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才能走向大同--纪念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
发布时间:2008-04-29 22:06:40
|
作者: 民建吴兴区一支部卢明伟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大意是:君子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对任何事情又不缺独立思考。虽然,它主要指的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今年是我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口号第五项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五一”号召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向全国人民提出的彻底摧毁国民党政权、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真正民主的联合政府新政权的民主纲领。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极大地鼓舞了艰苦奋斗中的各民主党派,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他们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响应“五一”号召是民主党派由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形成的标志。
其实,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期反帝爱国、要求民主的政纲,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已经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有过长期合作的光荣历史。抗战胜利后,在“旧政协”和国共和谈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争取和平、统一和民主而作出努力。
回首60年,中国的多党合作在国家制度层面为“和而不同”作出了较好的诠释。这短短的60年中,我们国家历经了种种磨难,但是,多党合作之花却依然盛开。一个“和”字,使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不仅成为世界政坛的一朵奇葩,而且,长盛不败。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合作方针。到了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个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继续和发展。“和”是和谐,是统一,“长期共存”、“荣辱与共”正是体现了和谐的共生关系。
“和”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既是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60年的和谐之路正是各民主党派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接受是一种内在的和谐。
“不同”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各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在保持政治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放手让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各民主党派的内部事务,均由各民主党派自由做出决定,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自主权。我国政党制度的这种“不同”,不仅仅是客观的、简单的不同,而是内在的、本质的不同。正是这种内在的、本质的不同的要求,才会有“和”的共生与共存、共存与持久。
“不同”,就是不强求一致。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要共存共荣,就必然要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因“不同”而璀璨,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因“不同”而共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只有坚持“和”,才能“长期共存”,才能“荣辱与共”;只有坚持“不同”,才能“互相监督”,才能“肝胆相照”。坚持内在的和谐,摈弃外在的相同,“天下大同”的目标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近。
和而不同,才能走向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