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桥忆谈
发布时间:2012-12-18 09:48:56
|
作者: 直属一支部 卢禹耀
潘公桥,为早年由潘姓人士所发起出资建造的一座古桥,就在湖州城北龙溪港河面上。
据现在桥北碑亭内的石碑记载:湖州自古多桥,潘公桥是城中最大的古桥,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由潘季驯秉承父志建造,捐银二千五百两并躬亲其事。原为五孔石木梁桥,清道光二十年重建时改为三孔石拱桥。一九八四年八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七年八月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推测明朝万历年间始建潘公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清道光年重建至今也有172年历史。现存石拱桥距水面高近十米,气势雄伟,石阶齐整,水面宽阔,景观优美。碑文介绍: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人,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工部、兵部、刑部尚书。潘季驯总理河道,先后四次治理黄河,最重要的是贡献是提出了“塞旁决以挽正流,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所著《河防一览》一书是中国古代治理黄河经验的珍贵记录,是中国水利科学的宝典。
江南水乡湖州及周边集镇,古石桥也有不少,成型各异,市内就建有石桥公园。石拱桥高耸雄伟壮观,行人通达,水道畅流,显示了我国古桥建筑工艺的严谨和独具匠心。石桥是用成块大花岗石堆砌而成,三孔石拱桥是当时江南水乡多见式样,其目的一为加泄洪量,二是有利大船通行,其中潘公桥最具典型和完美。原潘公桥堍南北岸边曾有一座石碑,如今仅残存原北堍碑座。桥顶外侧还留有“放生官河”和“重建潘公桥”刻石匾额。桥墩石柱各刻有凸字对联,似有记诵和称颂之意。现桥北景观较好,桥下新树碑石撰文记述古桥往昔,让后来者一读,亦以记取湖州古迹之一“潘公桥”。
近年来经改革开放,湖州的城市也在不断新建和发展。如今潘公桥由原老桥向东外延,现耸立有三座大桥:一座是老潘公桥,一座是为适应汽车车流通行,在一九九四年所建较宽阔平缓的新潘公大桥,再一座是在二〇一〇年依照老潘公桥相同式样、相似高度和宽度新建的三孔石拱景观桥。三座大桥沿龙溪港河道依次排列,两岸回廊、仿古建筑散居,亲水傍岸、鳞次栉比,亦已形成很美的环境。
潘公桥在我孩提时代就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湖州老城的北门有丰行街、牛舌头、新桥、潘家廊,要过潘公桥市陌路即是出城。昔时的潘家廊水路航船埠头,是北门水陆交通的集散地,十分市闹兴旺。酒楼茶馆、小贩摊点众多,商贸繁盛,人声鼎沸。当年固水乡交通不便,出城走亲访友很多要乘手摇航船,稍远的村落都有私家客运航船。船舱内两侧搭板坐客,船顶盖棚,乘客相对而坐,几个小时的船程慢慢而行。每天上午约十点左右,不同远近路途的航船纷纷停靠在潘公桥东面桥边码头,男女老幼结伴而行,手提肩挑土产进城来,呼朋唤友,寻亲等人,购物易货,商满客盈,潘公桥头真够喧嚣热闹。如此这般直要到下午近一点时分,船装货、客就坐,各班航船起航返乡而去。潘公桥码头、潘家廊街头,渐显冷寂清静了。
我家亲戚有不少在北门外乡下,当时做客出城,近则走路也需经潘公桥步行而去;远的如大钱、戴山等集镇都要在潘公桥边乘航船。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去乡下乘船的经历多而寻常。依稀记得那时乘航船的情景,每当船离埠头,船主及帮工轮流换班划船,一步一晃,慢慢悠悠,咿呀前行,两岸桑田绿野伴随着水声橹声徐徐退去。船舱里散坐的乘客聊天的、吃食的、瞌睡的都有,毕竟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现如今交通发达而便利,远去的时光和记忆还会不时催伴着我去老桥重游。潘公桥畔曾经的航船埠头的使命早已结束,尽显典雅古朴的潘公桥还在水中荡漾。
在淡淡的回忆中,对比着改革开放的新湖州新面貌,只见老潘公桥依然巍峨耸立,桥上行人常有,桥下水流逶迤。现今潘公桥东侧新建龙溪水岸“潘家廊”,回廊飞檐商楼,水岸桥口馆所,开设水乡特色餐饮“湖鲜一条街”,有朋自远方来,是聚会的好去处。借傍古迹潘公桥,相互依托发展湖州经济,正如新碑亭立柱上所撰写的两副对联:“一桥雄峙贯南北,两岸通达连城乡”,“怀旧创新互为依存,古桥名人交相辉映”。飞跃发展的新时代,飞速发展的新湖州,三座潘公桥连接着古今,连接着城乡,连接着旧貌新颜的变化。
我在空闲时喜欢在潘公桥步行走动,也常去潘公桥走走看看。站在高高的桥头,极目远眺,有感慨亦有回忆。今年夏天几次去到潘公桥上,见得桥阶杂草丛生、纸壳散地,桥栏风化严重,显得脏而差,为此我以社情民意提出建议,不久再行只见古桥桥石干净,眼前清爽,旧桥新颜尽显。可惜桥南端为某小区所堵,桥堍地域逼窄,缺少围栏,有煞风景。古迹要保护,环境也要配套。
