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过后对“应急预案”之思考
发布时间:2008-03-04 17:32:10
|
作者: 民建湖州吴兴区一支部 梁 红
2008年的春节前后,前所未有的雪灾从天而降,造成了大半个中国诸多城市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灾害降临时,我们总会想到“启动应急预案”,但在这次的雪灾过程中,《应急预案》显然是明显有缺失的。
一、《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应急预案》在于人们所常说的“有备无患”,主动评价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识别应急响应需求,制定应急准备计划和响应程序,是一个具主动性、预见性的对异常情况发生的一道保险,是遵从有备而无患规律的体现。
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具备以下内容:应急准备要求+响应程序
不同的情形需有不同的应急准备,对特定紧急情况发生时所采取措施的概括/描述称应急计划,该计划中应明确以下内容:(1)识别针对特定的相对应的情况一旦发生之后将有可能发生的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2)确定应急期间的负责人;(3)所有在此期间人员的职责(4)在此期间特殊作业人员(如:消防员、急救员、泄露处置专家)的职责、权限、义务(5)疏散程序(6)危险物资的确认包括其特性位置及应急行动要求(7)与外部应急机构的接触,求助需求及联系方式(8)与执法部门的交流(9)与周界公众的交流与发布信息的方式(10)重要记录、重要设备的确定与保护(11)必要的信息、电话、逃生图(12)应急设备:报警系统、照明、动力需求、逃生工具、避难所、安全隔离阀、切断阀、消防设施、急救设备(如冲淋系统)、通讯设备等。(13)需参与的相关方的告知内容/信息。(14)善后工作要求
由于为潜在事件事先所作的准备,计划时易疏忽部分相关信息,又由于不经常发生甚至于从未发生过,在资源配置时存在侥幸心理,易造成资源配置不充分。因此,在作应急准备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收集最好的实践经验、类似已发生的事故事件、特定危险源控制失效的可能性、伤害或损失的潜在后果的严重性。周密合理的计划能避免空缺或重复多余的准备,应急准备靠事先周密的计划才能达预防和减少可能随之引发的危害。
响应程序是补救的措施  实施各项应急措施和行动的要求/规定称应急响应程序,是在事故/异常情况发生时才启用的程序(试运行是为测试程序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程序的设定是为一旦此类异常情况发生时各项后续工作处于忙而不乱的状态,而将危害降至最小程度。如疏散人员对象的确定、逃生线路的设定、救护设施的使用方法、与救助机构的联系方法、公众的支持要求等均须一一确定,一经确定须让所有可能参与实施的人员均明确相关程序的内容。
应定期测试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如果可行,应定期测试这些程序”。强调“可行”而不强制,是因为避免某项活动产生新的风险,此处的“测试”是通过实施该项活动以验证其有效性。如“蒸汽泄漏,引发灼伤烫伤操作者” 的响应程序的测试,不需经受皮肉之苦才能测试,而需验证是否随时让有可能发生此种情形的人清楚此类灼伤的处理: a.决不能在伤口涂红药水、紫药水; b.轻度时,冷却并涂足够有效的烫伤药,正确处理灼伤烫伤部位: c.中度以上,分秒必争送医院,其应急调配能及时到位,确保及时获得治疗。还需验证应急支持系统的灵敏度,检查配置的充分性。此处的“定期”应理解为法规、行业中有规定的间隔及因素的变化、事故或事件不符合发生之后均需对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进行测试或评审。
二、如何进行应急准备和响应
企业可通过系统的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之后,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性质“识别”,找出潜在(包括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或紧急情况,制定出对特定紧急情况发生时所采取措施的概括性描述——应急计划;对实施各项应急措施和行动的要求/规定——应急响应程序。考虑各种准备计划程序的时效性,通过检查各种配置,确定应急准备的充分性;为避免某些真实的演习活动产生新的风险,可设计一些用于验证并实施“测试”的程序,评审“应急响应程序”的适宜性。
资源配置需求的落实:应急准备的配置如报警系统、照明系统、动力来源、安全隔离阀、通讯设施、灭火器、防毒面具、喷淋头、急救箱、担架等。 日常安全检查时,应关注各种配置的分布需求与实际配置的一致性,并抽样(关注高风险区域)现场核实;可利用分布图、文件资料、适用法规的引用等相关信息,从中了解当前状态及应急准备的充分性进行核实。
各种“应急响应程序”须具体至可操作,且定期进行评审,各类监测/评审的结果信息是否充分利用,对其异常情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可作为“目标”、“管理方案”、“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提出的依据;当有“事故、事件、不符合”发生后须评审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当评审输出信息有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中需进一步调整或增加力度时,相应的落实情况。
《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应告知所有的相关人员,预案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可用完整的模拟演习也可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演习,演习或启用过之后必须对其充分性适宜性进行评审。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当灾害来临时我们将勇敢面对,但在灾害发生之前我们同样要有充分的准备来迎对,灾害之后更要有总结和吸取教训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