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画中行
——记民建平阳四支部游文成百丈漈
发布时间:2014-04-03 15:03:46
|
作者: 民建平阳总支四支部会员 王筱贤
早春时节,由于前夜暴雨,这天天空显得雾蒙蒙的。由于这里的风景极美,民建平阳四支部会员十余人一踏入百丈漈的山脚下那一刹那,仿佛穿越进入了古代山水的画卷,成为了卷轴中的画中人。
从山脚下仰望上去,高高耸立的山峰,两旁有低矮的层峦叠嶂。这里树木茂盛,绿意盎然,山谷之间,云气弥漫。虽是江南秀丽山峦,但由于站在山脚的仰望角度,气象高华,云雾的留白突出了这里的山势高峻,气势凌然、颇有宋北方山水画派的意境。
会员们呼吸着这里的清润的空气,聆听着远处流淌而来的山涧娟娟溪流声,踏着密林深处延伸出来富有趣味的山路,怀着刚刚从冬日里苏醒的喜悦心情,一路蜿蜒而上。
于山腰近景,却又是一番秀丽风格——平淡幽雅、湿润朦胧、丝竹轻吟,娓娓道来的江南风光。小山树木,亭台小桥各得其所,移步便可观新景。瀑布流淌下来的山泉轻抚着大大小小的山石,当汇聚到一处又碰到不小落差的时候,便爆发出小能量,尽情展示小瀑布的优美姿态。当处在一个山间低洼之处时,水流就形成了一个个小池塘。平静的水面上间隔点缀着富有趣味的小石板,蜿蜒着引导人们走向另一个美景。走上一座小桥,回望来时风景。你看那,浅浅的溪水在缓慢地流淌,几棵疏离的小树后面是若干浓淡不一的大小山石错落在溪水中央。与山石颜色融为一体的则是远处的小亭,在青绿大山的掩映下显得古韵幽幽,仿佛刚刚有古人在亭子中抚过琴,琴韵犹飘荡在山间。
会员们随着行走速度不一,有些人已经走入深山深处,三三五五的,但都是那么的恰逸自然,充分享受着自然风光。大家尤其不会错过呈现三折瀑布全貌的观景之处。这里的风景是刚与柔的完美结合。此处的山,应该是大斧劈皴画作技法呈现的效果——山壁垂直险峻,岩石苍劲有力,联排的山势雄伟森严,又似一排巨大屏风直插水面之上。与雄浑的山对比的是秀美的水。珍珠串成的珠帘顺势倚靠在山间,随着山势起伏,被分成三段,倾泻而下,华贵雍容。如果白的是珍珠瀑布,那么绿的就是碧玉湖面。湖面温润如玉,一座小亭临湖面,二三方岩水中间,五六竹排横岸边。大家纷纷在此拍照留念,赶紧将此美景与自己融合在一起。
撑着雨伞,快速穿过水花四溅的二折瀑布的后面。在沿着“之”字形的山路走上二折瀑布的顶端平台之后,眼前的景色分明就是一幅“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作品。天真自然,萧疏简淡的意境就掩映在平静水面上的枯枝疏影,水岸小汀的倒影之中。
再顺着平坦的山路,往里走,见到最为清秀的第一折瀑布。瀑布此时成了水雾,弥散在空气中,包裹着你我,仿若仙境。此时的山路,一改平坦,显得极为陡峭。已在各自工作岗位退休上的老会员们,精神抖擞,疾步如飞,老早就到达山顶了。正处青年时期的我,由于缺乏锻炼反而不及他们,登顶时候,显得气喘嘘嘘,力不从心。经过一番费力攀登,转折之处忽然出现有亭一座,名曰“知风亭”,以作歇脚。在亭中的稍作停留,回顾苍茫,蓦然发现,山间的清风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无声息地带走登山的疲惫,带来的是轻松和惬意。
文成的百丈漈,虽不及祖国大山名胜声明远播,但却是一幅秀美长卷山水画,已经被珍藏在脑海之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原本是观画的谜面,如今文成之行,我们打开了这个卷轴。犹如古时聊斋传说一般,我们误入画中,一路行走却是“有声有色”。何况此图布局新颖,青绿设色,流水飞瀑,山路亭台,无不古意悠扬,岂不美哉?
