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与岁月共成长
——慈溪民建五年发展回眸
发布时间:2016-07-22 11:39:29
|
作者: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又一个不平凡的五年,慈溪民建在参政议政、自我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铿锵有力的足迹。
回首的,不仅是一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国家“十二五”发展新阶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参政议政史和服务社会史,更是一个团队凝聚合力、全面提升的成长史和奋斗史。
呈现的,也不仅是详实、生动的文字记述,更应是一幅鲜活生动、色彩斑斓的成长画卷。
我们只是站在前人的肩上
任何阶段性总结,都应回首最初的一刹那。1989年7月5日,民建宁波市慈溪支部委员会宣告成立,历史永远记录那一时刻,每一个慈溪民建人也都将那一刻铭记于心。
在“民建七老”等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奋力开拓下,“慈溪民建”这艘希望之船扬帆起航,破浪前行。1995年8月25日民建慈溪市总支部委员会成立。2009年7月5日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成立。伴随着组织的不断“升级”,慈溪民建工作多次赢得上级肯定,1992年、1995年、2005年先后被民建中央评为全国先进集体;2006年,被授予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吃水不忘打井人”,新一代慈溪民建人每一步的成长、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慈溪民建前辈先贤曾经的心血和汗水。
五年“新”说
——组织建设的“新突破”
2014年,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实现新老班子的交替,合作共事、民主高效的传统优良作风传承发扬。
这五年来,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领导班子以建设成为“政治上坚定、工作上有闯劲的和谐团队和坚强集体”为目标,建立健全基层委员会会议制度以及领导班子联系支部、工委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和提高执行力,形成了精诚团结、各司其职的工作局面。2013年,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代表民建宁波参加了民建全国先进组织建设研讨会,3次被评为民建浙江省先进基层组织。
“破百”的背后。2015年底,随着新一批8名会员的加入,慈溪民建会员数量实现“破百”。这101名会员可以说是精挑细选的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人才。从这五年来发展会员的轨迹,我们不难看出背后的“玄机”,那就是,在保持经济界特色前提下的“精英化、均衡化、年轻化”。据统计,五年来共发展会员33人,平均年龄37.9岁,大学以上学历31人(其中研究生4人),中级以上职称18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8人,机关事业单位17人,整体上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分布均衡、年龄合理的会员结构。
让支部成为最富活力的组织。“给有思想、有活力能实干的年轻人留足发挥余地和创新的空间,让我们基层的细胞活起来”,这是慈溪民建历届领导班子一贯秉持的原则。在2014年,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期间,原有四个支部圆满完成换届,同时第五支部成立,罗建能、陈如军、翁洪波等一批年轻的佼佼者纷纷走上支部班子的岗位。五年来,各支部积极探索基层组织活动开展的有效形式,通过制度创新和先进引领,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法,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有效激发了会的活力,增强了会的吸引力,会员参与率逐年上升,保持在80%以上。二支部被评为民建浙江省先进基层组织,一支部、三支部、四支部分别被评为宁波民建先进基层组织。
——参政议政的“新高度”
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是促进慈溪民建发展的第一要务。2012年11月,一条来自慈溪民建会员的建议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慈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孙雪漫撰写的《关于全面整治或全面禁止散装食用油销售的建议》分别被全国政协、民建中央录用,并得到两位中央领导的批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只是慈溪民建积极参政议政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慈溪民建通过建议提案、课题调研、社情民意等渠道密集发声。
“两会”传递“好声音”。慈溪民建现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4名,他们借助“两会”平台,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献言献策,是十分活跃的一支参政议政力量。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共提交建议提案199件,年均建议提案量保持在40件左右,且优秀提案率达到11%,同时,参与慈溪市政协大会发言5人次。
