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温州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温州
俊尔: “磨砺以须”勇亮剑
发布时间:2012-12-28 11:02:30
  |  
作者:
    对于温州许多企业来说,今年的经济寒冬来得有点早。
  但是对于浙江俊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说,今年的寒冬他们早有预备。
  就在很多企业还在为订单减少寻找出路时,俊尔已经在滨海园区征得77亩的土地用来新建厂房,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是目前高新园区生产能力的2倍,厂房设计已近收尾,马上就要动工开建。
  “企业要练好内功,磨砺以须,才能选准时机亮出制胜之剑。”公司常务副总朱春光说。
“磨砺以须”——正是俊尔突围之策的生动写照: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人才投入,十余年刻苦磨砺,每把“制胜”刀刃都被磨得锐利发光,一心一意为壮大自身实力作积累储备。企业只有练就一身“强筋健骨”,才能站得稳脚跟,经得起风浪,在危机中直面挑战,逆势而上。
  磨砺一:
   磨技术储人才
  今年俊尔的销售情况表现稳中有升,只在第一季度略有下滑,第二季度就恢复正常了,八九月份单月产销量甚至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朱春光说,“如今市场对起点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早做准备,抓住未来市场的走向。”
  俊尔主要生产高硬度、抗高温、耐老化的改性塑料,适应汽车、电器等行业生产不同产品的需求。当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用打火机烧产品,试验阻燃性能的阶段,俊尔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认可实验室和产品应用评价室,通过自动化软件实验就能得出数据,成品率、废品率一目了然。在研发上,专利产品占比九成以上,去年新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总收入的34.4%。由60多人组成的研发团队中有5名博士生,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整套的材料解决方案。像宝马、奥迪这样的大客户还会被列入“客户开发战略项目”,项目进程每周一报,保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跟进,让国外高档品牌车中有了温州制造的烙印。
  企业负责人说:“技术、人才投入都不会是马上见效的,‘打火机’时代也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运营,但自动化绝对是未来的大趋势。有了这些丰厚的储备,面临‘寒冬’时才显得有底气,不会临时慌了手脚。”
  对于目标客户,俊尔清晰地瞄准了两条线:国外的企业要降低成本,国内的企业要提升产品质量,公司于是根据他们的需求分别提供台阶,“把国外的引进来,让国内的走出去”。比如,像ABB、罗格朗这些国际一流的电器行业佼佼者,要想扩大中国市场份额,首要的就是得把产品价格降下来。俊尔要做的就是替代进口材料,一方面靠研发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达到对方提出的质量要求。比如一个电器开关,在国外卖38元,而国内同类开关只卖7元,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把价格降到12元,这个折中的价格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磨砺二:
   磨内功蓄能量
  目前的经济环境既是困难也是机遇,企业可以在经济的“寒冬”里磨砺内功,储备能量,也可以蓄势待发,关注新的投资机会。除了传统的改性塑料,俊尔已悄然开始布局新的行业方向,谋划更远的未来。
  在原有汽车、电器材料供应商的基础上,俊尔凭借敏锐捕捉市场的能力,正在探索进入LED照明材料行业。LED灯光照较强,传统材料透光度和雾度的缺陷明显,俊尔研发的材料透光均匀,既能满足光照度要求,又不至于太过刺眼,满足了LED照明对材料方面的性能要求。
  虽然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广东、杭州、上海等城市,LED灯照明行业的前景很被看好,但俊尔对进入这块陌生的新业务显得相当谨慎。目前公司在进行小规模试生产,并延长了产业链,不但做LED灯材料,也做相关LED灯制品。同时俊尔还在积极尝试参与制订LED灯照明国家标准,为今后掌握话语权、规避行业壁垒提前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俊尔还将原有成熟的产品推广到新的领域,与温州电力局合作,供应智能电表的外壳材料。智能电表是国家电网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电表,对原材料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又为研发项目带来新的挑战。随着智能电表在我市住宅区逐渐推广应用,实现规模化生产,将是很大的市场。
  企业负责人说:“原先我们为汽车、电器产品供应材料,现在为智能电表研发材料,用成熟的老产品来拓展新行业、新区域、新客户的应用,这样的创新成本低,风险可控,成功把握大,会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他也坚信,企业只有以踏实的作风经过重重磨砺,积攒经验,才能在市场中一步一个脚印,把量做大,把客户做长。
  记者手记>>>
  经济寒冬冷风劲吹,常常听到不少企业在诉苦,缺土地、缺资金、缺人才、税费高……这些都已经成为绊住企业向上发展的一道道门槛。
  如何才能安然地度过这个寒冬呢?是“等靠熬”,还是变“熬冬”为“冬训”?毋庸置疑,一味苦熬的结果有可能是冻死、甚至饿死,而苦练的结果则是强身健体,就好像给企业自身添置了一件过冬棉衣,以强健的“身体素质”承受住市场变化带来的压力,为抵挡冬日严寒保温取暖。
俊尔新材料的企业案例无疑是值得借鉴的。采访中,很少听到企业抱怨的声音,对政府政策、对经济大环境,始终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并且善于运用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企业负责人说,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做企业首先要磨砺自身,提高抵御力,才能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不惧风暴。其次还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在逆势中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