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联谊报》报道了温州民建市委会团体提案《关于拓展和优化工业用地开发利用方向,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该提案为姚高员市长重点督办提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提案到底讲了什么:
温州经济发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在今年的市政协全会上,民建市委会提交提案,提出加大工业用地空间拓展力度、优化工业用地配置政策、合理引导工业用地布局、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等建议。
加大工业用地空间拓展力度
加大对工业用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特别是向产业集聚平台和工业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地方倾斜。探索工业用地向地上地下空间拓展,目前温州市工业用地地下空间利用较少,通过合理设置指标,鼓励或明确要求工业用地开发需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优化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强化工业建筑设计要求,对符合上楼要求的工业产业项目在工业用地供应时,科学分析空间规模和功能需求,强化单宗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优化工业用地配置政策
实施工业用地招商配置和市场化配置“两手抓”,严格把关“一对一”供应,明确具体的产业目录,建立入驻指标体系,定期更新,各县(市、区)根据市里要求可具体细化,确保能引入好的产业和项目,除此之外,工业用地配置一律通过市场化方式公开出让,不再设置进行前置审查要求,让急需用地的企业能够有机会拿地,也避免企业因一、二级工业用地市场价差进行圈地从而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积极创新工业用地配置方式,推行“竞税招商”引项目,确定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推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措施。
合理引导工业用地布局
借助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契机,加强各层级规划布局的设计和衔接,科学评估温州工业用地发展的速度、资源要素条件,合理确定工业用地规模、布局方向及产业类型。
引入先进地区工业用地布局划区理念,根据不同地区的工业开发潜力及布局方向,划定工业优先建设区、工业集约挖潜区、工业适度建设区、产城融合建设区等。对开发较为成熟的工业区要强化用地整合,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建立工业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产业收益平衡机制,对规模小的工业区要引导向省级以上工业区或大的工业区集聚,按梯次逐步搬迁转移,指导城区工业用地的搬迁和用地置换,解决小工业区围绕城区布局的困境,提升城市首位度。加强产业在空间上的承接力度,合理调配各园区工业产业优势,形成良好的产业共同体,避免产业同质竞争。
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完善工业用地批后监管机制,加大工业用地批后监管力度,现在市内的工业用地一般都是按“标准地”供应,工业用地出让后,各项指标已经明确,建议建立责任人和督查问责机制,对监管机构和责任人未履行职责的,应坚决问责,对企业未按标准实施的,严格按约定执行。建立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对存量及已批工业用地要建立长期跟踪制度,定期监督调查工业用地运行状态,并建立动态数据库,对不符合出让约定条件的工业用地要及时予以收回或按出让价购回。
加快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平台的建设,参考宁波、德清的试点,建立起温州工业用地二级市场平台及交易规则,对批后履约不到位工业用地不予在二级市场交易,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范二级市场交易行为。
强化对工业用地的保护,加大老旧工业厂的处置,该类用地要严格控制“退二进三”项目。对城区范围规划功能已经调整为非工业的,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收回再开发。对城区范围规划功能保留为工业的,这类地块交通便利,与城市功能混合程度高,与城市的文化、教育、科研等功能要素能够实现快速流通,建议引导发展创新型产业。对工业区内的老旧厂房,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引导企业通过厂房改造、重建,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加大对低效工业用地的政策支撑,对当前已经出台的“空间换地”“亩产倍增”“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一系列政策进行再梳理,统一政策规定,明确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