社情民意彰显“真见识”。2007年,慈溪民建创办了《社情民意反映》,广大会员利用这一平台撰写社情民意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质量不断提升。2011年,慈溪民建共收到会员撰写的社情民意28件,到2015年,这一数字飙升到63件。除了量的增长,质的提升更让人喜悦,被省级以上载体录用的数量从2011年的2件,提升到2015年的24件次,除上述提到的《关于全面整治或全面禁止散装食用油销售的建议》外,徐鹤田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原非公企业人员工龄认定办法的建议》、《地方债务审计应一并关注政府性预计负债》、《职工工会疗养管理规定历时60年有待修订》多篇社情民意直达中央,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零讯》、民建中央等录用。可以说,慈溪民建社情民意的丰硕成果正是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最直接的体现。
除了建议提案和社情民意,五年来,慈溪民建认真参加中共慈溪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召开的各类座谈会、政情通报会及各类调研视察活动220余人次,并就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出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担当和智慧。
——社会服务的“新亮点”
结对共建打响品牌。2015年,一篇题为《建稳固基地,创特色品牌》的理论研究成果获得民建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而其现实的实践基础正是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于2012年与会员企业公牛集团、掌起镇古窑浦村联合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先后帮助该村建立了水蜜桃电子销售网、实施每月一次的专家坐诊制度、建设河道栏杆,并促成是第六医院与村卫生服务中心、市第二实验小学与村小学结对。公牛集团、市第六医院累计投入资金及减免费用280万元。
慈溪民建的共建模式形成了系列化规模化,目前慈溪民建又启动了龙山镇龙头场村、白沙路街道新横江村两个共建村项目。这一共建模式不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也为更多的惠民参与共建提供样板和参考。
培训基地创出新路。2012年12月,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共荣为特征的又一个慈溪民建服务品牌——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培训基地成立,针对慈溪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设置了专业、技能等两大类7个子科目的培训课程,旨在为慈溪培养出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014年与共青团慈溪市委联合开展“电子商务进万村”培训活动。2015年,基地培训更是跨出市域,先后立足山东烟台、山西长治和太谷、新疆库车、贵州安龙及省内宁波、温州、平湖等地,开展了针对当地农户和电商销售创业人员的农产品电商培训,2016年,更是把新疆库车县的电商高级人才培训班办到了慈溪。截至目前,培训基地已累计培训10600余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延续了民建的优良传统,更成为援疆、支边、扶持农业、开拓电商的表率。
致富思源播撒爱心。在抗灾救灾、结对助学、扶危济困等各类慈善捐助中,慈溪民建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勇担社会责任,五年来累计捐助近7000万元。为“森林慈溪”建设募集认种认养325.1万元,其中周益民出资250万;“五水共治”累计捐款1500余万元,其中黄新华出资310万。奖教助学是会的优良传统,五年间,姚能宜捐资300万元成立了“海歌”教育基金;罗立国捐款50万元赞助淳安县梓桐镇初级中学建设;阮立平出资600万元设立“公牛”手牵手奖教奖学金。此外徐其明向国家博物馆捐助1000万,会员企业德邦控股集团捐资30万元,为云南省峨山县大龙潭乡援建标准林业管护站一所,为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作用。
从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到职业培训基地,从会员的个人出资到规模化基金化反哺社会,慈溪民建的同心•思源工程呈现了多样化系列化。
回首感言
慈溪民建,是一方丰沃热土。这方热土既出产参政议政的“真知灼见”,又为会员的进一步茁壮成长提供土壤。一批又一批的会员走向更重要的岗位,成为政府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一批又一批的会员在专业的路上走得更广更远;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其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慈溪民建,是一个温暖家庭。“民建是个大家庭,民建会员亲如兄弟姐妹。”2013年1月,慈溪民建慈善关爱基金成立,责任、友爱、守望、互助……这是温暖大家庭的最好阐释。当年慈善关爱基金共收到个人捐款3.56万元、企业善款53万元,每年用于会员本人及家庭的助医、助学、济困、助老、助残、救孤、赈灾等慈善救助及社会救助。
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关爱与帮助:参政议政路上携手共进,互相提点;组织活动上调研、考察、采风等活动时大家同心协力、互相支持;日常生活中走访、慰问甚至一个电话一个问候,处处感受到家庭温暖。正是这样一种温馨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慈溪民建人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人人乐于奉献,人人积极争先,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个大家庭打造成富有战斗力的团体。
慈溪民建,是一汪不息暖泉。“致富思源,回馈社会”是每一名会员的共同心声。“照亮别人,温暖自己,涓涓细流,润物无声”,这正是慈溪民建的社会服务工作之核心价值观。初衷是会员互相帮扶的慈善关爱基金,逐渐壮大,成为扶助社会危困、参与社会救助的一支重要力量;既管理规范、运作科学,又充分活力、具有可持续性。这汪不息的暖泉默默涌现,把人间大爱播撒在三北大地。
