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04-07-23 12:07:04
|
作者:
--姜洪新委员在温州市政协第八届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矛盾焦点。
从我市的情况来看,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总体上说,全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市场不断繁荣。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事实,多年来,我们在大力培育民营经济,加快实现工业化,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温州奇迹”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产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老“三农”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新“三农”问题又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
“城乡结构失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欠发达”是现阶段我市新“三农”问题的体现。一是传统农业效益下降,增长乏力,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化进程缓慢;二是耕地锐减,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短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保障体系不健全。2003年,我市农业增加值在地方GDP的比重下降为7.8%,人均可耕土地减少为0.32亩,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下降;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滞留在农村人还有近500万;农村消费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消费水平整整落后城市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近3倍;全市还有五个县被列为省级贫困县,38个乡镇被列为省级贫困乡,扶贫脱贫任务艰巨。“耕者少其田,工者缺其技,商者短其本,病者难其医”是我市部分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市场风险大、政府指导缺、流通服务少、资金贷款难、社会摊派重、苛捐杂税多”是我市相当部分农村和农民所面对的现实。
我们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所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它表面上是个经济问题,实质上是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目前的现实观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出路在改革。其基本思路应是“解放农民、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投资农民、培育农民、富裕农民”。具体的说,就是通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把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农业上减少出来;发展非农产业改变农民,投资建设城镇转移农 民;推进教育提高农民;培育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创新政策富裕农民。
思考之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
过去我们总是说“农村是广阔天地,农村大有作为”,而现实使我们看到的却是“农村人多地少、广阔天地难有作为”。唯有加快农村城市化、城镇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地减少农民;只有大量地减少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真正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就我市而言,目前农村工业化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全市人均GDP去年达到1.6万元人民币,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正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抓住时机,加快农村城市化,化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应该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着力培养和发展一批农村小城镇,进一步发挥小城镇在农村产业集中、企业集群、人口集聚、市场体制的功能。重点是发展一批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中心城镇,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农村工业化的基地,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农村居民生活创业和市场商品流通的中心。同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快组合型城镇的发展,实施行政区划的调整,做大做强小城镇,培育发展小城市;并采取“撤小村建大村、撤小乡建大镇”的办法,发展农村重点集镇。
2、广开城门,取消限制,改革户籍,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开放化。要彻底打破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城镇的制度限制,取消进城入镇的“门槛”,废除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要通过改革,废除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起“按居住地划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户籍登记制度;进城入镇居住的农民必须依法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合法权益和各种待遇。
3、开放市场,激活投资,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民间资本,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开放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社会民间投资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城镇住房市场化改革,废除城镇居民宅基地建房制度,推行城镇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并运用政府引导、政策诱导等手段,加大农村移民力度,积极鼓励投资移民、创业移民。
4、创新体制,扩大农村就业,进一步发展城镇经济。要制定产业规划,强化城镇特色,着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村工业和资源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商贸流通业和生活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改变“土里刨食”的生存方式,鼓励劳务流动。
思考之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在于发展市场型的现代农业企业。
长期以来,我们曾寄希望于依靠家庭经营,发展农业。现实却使我们更多地看到家庭经营、分散况策的“集成谬误”所演绎着“买难卖难”、“谷败伤农”的市场悲剧。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走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化的道路;用工业化的理念、工业化的思路、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去发展现代农业。 建议:
1、突破制度难点。推进农业土地集中,深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起来,实行集体土地委托经营和承包经营,采取公司化管理模式,发展规模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
2、创新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非农企业投资农业,承包土地,租赁土地,开发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让“资本家”来经营农业,让农民当“地主”;同时大力培育和扶植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产业园区,推进产供销一条龙,深加工一体化。
3、加强城乡市场规划和建设。完善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服务,为农业企业化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4、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涉农的科技、金融、农机、农资、流通等服务部门的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农业服务系统,着力扶植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协会等农民自我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和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组织。
5、加快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品种、品质的结构调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快建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基地、产业园区,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开发名优产品,推进农业基地化、效益化。
思考之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是善待农民,尊重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但城乡分割的体制安排和政策歧视,使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漠视农民、侵犯农民,甚至坑害农民”的制度安排和经常发生的“拙政扰民”事件,“十顶大盖帽管着一顶小草帽”的笑话不断。因此必须要把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国民待遇”提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尊重农民,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善待农民,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议:
1、加快乡镇政府改革。一是加快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减少冗员;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完善调控、提高效率。二是健全乡镇财政,完善预算,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强化乡镇财政投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功能,实现政权、事权、财权三统一,权力、义务、责任相对应。三是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创造条件,进行乡镇直接选举试点,让农民当家作主,彻底改变基层政权组织“只唯官不唯民”和“只对上级负责不对农村群众负责”的传统体制弊端。四是建立科学的乡镇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和评估体系,把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事业发展、区域环境保护、社区精神文明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考核,综合评估。五是大力倡导领导干部“讲真话、摆真情、言真经”的实事求是精神,正确树立为官一任的“政绩观”,防止和杜绝“唯有领导凌云志,敢把良田变荒滩”和“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体制陋习。
2、推进农村体制创新。一是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承包制度的创新,强化集体所有,推动承包权转让,土地有效流转。二是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开发、经济补偿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实行公益性征地和经营性用地的严格分开,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三是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集体资产股份化、规范资产法人化、法人资产市场化”和“农民变股东、农民变市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造和创新。四是废除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统筹兼顾”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农村公民真正的“国民待遇”; 当前,要重点加快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医保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养老保险。五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认真清理过时的规章制度,彻底废除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各种行政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创造条件,试行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开征农业经营所得税,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税费征收公开制度、征询制度以及政府规费使用的公开监督制度。
3、强化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品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责任。农民跟市民一样有生存权,有发展权。政府应该承担起最起码的公共品的供给责任,而不应该形成现在的“公共”财政只对城市人而不对农民提供公共品,或者只对农民提供少量公共品的局面。一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财政预算,重点是要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领域以及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是农村道路交通、供电供水、防洪防涝、城镇改造等投入;三是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重点是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投入,强化农村发展的基础;四是增加对农民的投入,主要是通过政策措施和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植和转移贫困人口的帮助。
“三农”问题维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建设现代化新温州大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多方努力,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作者系民建会员、温州市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