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道路自信 共圆百年之梦
——“三个自信”之道路自信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15-03-23 10:16:09
|
作者: 丁国玉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高举的一面旗帜,它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的基础上创立的,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八大号召全党,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充分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里,我以“道路自信”为题,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固定不变的道路模式。”人们对道路的探索和选择,不会是随意而为的,道路更不会凭空而来,它总是与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诉求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救国运动此起彼伏。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破产。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号召,发动了维新变法,最终带着戊戌六君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遗恨之情,黯然收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经过一系列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最终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政府所窃取。五四运动前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一系列的救国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春潮般涌出,如昙花般消逝。
在各种政治主张和救国运动一次次失败后,中国人在绝望之际看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曙光。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民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历了长达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脊梁上的“三座大山”,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后,虽然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但却为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我国综合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以长足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现实根源的自然展现
自信不是盲目自满,也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敝帚自珍,自信来源于内心蕴蓄的实现目标的底气。干事创业,缺乏信心就会底气不足,不堪大任,难以成事。但任何自信,都建立在可靠的来源基础上,必须有不断巩固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表达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底气、豪气,其自信植根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自信源于对当今时局的清醒把握:一是对我国的发展现状有着准确的定位,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对我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三是对世界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把握,从而作出“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体现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务实作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铮铮誓言,掷地有声又倍加清醒。
自信源于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注重对执政规律的探索。从1945年“窑洞对话”开始,执政规律就成为党内高层经常思考的重大课题,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转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近期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课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而推进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水平。
自信源于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2003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年均增长10.7%,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贸进出口均占全球十分之一,成为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同步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从而为在中共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几点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的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改向。中国道路不是凭空开创的,新时期以前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以及所建立起来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奠定了基础性条件。因此,要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就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漂浮。由于国情判断准确,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步骤稳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道路立足基本国情、聚焦经济发展、遵循发展规律所获得的成功。今后的社会发展也要遵循自身实际,植根中国文化,总结自身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彰显自身特色,打造中国气派。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僵化。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始自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展开,通过革除僵化的体制机制和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为中国道路的持续推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不迷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依靠人民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结合起来,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发展导向,从而一方面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中国道路获得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获得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中国道路赢得了合法性生存,这是中国道路坚持价值原则所获得的成功。反观前苏联,改革没有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价值主体的缺失使其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而有些发展中国家奉行所谓精英治国战略,其理论和政策游离于人民大众之外,精英们所追求的发展最终也因创造主体的缺失而成了海市蜃楼的幻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二:其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规避资本主义邪路;其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动员、组织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国道路向前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未来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社会主义因素、中国文化因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汲取时代精华,从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圆百年梦想。
(作者系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工商联主席、民建金华市委会主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固定不变的道路模式。”人们对道路的探索和选择,不会是随意而为的,道路更不会凭空而来,它总是与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诉求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救国运动此起彼伏。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破产。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号召,发动了维新变法,最终带着戊戌六君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遗恨之情,黯然收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经过一系列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最终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政府所窃取。五四运动前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一系列的救国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春潮般涌出,如昙花般消逝。
在各种政治主张和救国运动一次次失败后,中国人在绝望之际看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曙光。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民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历了长达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脊梁上的“三座大山”,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后,虽然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但却为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我国综合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以长足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现实根源的自然展现
自信不是盲目自满,也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敝帚自珍,自信来源于内心蕴蓄的实现目标的底气。干事创业,缺乏信心就会底气不足,不堪大任,难以成事。但任何自信,都建立在可靠的来源基础上,必须有不断巩固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表达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底气、豪气,其自信植根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自信源于对当今时局的清醒把握:一是对我国的发展现状有着准确的定位,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对我国存在的现实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三是对世界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把握,从而作出“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体现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务实作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铮铮誓言,掷地有声又倍加清醒。
自信源于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注重对执政规律的探索。从1945年“窑洞对话”开始,执政规律就成为党内高层经常思考的重大课题,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转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近期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课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而推进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水平。
自信源于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2003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年均增长10.7%,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贸进出口均占全球十分之一,成为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同步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从而为在中共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几点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的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改向。中国道路不是凭空开创的,新时期以前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以及所建立起来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奠定了基础性条件。因此,要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就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漂浮。由于国情判断准确,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步骤稳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道路立足基本国情、聚焦经济发展、遵循发展规律所获得的成功。今后的社会发展也要遵循自身实际,植根中国文化,总结自身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彰显自身特色,打造中国气派。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僵化。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始自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展开,通过革除僵化的体制机制和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为中国道路的持续推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不迷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依靠人民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结合起来,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发展导向,从而一方面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中国道路获得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获得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中国道路赢得了合法性生存,这是中国道路坚持价值原则所获得的成功。反观前苏联,改革没有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价值主体的缺失使其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而有些发展中国家奉行所谓精英治国战略,其理论和政策游离于人民大众之外,精英们所追求的发展最终也因创造主体的缺失而成了海市蜃楼的幻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二:其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规避资本主义邪路;其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动员、组织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国道路向前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未来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社会主义因素、中国文化因素,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汲取时代精华,从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圆百年梦想。
(作者系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工商联主席、民建金华市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