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市两会】民建界别组委员就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进行讨论
发布时间:2019-02-21 14:50:25
|
作者: 办公室:庄庆山
2月19日上午,民建界别组举行第三次小组会议。委员们和列席人员围绕市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展开热议。
陈建民委员:
“两院报告”2018年成绩用数据说话,成绩斐然,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检察院工作的数据和信息化管理非常完善,令人惊叹。法院工作一年中有大量的案件处理,要注重质量和程序化,犯罪年轻化低龄化需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周俊武委员:
借助上级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东风,公检法联合进一步深入开展扫黑除恶行动,摘除“保护伞”,塑造良好社会环境。
杨明明委员:
政府2019年的工作大篇幅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规定很细,体现了对民营经济的重视,GDP的指标对部门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经济工作企业是最后的运动员,GDP最后还是需要企业来共同完成,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压力也的沉甸甸的。利用好市场贸易采购试点,为企业创造宽松、便利的政策黄金,打造家门口的贸易模式。
小升规工作中,企业升规以后拿了政策补贴次年就退规定情况大有人在。只盯准政策的企业很难做大。建议不要忽略现有规上企业的存在感,服务好他们,不能只关注新增的规上企业。培育好本土的“和尚”。
温州“抱团精神”越来越淡薄,折射出温州社会信用环境亟待改善。建议做好两方面的“抱团发展”: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诚信抱团;二是县(市、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抱团,县市区之间招引企业互挖墙脚、内耗对温州全市经济没有任何好处,全市要统一谋划。
旅游经济要采用抱团联盟方式,不能局限在一区一隅,有足够高的眼光做好顶层设计,温州全域范围内的“吃、喝、玩、购、住、行”。
易淼清委员:
政府工作报告成绩鼓舞人心,重心更加明确,工作更加用心,目标制定更有决心。对接下来的工作,一要增加鼎力,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二是增加压力,在自创区建设中要重视R&D投入,给提升R&D、有效投资的比重适当加点压;三要激发活力,利用民间资本拉动企业活力激发。
培育好“栽植梧桐树的土壤”,解决好引进人才子女教育问题。两院报告专业术语建议在报告中注释。
宋伟委员:
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要考虑家长的社会贡献情况建。建议参照国外“时间银行”的经验,利用“时间银行”引导全社会参与养老事业。小区建设要规划好全民健身场所。
丛维涛委员:
温州人才待遇相比沪杭还是有差距。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流失人才把“泥”都带走的现象要引起重视和反思。
缪心毫委员:
要用情感、发展空间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人才离开不能情绪化评价,防止负面因素传导给待引进和已引进的人才,对未来温州人才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问题不是法检本身能解决的。依法行政任重道远。行政复议不能给当事人好的解决方案,行政单位确认违法后没有后续的程序跟进,因为没有违法成本依然如故,当事人没有得到任何救济。
颜贻潘委员:
建议构建执行法官和当事人的沟通机制,缓解执行难问题。建议对所有案件实行“一案一群(联络群)”模式,方便联系。P2P案件民刑交叉,界限不清。建议法检建立预警机制,探索创新互联网金融案件解决机制的“温州模式”。
张少春委员:
法院工作有勇气、有魄力,勇于揭自己的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要有机制制衡。在“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背景下,建议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等的平台,不要给民营企业过度的倾斜。市中院整体素质、业务水平和办案质量明显高于县市区。
金素委员:
群众普遍反映官司胜诉后执行难,所以尽量不打官司。法院和群众市级地位不平等,缺乏信息沟通。建议信息畅通机制,细化审判流程,每个流程进度都要与当事人反馈,1月1次的会见改为一周一次。
陪审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当于摆设,意见发挥不了作用。
鲁丹萍委员:
建议老赖信息更加详细,方便相关人员掌握。
金克明列席人员:
中院工作报告有创新、实在,反映出优秀的办案能力。建议加强法官判决书说理性和说情性;关注一线法官身心健康;加强法官廉政建设,特别是对离职、退休法官的引导和管理;出台监管机制和防范措施避免执行案件选择性执行和执行腐败。
检察院报告亮点纷呈,接地气,有司法温度。逮捕数太高,建议建立逮捕清单制,尽量少逮捕;公诉人要职业化、专业化,不适宜频繁流动;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优势公平,被告人利益得不到保护,控辩双方司法公正失衡,建议慎用、少用。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温州市检察院有关人员列席参加本次小组讨论。
