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湖州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湖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切立论之基
——学习十九大报告有感
发布时间:2017-11-02 11:18:29
  |  
作者: 南林支部:蔡锋
    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篇报告立足于新时代的党情、国情和世情,从分析新时代新的社会矛盾着手,进而提出新思想、新目标和新要求。因此学习十九大报告,必须立足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立论之基才能深刻领悟报告的主题。我想侧重从“新时代”“新矛盾”的角度结合历史的背景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世纪有三个伟人,孙中山让中国人民醒过来,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一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醍醐灌顶,经过将近40年的改开,中国人民终于富起来了。通过站起来、富起来,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简单而言就是三个字“强起来”。十八大以来,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强起来”过程中的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已处于“强起来”的历史阶段,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化。从而我们发展的战略安排也已经是“强起来”进程中的安排,即经过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五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交汇期,进入第一个十五年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期以及第二个十五年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再奋斗期。所以,“新时代”就是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当然“强起来”包含着更好地“站起来”和“富起来”,直至达成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距离党中央上一次提出“主要矛盾”的判断,时间过去了36年。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实,社会矛盾本质上来讲,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和”“同”之前是需要方,之后是供给方,那么新旧社会矛盾的区别在哪里呢?简单而言就是前者是“有没有”的问题,后者是“好不好”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小康,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尤其近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的发展轨迹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的需求日益广泛化和多元化,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以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侧”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从供给侧看,虽然社会生产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无法满足13亿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那么,何为“不平衡”?主要包括: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以及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服务质量、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上。何为不充分?就是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以前片面强调了规模和速度,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等领域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中国从温饱社会迈入小康社会,进而向共同富裕社会前进的国情使然。党中央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清晰,对发展阶段判断精准,从而提出了十分务实的新时代的新的战略目标和方案。
    如今,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以昂扬的姿态乘风破浪,乘势而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阔步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