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21年2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21年2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21年2期
中药西药
发布时间:2021-06-07 11:23:21
  |  
作者: 方欣荣
        什么是中药?中药又名“国药”。中药和中医是同一理论体系下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中医离不开中药,失去了中药,就像战士没有了“武器”;中药离开了中医,就是一堆药草!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类自然生长或形成的物质,有植物的(如人参、当归)、动物的(如牛黄、犀角)、矿物的(如石膏、代赭石)等,由种植、养殖或野生采集而得。每一种中药都有其特定的药性,包括功效、主治、“四气”(寒性、热性、温性、平性)、“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某药对某脏腑、经络有效)、“有毒无毒”(某药毒副作用的有无及強弱)以及用法用量、出产地域等。中药的药性是我们的先人们经过不断的尝试总结得来的,民间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是对“药性”来源的真实写照。那么,这些“尝”出来的“药性”靠谱吗?用现代标准来衡量,它并不十分准确和完善,难免有些错误,但它经过数千年来实践检验,证明是有效的。黄连用了几千年,现在仍然能“厚肠胃,止腹泻”;当归也用了几千年,对许多妇科疾病仍有明显疗效……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奠定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果不用这些理论,而用来治病的其他物质则不属于中药的范畴。

        中成药(如各种水剂、冲剂、颗粒剂、丸剂、散剂、酒剂、糖浆剂、膏剂等),是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成品,其应用也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故属于中药范畴。

        在中成药中加了一些西药(如维C银翘片、珍菊降压片、消渴丸等)是中药?西药?还是中成药?都不是!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定义叫“中西药复方制剂”。使用此类药物请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以免被它的“药名”所误导。

        什么是“西药”?西药是近代中国人为区别于中药取的通俗名,本意是指“來自西方的药物”。一般是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植物、微生物等)中提制而成的药物,在药品管理中叫“化学药”,其主要成份是化学成份,有化学名称和化学结构式。如抗菌类药物: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沙星类)、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等)是化学合成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是从微生物中提制或半合成制造的。我国研发的小檗碱(黄连素)、青蒿素等,是从植物中提制而成的。虽有“中药之名”,但经过提炼,已失去了原药的性味功效,其应用也脱离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故也属于“西药”的范畴。西药来源于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用于防治和诊断疾病的一类物质。西药的发展历史较短,从药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份(从鸦片中提取吗啡,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奎宁……)开始计算,至今也才二百多年。从微生物中提取抗生素的历史更短,最早使用的青霉素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西药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针对病种专一,起效迅速,工厂化生产等特点。但由于它的“非自然”属性,如应用时间过长,对人体容易造成伤害和产生耐药性。因此西药要不断地更新换代,淘汰老药,研制新药,才能保持其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毒副作用。

        为什么要分清中药和西药?中药、西药是两种来源不同的物质,指导和使用它们的理论体系不一样,使用方法、服用剂量也存在很大差异(西药经过提炼剂量以毫克计)。分清中药和西药才能让它们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避免发生各种安全隐患和不必要的浪费。以中成药为例,在外观上有些像西药,但内容物是截然不同的。如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片、感冒清热片、芙朴感冒颗粒、小柴胡颗粒等数十种之多,用哪种好呢?首先要了解这种药的主要成份、有什么功效及适应症?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对证”的中成药。风热感冒用银翘解毒;风寒感冒用感冒清热;风热挟湿胃不舒服,用芙朴感冒;寒热往来或体质虚弱者,可选小柴胡。如果不懂中药药性,不讲中医理论指导,胡乱任选一种标有“感冒”字样的药进行治疗,疗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治疗感冒的西药,现今还没有针对感冒病毒的有效药物。“奥司他韦”,只对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有效。感冒发热,过去用“阿斯匹林”、“康泰克”,现在用“快克”、“泰诺”一类的药物,大多为复方制剂(由止痛、退热、抗过敏等多种西药配制而成),不需分风寒风热,能较快改善症状。感冒病毒的清除,还得靠自身的抗病能力。

         有人问:“青霉素是寒性还是热性的?寒性体质可否用?”这就混淆了中药西药的二个概念。只有中医才讲“寒性体质”、“热性体质”,只有中药才有“寒性药”、“热性药”之分。青霉素是抗感染的西药,只要是细菌感染的疾病,而且对青霉素是敏感的都可用。

        中药、西药的“毒性”和“副作用”。无论中药和西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中药如人参能大补元气,但如果应用不当,可出现上腹不适、流鼻血。西药如“激素类药”对炎症、疼痛、过敏等能迅速缓解症状,但能诱发溃疡、高血压、导致水钠潴留、骨质疏松。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一般都和该药的毒性(偏性)大小、用药剂量、用药持续时间、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有些毒副作用,用药后马上出现。如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在给药后数分钟即发作;有些则在较长时间甚至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一种治疗妊娠反应很有效的药物(沙立度胺),1957年开始用于临床,1959年发现异常的畸形胎儿,1961年才找到是服用该药所导致的,据统计由于服用该药而诞生了1万多名短肢畸形形同海豹一样的的婴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环素造成了很多人的“四环素牙”,婴幼儿用药,至六、七岁换牙,发现牙齿发黄发灰甚至发黑,这是因为四环素被结合到牙组织内,使牙着色,这种着色是永久性的!再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的“耳毒性”也是比较严重的,成人用了只是头晕、耳鸣而已,婴幼儿用了,就有可能成为“聋哑人”!所以对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的了解,不光要看它的“现行表现”,还要经受几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历史检验。人类发明了化学药,给人类带来极大益处,但对化学药物的盲目依赖和滥用,也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悲剧。

        有些人说“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吃不坏人”。此话不对!中药既然是药,也有“三分毒”。在中医古籍上有“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服药禁忌”的明确记载,既有药性很偏的“毒药”(药性猛烈的药),也有致人死亡的剧毒之药。现代也有许多因滥服中药而致肝、肾功能损害的报道。中药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多味药组成方剂,“君、臣、佐、使”配伍严谨,既提高了疗效,又减轻或避免了它们的毒副作用。

        中药西药,一个来源于古老的传统和经验,一个来源于新兴的科学和技术。它们的产生、发展和存在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们并不完美,各有优势和缺点。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熟悉它们,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们。扬长避短,合理用药,是每个医生的职责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