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革命圣地,寻访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11-10-31 15:45:31
|
作者: 朱晓君
西柏坡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西柏坡,但是西柏坡是啥样的,一直没有机缘去见识它的真相,10月15日,终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能够让我走进西柏坡,去看、去摸、去感受……
西柏坡位于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80公里,是一个松柏苍翠,风光秀美的小山村。它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1935年一位教书先生把“卜”改为“坡”,于是就有了西柏坡。
这里曾经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政治环境好,从而被我们的党中央看中,成为“理想的总指挥部”,周恩来称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当我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踏入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人的简陋房屋时,伟人气息弥漫在四周,仿佛还能听见他们激烈的讨论声,我仔细的聆听着;穿过拓宽过的防空洞,敌人的飞机似乎依然在头顶轰炸,紧张之情油然而生;坐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我全身的热血都沸腾了,这里,就是这里,“两个务必”诞生于此……看伟人的故居、劳动、作战室,只是和伟人简单的接触,走到西柏坡纪念馆,依次参观了每一个展厅,首先是序厅:“光荣的平山”。这里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平山的光荣历史。然后是一、二展厅:“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最后一个展厅:“历史不会忘记”。展出了现在各级党、政、军领导及社会名人等参观西柏坡的历史照片,今天,我们也来到了这里,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物品都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有惨痛的经验教训,但更多的是我们先辈们的勇气、智慧和民族精神。
静谧的山村背倚青山,湛蓝的滹沱河从容流淌,今日柏坡,阳光还是那么明媚,山风依旧那么清爽,每一位来圣地参观的游客,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代伟人的身姿,耳边回响的是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时刻谨记的是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建设伟大祖国的重任。
冉庄
冉庄,也许大家都不那么熟悉,如果不是那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地道战》,冉庄或许永远都不会走进人们的记忆。10月15日,我们慕名来到了这里,先参观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展厅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士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翻火子弹及使用过的工具;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到,回忆当年的战争史,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我们猫腰走进髋0.7-0.8米,高1.5-1.7米的地道时,才真正体验到地道的复杂,如果没有讲解员的带领,还真不知道怎么走出去呢。地道里,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一一真实的浮现在眼前。而地道口在哪儿呢?墙壁、地面、灶台、衣柜等等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都有,而且如果讲解员不提醒,我们还真发现不了呢。当走到悬挂报警钟的古槐时,树已枯,枝叶全无,树干用水泥撑着,用铁圈箍着;尽管那口铁钟也只是当年的复制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它视为冉庄的标志。在这里,现实与电影进行了交汇,我仿佛置身在当年,钟声总在耳边回荡,枪声不停、炮声不绝,飞机的轰鸣声时刻来袭……而脚下,一群可爱的人用自己的双手,挖土、定位,地道在延长,地道在交错……
白洋淀
一部《小兵张嘎》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白洋淀,而读书时期,孙犁老先生笔下的白洋淀更加的让人向往,当它真的映入眼帘时,或许来自江南水乡的我们,不是很震惊,但是在冀中平原则要另眼相看了。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我们去的时候,多样的荷花基本上都已经残了,但是有一种东西是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枯残的,那就是我们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河湖港叉开展游击战争,威震敌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也是在白洋淀与日军进行斗争并成长起来的;就连妇女代表水生嫂也在白洋淀这个有着革命传统地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
这一路,虽然没有见识到河北秋天的艳丽美景,也没有见识到当地独特的人土风俗,但是映入脑海中的每张图片都让我的热血沸腾着,这一路,我收获着许许多多人用生命谱写的红色故事,用热血印染的红色记忆,那是民族精神的血脉,红色中沉淀的是坚韧、智慧、奉献、理想,承载的是希望与未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到红色圣地走一走,听听那过去的故事,或许你会更容易体会什么叫幸福,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信念。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西柏坡,但是西柏坡是啥样的,一直没有机缘去见识它的真相,10月15日,终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能够让我走进西柏坡,去看、去摸、去感受……
西柏坡位于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80公里,是一个松柏苍翠,风光秀美的小山村。它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1935年一位教书先生把“卜”改为“坡”,于是就有了西柏坡。
这里曾经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政治环境好,从而被我们的党中央看中,成为“理想的总指挥部”,周恩来称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当我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踏入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人的简陋房屋时,伟人气息弥漫在四周,仿佛还能听见他们激烈的讨论声,我仔细的聆听着;穿过拓宽过的防空洞,敌人的飞机似乎依然在头顶轰炸,紧张之情油然而生;坐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我全身的热血都沸腾了,这里,就是这里,“两个务必”诞生于此……看伟人的故居、劳动、作战室,只是和伟人简单的接触,走到西柏坡纪念馆,依次参观了每一个展厅,首先是序厅:“光荣的平山”。这里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平山的光荣历史。然后是一、二展厅:“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最后一个展厅:“历史不会忘记”。展出了现在各级党、政、军领导及社会名人等参观西柏坡的历史照片,今天,我们也来到了这里,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物品都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有惨痛的经验教训,但更多的是我们先辈们的勇气、智慧和民族精神。
静谧的山村背倚青山,湛蓝的滹沱河从容流淌,今日柏坡,阳光还是那么明媚,山风依旧那么清爽,每一位来圣地参观的游客,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代伟人的身姿,耳边回响的是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时刻谨记的是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建设伟大祖国的重任。
冉庄
冉庄,也许大家都不那么熟悉,如果不是那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地道战》,冉庄或许永远都不会走进人们的记忆。10月15日,我们慕名来到了这里,先参观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展厅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士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翻火子弹及使用过的工具;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到,回忆当年的战争史,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我们猫腰走进髋0.7-0.8米,高1.5-1.7米的地道时,才真正体验到地道的复杂,如果没有讲解员的带领,还真不知道怎么走出去呢。地道里,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一一真实的浮现在眼前。而地道口在哪儿呢?墙壁、地面、灶台、衣柜等等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都有,而且如果讲解员不提醒,我们还真发现不了呢。当走到悬挂报警钟的古槐时,树已枯,枝叶全无,树干用水泥撑着,用铁圈箍着;尽管那口铁钟也只是当年的复制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它视为冉庄的标志。在这里,现实与电影进行了交汇,我仿佛置身在当年,钟声总在耳边回荡,枪声不停、炮声不绝,飞机的轰鸣声时刻来袭……而脚下,一群可爱的人用自己的双手,挖土、定位,地道在延长,地道在交错……
白洋淀
一部《小兵张嘎》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白洋淀,而读书时期,孙犁老先生笔下的白洋淀更加的让人向往,当它真的映入眼帘时,或许来自江南水乡的我们,不是很震惊,但是在冀中平原则要另眼相看了。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我们去的时候,多样的荷花基本上都已经残了,但是有一种东西是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枯残的,那就是我们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成立了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河湖港叉开展游击战争,威震敌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也是在白洋淀与日军进行斗争并成长起来的;就连妇女代表水生嫂也在白洋淀这个有着革命传统地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
这一路,虽然没有见识到河北秋天的艳丽美景,也没有见识到当地独特的人土风俗,但是映入脑海中的每张图片都让我的热血沸腾着,这一路,我收获着许许多多人用生命谱写的红色故事,用热血印染的红色记忆,那是民族精神的血脉,红色中沉淀的是坚韧、智慧、奉献、理想,承载的是希望与未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到红色圣地走一走,听听那过去的故事,或许你会更容易体会什么叫幸福,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