往昔岁月如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以记之。
回首的,不仅是一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国家“十二五”发展新阶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参政议政史和服务社会史,更是一个团队凝聚合力、全面提升的成长史和奋斗史。
呈现的,也不仅是详实、生动的文字记述,更应是一幅鲜活生动、色彩斑斓的成长画卷。
我们只是站在前人的肩上
任何阶段性总结,都应回首最初的一刹那。1989年7月5日,民建宁波市慈溪支部委员会宣告成立,历史永远记录那一时刻,每一个慈溪民建人也都将那一刻铭记于心。
在“民建七老”等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奋力开拓下,“慈溪民建”这艘希望之船扬帆起航,破浪前行。1995年8月25日民建慈溪市总支部委员会成立。2009年7月5日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成立。伴随着组织的不断“升级”,慈溪民建工作多次赢得上级肯定,1992年、1995年、2005年先后被民建中央评为全国先进集体;2006年,被授予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集体称号。
“吃水不忘打井人”,新一代慈溪民建人每一步的成长、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慈溪民建前辈先贤曾经的心血和汗水。
五年“新”说
——组织建设的“新突破”
2014年,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实现新老班子的交替,合作共事、民主高效的传统优良作风传承发扬。
这五年来,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领导班子以建设成为“政治上坚定、工作上有闯劲的和谐团队和坚强集体”为目标,建立健全基层委员会会议制度以及领导班子联系支部、工委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和提高执行力,形成了精诚团结、各司其职的工作局面。2013年,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代表民建宁波参加了民建全国先进组织建设研讨会,3次被评为民建浙江省先进基层组织。
“破百”的背后。2015年底,随着新一批8名会员的加入,慈溪民建会员数量实现“破百”。这101名会员可以说是精挑细选的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人才。从这五年来发展会员的轨迹,我们不难看出背后的“玄机”,那就是,在保持经济界特色前提下的“精英化、均衡化、年轻化”。据统计,五年来共发展会员33人,平均年龄37.9岁,大学以上学历31人(其中研究生4人),中级以上职称18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8人,机关事业单位17人,整体上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分布均衡、年龄合理的会员结构。
让支部成为最富活力的组织。“给有思想、有活力能实干的年轻人留足发挥余地和创新的空间,让我们基层的细胞活起来”,这是慈溪民建历届领导班子一贯秉持的原则。在2014年,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期间,原有四个支部圆满完成换届,同时第五支部成立,罗建能、陈如军、翁洪波等一批年轻的佼佼者纷纷走上支部班子的岗位。五年来,各支部积极探索基层组织活动开展的有效形式,通过制度创新和先进引领,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法,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有效激发了会的活力,增强了会的吸引力,会员参与率逐年上升,保持在80%以上。二支部被评为民建浙江省先进基层组织,一支部、三支部、四支部分别被评为宁波民建先进基层组织。
——参政议政的“新高度”
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是促进慈溪民建发展的第一要务。2012年11月,一条来自慈溪民建会员的建议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慈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孙雪漫撰写的《关于全面整治或全面禁止散装食用油销售的建议》分别被全国政协、民建中央录用,并得到两位中央领导的批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只是慈溪民建积极参政议政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慈溪民建通过建议提案、课题调研、社情民意等渠道密集发声。
“两会”传递“好声音”。慈溪民建现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4名,他们借助“两会”平台,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献言献策,是十分活跃的一支参政议政力量。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共提交建议提案199件,年均建议提案量保持在40件左右,且优秀提案率达到11%,同时,参与慈溪市政协大会发言5人次。