古桥伴流水、廊檐依乡情。愿游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愿古桥为水乡增色,为湖州添秀。
据现在桥北碑亭内的石碑记载:湖州自古多桥,潘公桥是城中最大的古桥,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由潘季驯秉承父志建造,捐银二千五百两并躬亲其事。原为五孔石木梁桥,清道光二十年重建时改为三孔石拱桥。一九八四年八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七年八月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推测明朝万历年间始建潘公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清道光年重建至今也有172年历史。现存石拱桥距水面高近十米,气势雄伟,石阶齐整,水面宽阔,景观优美。碑文介绍: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人,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工部、兵部、刑部尚书。潘季驯总理河道,先后四次治理黄河,最重要的是贡献是提出了“塞旁决以挽正流,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所著《河防一览》一书是中国古代治理黄河经验的珍贵记录,是中国水利科学的宝典。
江南水乡湖州及周边集镇,古石桥也有不少,成型各异,市内就建有石桥公园。石拱桥高耸雄伟壮观,行人通达,水道畅流,显示了我国古桥建筑工艺的严谨和独具匠心。石桥是用成块大花岗石堆砌而成,三孔石拱桥是当时江南水乡多见式样,其目的一为加泄洪量,二是有利大船通行,其中潘公桥最具典型和完美。原潘公桥堍南北岸边曾有一座石碑,如今仅残存原北堍碑座。桥顶外侧还留有“放生官河”和“重建潘公桥”刻石匾额。桥墩石柱各刻有凸字对联,似有记诵和称颂之意。现桥北景观较好,桥下新树碑石撰文记述古桥往昔,让后来者一读,亦以记取湖州古迹之一“潘公桥”。
近年来经改革开放,湖州的城市也在不断新建和发展。如今潘公桥由原老桥向东外延,现耸立有三座大桥:一座是老潘公桥,一座是为适应汽车车流通行,在一九九四年所建较宽阔平缓的新潘公大桥,再一座是在二〇一〇年依照老潘公桥相同式样、相似高度和宽度新建的三孔石拱景观桥。三座大桥沿龙溪港河道依次排列,两岸回廊、仿古建筑散居,亲水傍岸、鳞次栉比,亦已形成很美的环境。
潘公桥在我孩提时代就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湖州老城的北门有丰行街、牛舌头、新桥、潘家廊,要过潘公桥市陌路即是出城。昔时的潘家廊水路航船埠头,是北门水陆交通的集散地,十分市闹兴旺。酒楼茶馆、小贩摊点众多,商贸繁盛,人声鼎沸。当年固水乡交通不便,出城走亲访友很多要乘手摇航船,稍远的村落都有私家客运航船。船舱内两侧搭板坐客,船顶盖棚,乘客相对而坐,几个小时的船程慢慢而行。每天上午约十点左右,不同远近路途的航船纷纷停靠在潘公桥东面桥边码头,男女老幼结伴而行,手提肩挑土产进城来,呼朋唤友,寻亲等人,购物易货,商满客盈,潘公桥头真够喧嚣热闹。如此这般直要到下午近一点时分,船装货、客就坐,各班航船起航返乡而去。潘公桥码头、潘家廊街头,渐显冷寂清静了。
我家亲戚有不少在北门外乡下,当时做客出城,近则走路也需经潘公桥步行而去;远的如大钱、戴山等集镇都要在潘公桥边乘航船。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去乡下乘船的经历多而寻常。依稀记得那时乘航船的情景,每当船离埠头,船主及帮工轮流换班划船,一步一晃,慢慢悠悠,咿呀前行,两岸桑田绿野伴随着水声橹声徐徐退去。船舱里散坐的乘客聊天的、吃食的、瞌睡的都有,毕竟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现如今交通发达而便利,远去的时光和记忆还会不时催伴着我去老桥重游。潘公桥畔曾经的航船埠头的使命早已结束,尽显典雅古朴的潘公桥还在水中荡漾。
在淡淡的回忆中,对比着改革开放的新湖州新面貌,只见老潘公桥依然巍峨耸立,桥上行人常有,桥下水流逶迤。现今潘公桥东侧新建龙溪水岸“潘家廊”,回廊飞檐商楼,水岸桥口馆所,开设水乡特色餐饮“湖鲜一条街”,有朋自远方来,是聚会的好去处。借傍古迹潘公桥,相互依托发展湖州经济,正如新碑亭立柱上所撰写的两副对联:“一桥雄峙贯南北,两岸通达连城乡”,“怀旧创新互为依存,古桥名人交相辉映”。飞跃发展的新时代,飞速发展的新湖州,三座潘公桥连接着古今,连接着城乡,连接着旧貌新颜的变化。
我在空闲时喜欢在潘公桥步行走动,也常去潘公桥走走看看。站在高高的桥头,极目远眺,有感慨亦有回忆。今年夏天几次去到潘公桥上,见得桥阶杂草丛生、纸壳散地,桥栏风化严重,显得脏而差,为此我以社情民意提出建议,不久再行只见古桥桥石干净,眼前清爽,旧桥新颜尽显。可惜桥南端为某小区所堵,桥堍地域逼窄,缺少围栏,有煞风景。古迹要保护,环境也要配套。
古桥伴流水、廊檐依乡情。愿游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愿古桥为水乡增色,为湖州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