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委员: 关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降低实体经济高杠杆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6-07-08 10:53:44
|
作者: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的杠杆水平已经高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最关键因素,隐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亟待顶层设计,多管齐下,加快推动金融市场主体、投融资服务内容和金融创新监管等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高杠杆”问题,适时适度降低经济运行中的杠杆率,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协同发展,补齐金融服务实体的短板。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杠杆比例高,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比重过大。我们通常用银行总资产和GDP的比值来看宏观杠杆率,从2004年的197%上升到2014年底已达到264%,近几年呈现快速攀升态势,中国的宏观杠杆相当于美欧国家的3倍,已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从全球大数据和历史角度看,我国当前市场存在实体投资收益率和金融投资收益率倒挂问题,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只增长了3.3%但财务成本却增长了近20%,金融投资收益过高,实体投资收益过低,导致投资实体的动力逐渐下降,资金逐渐向金融市场集中,各种金融市场保证金大幅度增加,资金在金融市场上“空转”、投机和庞氏融资现象严重,造成产业空心化,今年的股市配资疯狂、P2P跑路潮等事件都是靠钱养钱模式的破产。当这个比重达到一个零界点,资产价格(抵押物价格)会出现大面积大幅度的跳水,坏账大面积产生,信用或债务链条断裂,银行体系首当遭受重创,易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2、金融结构长期严重失调,债务融资杠杆过高。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直接融资占比约为24%,近10年来直接融资比重其实仅提高了约11%。融资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在负债持续增加、资本得不到补充、利息支出持续加大的条件下,整个实体经济每年新增融资的三分之一用在支付负债利息上,只能靠借新债还旧债过日子,而且很多中小企业自主积累能力太弱,投资收益率偏低,甚至与负债利率水平形成倒挂,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融资需求过旺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考验金融市场承受能力,极易发生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扩张的失控。按照申万研究所的测算,就近两年,每年GDP增长7%左右,每年新增GDP不到4万亿元,却需要新增超15万亿元的社会融资才能换得,这种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极不平衡,实体经济的资金使用效率太低。同时,金融机构将70%的新增社会融资配给了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中小微企业获得不到30%的高息融资,近年来金融业尽管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产品和业务形式五花八门,但更多的是金融业自身的“自拉自唱”,是金融业内部对赚取实体经济付出高额利息的分赃竞争,对实体经济和百姓并没有多大帮助。
4、金融监管存在“低效、低水平、少配合”的问题,金融监管未能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控制杠杆率。去年6月以来爆发的“股灾”蒸发20多万亿、各地“互保联保”爆发引起的区域民间金融危机、中国证监会系列腐败案等事件可见一斑;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行业整体存在“总量大、监管空、风险悬”的监管盲点和监管少作为,造成了社会资金严重空转和浪费;以及现有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机制、信息收集共享机制没能清晰、及时、有效地做实,没有实现协调监管的“1+1>2”效应。
二、相关建议
1、加快改变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资本化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模式,有序推进解决地方债务置换融资体系问题,适度降低宏观杠杆。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多年来的投资增长模式之得失,过于依赖于土地的资本化已严重扭曲金融市场利率结构和融资结构,导致经济周期下来了而融资需求并没有下来,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周期,引发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之间出现强烈冲突。因此,要改变土地财政问题,就要加快推动中央和地方财税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
2、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的“清淤祛虚、消肥减胖”,做实资产,盘活存量,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和效率,被动降低市场微观主体的融资杠杆。要加快改变政府引导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现状,出清产能过剩行业的库存,有序清理“僵尸企业”。要适当调整工业企业折旧方法,改变企业机器设备实际价值远低于账面价值的现状。要促进企业资产股权化,要利用资本市场加速资产结构调整。
3、要适度繁荣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企业负债率、财务成本和杠杆比例,推动资本社会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一是必须加快我国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股权债券融资,加快多方主体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实体产业。即:要加快做实注册制的配套制度建设,要加快战略新兴板、新三板市场和地方区域股权市场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鼓励发展沪深交易所的债券融资和股权众筹市场,加快基础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各层次市场之间衔接,培育资本市场定价能力,加强交易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逐步让资本市场具备强大的融资承接能力,完成中国金融市场上最大的结构性转型,建立符合企业成长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建议一行三会、国税局、财政部等多部委协同发展,加快制定包括税收、理财产品标准统一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性举措,大力发展财富管理市场,鼓励和推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推动居民金融资产投资多元化(我国居民拥有的资产包括近100万亿元的住房和70万亿元的金融资产,其中存款占比约占70%,而债券和股权类资产占比过低),为居民竞争性地提供有专业投资管理的各类金融理财产品。
