”宏伟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委会原主委)
那么省委省政府为什么要紧紧抓住“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不放,精准发力、一抓到底,精气神是从何而来?我在实践中学习体会是:
来自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有了理论自信,工作就有了底气。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经验,我们曾经走过一条粗放型发展、“先发展后治理”之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以后虽然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当两者产生矛盾时,还是舍弃环境而倾向经济利益这一边。真正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发展大计,是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始的。浙江这些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是至理名言,现在这个口号已日益深入人心。
来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是一次依法治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水源污染到处都有,违章建筑随处可见。究竟抓什么、怎么抓?省委坚持以法治建设推进改革。把加强法治建设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进行。首先是通过宣传教育工作,统一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合力。同时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开展治理工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专门法律,并列入国家基本国策。政府就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开展执法行动。保护合法的,处理违法的,而且做到一视同仁,任何单位、个人都是一律对待。充分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违法建筑一律要拆除,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修复。政府的秉公执法赢得了民心,提高了公信力,也教育了群众,使群众懂得要用法律保护自己,并同违法行为开展斗争。许多群众积极参加到治理行动中来。浙江电视台为配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行动,特设“今日聚焦”栏目,运用新闻力量推动进步。深受观众欢迎,收视率较高,许多违法线索来自群众的举报、群众的支持。
来自全面深化改革。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我省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依靠党的政策支持,在浙江大地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安置下岗工人就业,为国家增加税收,为打破市场垄断开展公平竞争,作出了重要贡献。那时候是短缺经济时代,“皇帝女儿不愁嫁”。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新常态,传统商品相对饱和,供给能力大幅超过需求,同时受资源环境制约及人民对质量安全要求提高,民营企业如果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就难以为继了,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只有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质量效益为中心,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才是唯一的出路。像长兴的铅蓄电池业、浦江的水晶加工业、富阳的造纸业、萧山的铸造业、绍兴的纺织印染业等,他们已经这样做了或正在做。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政府的支持下,统一进行科学规划,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进行兼并重组,采用机器换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达到节能减排,加快人才培养,重视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企业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赢得了未来的市场。
来自中央的支持,浙江人民牢记中央领导嘱托,各项工作要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同志早年在我省主持省委工作时,高屋建瓴,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以及整体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作出过具体部署,为浙江打下了非常扎实有利的工作基础。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乘势而上,按照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决定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在浙江实践,实现“两美”浙江和“两个一百年”宏伟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委会原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