社情民意彰显“真见识”。2007年,慈溪民建创办了《社情民意反映》,广大会员利用这一平台撰写社情民意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质量不断提升。2011年,慈溪民建共收到会员撰写的社情民意28件,到2015年,这一数字飙升到63件。除了量的增长,质的提升更让人喜悦,被省级以上载体录用的数量从2011年的2件,提升到2015年的24件次,除上述提到的《关于全面整治或全面禁止散装食用油销售的建议》外,徐鹤田撰写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原非公企业人员工龄认定办法的建议》、《地方债务审计应一并关注政府性预计负债》、《职工工会疗养管理规定历时60年有待修订》多篇社情民意直达中央,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零讯》、民建中央等录用。可以说,慈溪民建社情民意的丰硕成果正是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最直接的体现。
除了建议提案和社情民意,五年来,慈溪民建认真参加中共慈溪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召开的各类座谈会、政情通报会及各类调研视察活动220余人次,并就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出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担当和智慧。
——社会服务的“新亮点”
结对共建打响品牌。2015年,一篇题为《建稳固基地,创特色品牌》的理论研究成果获得民建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而其现实的实践基础正是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于2012年与会员企业公牛集团、掌起镇古窑浦村联合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先后帮助该村建立了水蜜桃电子销售网、实施每月一次的专家坐诊制度、建设河道栏杆,并促成是第六医院与村卫生服务中心、市第二实验小学与村小学结对。公牛集团、市第六医院累计投入资金及减免费用280万元。
慈溪民建的共建模式形成了系列化规模化,目前慈溪民建又启动了龙山镇龙头场村、白沙路街道新横江村两个共建村项目。这一共建模式不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也为更多的惠民参与共建提供样板和参考。
培训基地创出新路。2012年12月,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共荣为特征的又一个慈溪民建服务品牌——民建慈溪市基层委员会培训基地成立,针对慈溪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设置了专业、技能等两大类7个子科目的培训课程,旨在为慈溪培养出既有良好职业素质又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014年与共青团慈溪市委联合开展“电子商务进万村”培训活动。2015年,基地培训更是跨出市域,先后立足山东烟台、山西长治和太谷、新疆库车、贵州安龙及省内宁波、温州、平湖等地,开展了针对当地农户和电商销售创业人员的农产品电商培训,2016年,更是把新疆库车县的电商高级人才培训班办到了慈溪。截至目前,培训基地已累计培训10600余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延续了民建的优良传统,更成为援疆、支边、扶持农业、开拓电商的表率。
致富思源播撒爱心。在抗灾救灾、结对助学、扶危济困等各类慈善捐助中,慈溪民建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勇担社会责任,五年来累计捐助近7000万元。为“森林慈溪”建设募集认种认养325.1万元,其中周益民出资250万;“五水共治”累计捐款1500余万元,其中黄新华出资310万。奖教助学是会的优良传统,五年间,姚能宜捐资300万元成立了“海歌”教育基金;罗立国捐款50万元赞助淳安县梓桐镇初级中学建设;阮立平出资600万元设立“公牛”手牵手奖教奖学金。此外徐其明向国家博物馆捐助1000万,会员企业德邦控股集团捐资30万元,为云南省峨山县大龙潭乡援建标准林业管护站一所,为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作用。
从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到职业培训基地,从会员的个人出资到规模化基金化反哺社会,慈溪民建的同心•思源工程呈现了多样化系列化。
回首感言
慈溪民建,是一方丰沃热土。这方热土既出产参政议政的“真知灼见”,又为会员的进一步茁壮成长提供土壤。一批又一批的会员走向更重要的岗位,成为政府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一批又一批的会员在专业的路上走得更广更远;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其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慈溪民建,是一个温暖家庭。“民建是个大家庭,民建会员亲如兄弟姐妹。”2013年1月,慈溪民建慈善关爱基金成立,责任、友爱、守望、互助……这是温暖大家庭的最好阐释。当年慈善关爱基金共收到个人捐款3.56万元、企业善款53万元,每年用于会员本人及家庭的助医、助学、济困、助老、助残、救孤、赈灾等慈善救助及社会救助。
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关爱与帮助:参政议政路上携手共进,互相提点;组织活动上调研、考察、采风等活动时大家同心协力、互相支持;日常生活中走访、慰问甚至一个电话一个问候,处处感受到家庭温暖。正是这样一种温馨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慈溪民建人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人人乐于奉献,人人积极争先,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个大家庭打造成富有战斗力的团体。
慈溪民建,是一汪不息暖泉。“致富思源,回馈社会”是每一名会员的共同心声。“照亮别人,温暖自己,涓涓细流,润物无声”,这正是慈溪民建的社会服务工作之核心价值观。初衷是会员互相帮扶的慈善关爱基金,逐渐壮大,成为扶助社会危困、参与社会救助的一支重要力量;既管理规范、运作科学,又充分活力、具有可持续性。这汪不息的暖泉默默涌现,把人间大爱播撒在三北大地。
往昔岁月如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