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智慧:关于我市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5-04-29 10:22:00
|
作者: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政与相关部门,为劳务输出做了在量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据报导:仅2003年全市为妇女举办缝纫、家政及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就达1732期,受训人员为12.16万人, 输出劳务人员4.34万人, 年增收2.6亿元;2004年我市外出打工人数为45.32万人。全市40多万人外出打工,对农民增收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通过外出打工,还涌现出了一批能人,他们学成归来创办实业,为致富一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转变农民传统农耕观念、吸收富余劳动力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外出打工者大多文化程度欠高,难以适应较为复杂的工种需求,一般只能做些粗活、脏活、累活,导致一些打工者年岁不大,却已终身病、残;或因“青春透支”,四十过后也已成了弱劳力,这种现象再过十年、十五年将会在农村出现。 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将给这些农民带来生存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社会不安、人心不稳的局面。
财经杂志刊文“要关注民工的‘40岁现象’”一文指出:“企业出于控成本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压低用于农民工的各种支出,农民工无法获得培训提高的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低水平的劳动,大量年轻的农民工被透支体力和脑力之后,在40岁左右又被无情地推回农村。”在劳务输出问题上,我们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应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眼前固然重要,但将来不可忽视。只注重眼前而不顾及将来,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应当坚决摒弃。当然,要解决这一深层问题,还得从发展、教育、管理着手。这里仅从教育和培训角度提点建议:
首先要切实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  
2004年5月25日发布的《浙江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中指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要杜绝违规收费还任重道远;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义务教育的费用负担比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还比较低;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及教育费用仍是农民比较重的负担;学校经费紧缺,负债办学现象普遍;优秀教师流失较多,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报刊征订任务重;教育收费卡制度执行不力等,并相应提出了五点建议。本市在省内属欠发达地区,九年义务制教育存在问题的程度如何?应做一次深入的调研,并出台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以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这是提高外出务工者素质的重要一环。有较高素质的务工者,其好处不言自明。在我市应强化特色职业教育、工种等级教育。市内现有“文化式”职业教育为主的现象亟待转向,结合本市的发展需求,应着力强化农业、化工、机械、电气等特色职业教育,最大限度来满足劳力市场的需求。工种的等级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的等级教育上,应偏重实际动手的等级培训上。在这一点无论是人们思想、师资队伍、教学设施都远未达到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更是无从谈起。建议市政府对这一问题上从政策、规划、资金做些深入研究与部署。
第三、进一步强化短期培训。
切实搞好各类务工人员的短期培训工作,是缓解“40”现象重要举措。在方面我市虽已做了大量工作,但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如专业的拓宽、师资力量的充实、培训点的分布与增加、培训质量的提高等等,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必须摒弃为了数字、为了政绩,搞走过场式的培训。
第四、政策与财政
上述几项工作都离不开政策性的支持和财政的转移支付,这对创建和谐社会、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将大有益处。国家实施城市反哺农村的举措,衢州作为农业大市更应如此,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从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该文是民建会员沈智慧在衢州市政协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