从山脚下仰望上去,高高耸立的山峰,两旁有低矮的层峦叠嶂。这里树木茂盛,绿意盎然,山谷之间,云气弥漫。虽是江南秀丽山峦,但由于站在山脚的仰望角度,气象高华,云雾的留白突出了这里的山势高峻,气势凌然、颇有宋北方山水画派的意境。
会员们呼吸着这里的清润的空气,聆听着远处流淌而来的山涧娟娟溪流声,踏着密林深处延伸出来富有趣味的山路,怀着刚刚从冬日里苏醒的喜悦心情,一路蜿蜒而上。
于山腰近景,却又是一番秀丽风格——平淡幽雅、湿润朦胧、丝竹轻吟,娓娓道来的江南风光。小山树木,亭台小桥各得其所,移步便可观新景。瀑布流淌下来的山泉轻抚着大大小小的山石,当汇聚到一处又碰到不小落差的时候,便爆发出小能量,尽情展示小瀑布的优美姿态。当处在一个山间低洼之处时,水流就形成了一个个小池塘。平静的水面上间隔点缀着富有趣味的小石板,蜿蜒着引导人们走向另一个美景。走上一座小桥,回望来时风景。你看那,浅浅的溪水在缓慢地流淌,几棵疏离的小树后面是若干浓淡不一的大小山石错落在溪水中央。与山石颜色融为一体的则是远处的小亭,在青绿大山的掩映下显得古韵幽幽,仿佛刚刚有古人在亭子中抚过琴,琴韵犹飘荡在山间。
会员们随着行走速度不一,有些人已经走入深山深处,三三五五的,但都是那么的恰逸自然,充分享受着自然风光。大家尤其不会错过呈现三折瀑布全貌的观景之处。这里的风景是刚与柔的完美结合。此处的山,应该是大斧劈皴画作技法呈现的效果——山壁垂直险峻,岩石苍劲有力,联排的山势雄伟森严,又似一排巨大屏风直插水面之上。与雄浑的山对比的是秀美的水。珍珠串成的珠帘顺势倚靠在山间,随着山势起伏,被分成三段,倾泻而下,华贵雍容。如果白的是珍珠瀑布,那么绿的就是碧玉湖面。湖面温润如玉,一座小亭临湖面,二三方岩水中间,五六竹排横岸边。大家纷纷在此拍照留念,赶紧将此美景与自己融合在一起。
撑着雨伞,快速穿过水花四溅的二折瀑布的后面。在沿着“之”字形的山路走上二折瀑布的顶端平台之后,眼前的景色分明就是一幅“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作品。天真自然,萧疏简淡的意境就掩映在平静水面上的枯枝疏影,水岸小汀的倒影之中。
再顺着平坦的山路,往里走,见到最为清秀的第一折瀑布。瀑布此时成了水雾,弥散在空气中,包裹着你我,仿若仙境。此时的山路,一改平坦,显得极为陡峭。已在各自工作岗位退休上的老会员们,精神抖擞,疾步如飞,老早就到达山顶了。正处青年时期的我,由于缺乏锻炼反而不及他们,登顶时候,显得气喘嘘嘘,力不从心。经过一番费力攀登,转折之处忽然出现有亭一座,名曰“知风亭”,以作歇脚。在亭中的稍作停留,回顾苍茫,蓦然发现,山间的清风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无声息地带走登山的疲惫,带来的是轻松和惬意。
文成的百丈漈,虽不及祖国大山名胜声明远播,但却是一幅秀美长卷山水画,已经被珍藏在脑海之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原本是观画的谜面,如今文成之行,我们打开了这个卷轴。犹如古时聊斋传说一般,我们误入画中,一路行走却是“有声有色”。何况此图布局新颖,青绿设色,流水飞瀑,山路亭台,无不古意悠扬,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