4、要强化金融监管的协同性,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多渠道助推资金从金融市场加速流向实体经济领域。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提高金融市场的合理风险定价能力,推动金融业加速转型,即要让金融机构从过高的利差收入、套利收入和渠道收入转化为交易收入、资产管理收入和中介服务收入,提高我国金融各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发展水平,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要加强监管的渗透性,坚决遏制金融系统的内部腐败性,让资金流动更具市场化;坚决遏制市场外部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塑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让资金放弃过高收益的追求。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进一步借力大数据完善征信体系的改革,做实中小微企业硬能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信用评价体系。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杠杆比例高,投机融资和庞氏融资比重过大。我们通常用银行总资产和GDP的比值来看宏观杠杆率,从2004年的197%上升到2014年底已达到264%,近几年呈现快速攀升态势,中国的宏观杠杆相当于美欧国家的3倍,已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从全球大数据和历史角度看,我国当前市场存在实体投资收益率和金融投资收益率倒挂问题,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只增长了3.3%但财务成本却增长了近20%,金融投资收益过高,实体投资收益过低,导致投资实体的动力逐渐下降,资金逐渐向金融市场集中,各种金融市场保证金大幅度增加,资金在金融市场上“空转”、投机和庞氏融资现象严重,造成产业空心化,今年的股市配资疯狂、P2P跑路潮等事件都是靠钱养钱模式的破产。当这个比重达到一个零界点,资产价格(抵押物价格)会出现大面积大幅度的跳水,坏账大面积产生,信用或债务链条断裂,银行体系首当遭受重创,易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2、金融结构长期严重失调,债务融资杠杆过高。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直接融资占比约为24%,近10年来直接融资比重其实仅提高了约11%。融资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在负债持续增加、资本得不到补充、利息支出持续加大的条件下,整个实体经济每年新增融资的三分之一用在支付负债利息上,只能靠借新债还旧债过日子,而且很多中小企业自主积累能力太弱,投资收益率偏低,甚至与负债利率水平形成倒挂,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融资需求过旺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考验金融市场承受能力,极易发生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扩张的失控。按照申万研究所的测算,就近两年,每年GDP增长7%左右,每年新增GDP不到4万亿元,却需要新增超15万亿元的社会融资才能换得,这种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极不平衡,实体经济的资金使用效率太低。同时,金融机构将70%的新增社会融资配给了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中小微企业获得不到30%的高息融资,近年来金融业尽管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产品和业务形式五花八门,但更多的是金融业自身的“自拉自唱”,是金融业内部对赚取实体经济付出高额利息的分赃竞争,对实体经济和百姓并没有多大帮助。
4、金融监管存在“低效、低水平、少配合”的问题,金融监管未能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控制杠杆率。去年6月以来爆发的“股灾”蒸发20多万亿、各地“互保联保”爆发引起的区域民间金融危机、中国证监会系列腐败案等事件可见一斑;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行业整体存在“总量大、监管空、风险悬”的监管盲点和监管少作为,造成了社会资金严重空转和浪费;以及现有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机制、信息收集共享机制没能清晰、及时、有效地做实,没有实现协调监管的“1+1>2”效应。
二、相关建议
1、加快改变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资本化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模式,有序推进解决地方债务置换融资体系问题,适度降低宏观杠杆。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多年来的投资增长模式之得失,过于依赖于土地的资本化已严重扭曲金融市场利率结构和融资结构,导致经济周期下来了而融资需求并没有下来,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周期,引发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之间出现强烈冲突。因此,要改变土地财政问题,就要加快推动中央和地方财税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
2、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的“清淤祛虚、消肥减胖”,做实资产,盘活存量,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和效率,被动降低市场微观主体的融资杠杆。要加快改变政府引导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现状,出清产能过剩行业的库存,有序清理“僵尸企业”。要适当调整工业企业折旧方法,改变企业机器设备实际价值远低于账面价值的现状。要促进企业资产股权化,要利用资本市场加速资产结构调整。
3、要适度繁荣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企业负债率、财务成本和杠杆比例,推动资本社会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一是必须加快我国多层次股权市场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股权债券融资,加快多方主体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实体产业。即:要加快做实注册制的配套制度建设,要加快战略新兴板、新三板市场和地方区域股权市场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鼓励发展沪深交易所的债券融资和股权众筹市场,加快基础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各层次市场之间衔接,培育资本市场定价能力,加强交易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逐步让资本市场具备强大的融资承接能力,完成中国金融市场上最大的结构性转型,建立符合企业成长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建议一行三会、国税局、财政部等多部委协同发展,加快制定包括税收、理财产品标准统一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性举措,大力发展财富管理市场,鼓励和推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推动居民金融资产投资多元化(我国居民拥有的资产包括近100万亿元的住房和70万亿元的金融资产,其中存款占比约占70%,而债券和股权类资产占比过低),为居民竞争性地提供有专业投资管理的各类金融理财产品。
4、要强化金融监管的协同性,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多渠道助推资金从金融市场加速流向实体经济领域。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提高金融市场的合理风险定价能力,推动金融业加速转型,即要让金融机构从过高的利差收入、套利收入和渠道收入转化为交易收入、资产管理收入和中介服务收入,提高我国金融各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发展水平,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要加强监管的渗透性,坚决遏制金融系统的内部腐败性,让资金流动更具市场化;坚决遏制市场外部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塑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让资金放弃过高收益的追求。要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进一步借力大数据完善征信体系的改革,做实中小微企业硬能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信用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