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温州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温州
维护食品安全 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标准亟待规范和提升
发布时间:2009-04-07 09:23:44
  |  
作者: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促进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2008年的三鹿牛奶“三聚氰胺”事件,虽然不法分子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令人发指,但牛奶收购中奶站管理的混乱和相关标准的缺失也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在《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标准”太多,互相矛盾。 
“黄花菜”是我国湖南等地的特产,但在不同部门“身份”不同,标准也不同。根据卫生部门的标准,它不属于“干菜”,不得有二氧化硫残留;而根据质检、农业部门的规定,它属于“干菜”,且明确了二氧化硫残留标准。这样,经常出现同样产品在不同部门质量抽查结果截然相反的情况。而不同层次的标准如国家标准、部门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也经常矛盾。食品安全“标准”过多,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标准“执行难”。
食品安全标准“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是标准分散交叉,缺乏协调机制。目前的各类食品标准分散于农业、质监、卫生等六七个部门,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往来冲突。而多头监管实际上造成了“谁都管不好”的局面,出现了一些监管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后又互相推诿,或默不作声,这种局面必须尽快通过体制创新得到扭转。 
三:标准“老化”问题突出。
2008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门出台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开始对食品行业现有的国家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由23%提高到55%。这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相当大。国内一些食品标准明显老化,技术含量低,大多低于国际标准,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
四:标准内容不适用、不配套。
以葡萄酒为例,1984年,我国颁布第一个葡萄酒产品标准。1994年,又有一个国家标准和两个行业标准出台。除此之外还有企业标准。但即使代表国内葡萄酒最高水平的国家标准,也没有确定产品质量等级,划分产品层次。标准内容的不适用不配套削弱了葡萄酒产品的质量约束力,导致市场上葡萄酒产品鱼龙混杂、质量不高。
针对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现状,我建议:
1. 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全面清理现行食品标准;以食品安全标准为重点,组织各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调整食品标准体系结构;加快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重点为食品卫生标准(重点补充完善农药、兽药、生物激素、有害重金属元素、有害微生物限量和检验方法标准)、食品生产安全控制标准等;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通用性,以便于其他标准引用,具体产品标准原则上不再单独制定卫生指标,所涉及的卫生要求应引用相应的国家强制性卫生标准。
2. 加强标准的基础性与科学性研究
加强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和危险性评估等方法的研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包括: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与食品标识、物流标准的前期研究,特别是开展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以及检验方法等方面的标准研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开展危险性评估等科学方法在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应用的研究,提高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积极开展利用标准手段保护国内食品市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跨越国外技术性壁垒的研究。
3.加强对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和转化研究
加强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标准、指南等技术文件的搜集、分析和研究,对适合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国际标准,要尽快转化为中国的标准;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鼓励企业大力推行和使用采标标志,提高中国食品标准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