陈建民委员:
“两院报告”2018年成绩用数据说话,成绩斐然,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检察院工作的数据和信息化管理非常完善,令人惊叹。法院工作一年中有大量的案件处理,要注重质量和程序化,犯罪年轻化低龄化需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周俊武委员:
借助上级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东风,公检法联合进一步深入开展扫黑除恶行动,摘除“保护伞”,塑造良好社会环境。
杨明明委员:
政府2019年的工作大篇幅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规定很细,体现了对民营经济的重视,GDP的指标对部门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经济工作企业是最后的运动员,GDP最后还是需要企业来共同完成,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压力也的沉甸甸的。利用好市场贸易采购试点,为企业创造宽松、便利的政策黄金,打造家门口的贸易模式。
小升规工作中,企业升规以后拿了政策补贴次年就退规定情况大有人在。只盯准政策的企业很难做大。建议不要忽略现有规上企业的存在感,服务好他们,不能只关注新增的规上企业。培育好本土的“和尚”。
温州“抱团精神”越来越淡薄,折射出温州社会信用环境亟待改善。建议做好两方面的“抱团发展”: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诚信抱团;二是县(市、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抱团,县市区之间招引企业互挖墙脚、内耗对温州全市经济没有任何好处,全市要统一谋划。
旅游经济要采用抱团联盟方式,不能局限在一区一隅,有足够高的眼光做好顶层设计,温州全域范围内的“吃、喝、玩、购、住、行”。
易淼清委员:
政府工作报告成绩鼓舞人心,重心更加明确,工作更加用心,目标制定更有决心。对接下来的工作,一要增加鼎力,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二是增加压力,在自创区建设中要重视R&D投入,给提升R&D、有效投资的比重适当加点压;三要激发活力,利用民间资本拉动企业活力激发。
培育好“栽植梧桐树的土壤”,解决好引进人才子女教育问题。两院报告专业术语建议在报告中注释。
宋伟委员:
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要考虑家长的社会贡献情况建。建议参照国外“时间银行”的经验,利用“时间银行”引导全社会参与养老事业。小区建设要规划好全民健身场所。
丛维涛委员:
温州人才待遇相比沪杭还是有差距。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流失人才把“泥”都带走的现象要引起重视和反思。
缪心毫委员:
要用情感、发展空间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人才离开不能情绪化评价,防止负面因素传导给待引进和已引进的人才,对未来温州人才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问题不是法检本身能解决的。依法行政任重道远。行政复议不能给当事人好的解决方案,行政单位确认违法后没有后续的程序跟进,因为没有违法成本依然如故,当事人没有得到任何救济。
颜贻潘委员:
建议构建执行法官和当事人的沟通机制,缓解执行难问题。建议对所有案件实行“一案一群(联络群)”模式,方便联系。P2P案件民刑交叉,界限不清。建议法检建立预警机制,探索创新互联网金融案件解决机制的“温州模式”。
张少春委员:
法院工作有勇气、有魄力,勇于揭自己的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要有机制制衡。在“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背景下,建议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等的平台,不要给民营企业过度的倾斜。市中院整体素质、业务水平和办案质量明显高于县市区。
金素委员:
群众普遍反映官司胜诉后执行难,所以尽量不打官司。法院和群众市级地位不平等,缺乏信息沟通。建议信息畅通机制,细化审判流程,每个流程进度都要与当事人反馈,1月1次的会见改为一周一次。
陪审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当于摆设,意见发挥不了作用。
鲁丹萍委员:
建议老赖信息更加详细,方便相关人员掌握。
金克明列席人员:
中院工作报告有创新、实在,反映出优秀的办案能力。建议加强法官判决书说理性和说情性;关注一线法官身心健康;加强法官廉政建设,特别是对离职、退休法官的引导和管理;出台监管机制和防范措施避免执行案件选择性执行和执行腐败。
检察院报告亮点纷呈,接地气,有司法温度。逮捕数太高,建议建立逮捕清单制,尽量少逮捕;公诉人要职业化、专业化,不适宜频繁流动;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优势公平,被告人利益得不到保护,控辩双方司法公正失衡,建议慎用、少用。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温州市检察院有关人员列席参加本次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