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湖州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湖州
弘扬“湖文化” 传承曲艺魂
——走近市政协委员、湖州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戴育莲
发布时间:2018-03-07 15:01:01
  |  
作者: 王瑛

               

    虽说已过严冬,但料峭的“倒春寒”依旧令人感到丝丝寒意,国家二级演员戴育莲却面带微笑,激情澎湃地奔波于乡镇、部门、社区、农村、企业……走到哪里,总是围满“粉丝”。舞台前,不用配乐,不用维护秩序,只要她一开口,偌大的演出厅或文化礼堂顿时便鸦雀无声。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来到湖州的20多年里,她用脚步丈量着湖州的山山水水。生动悦耳、声情并茂的演出,让群众开怀大笑;清丽脱俗、俊秀婉约的扮相,让群众深深沉醉;说唱相间、通俗易懂的形式,让群众深受启迪。她的演出,赢得了一拨又一拨观众,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就像一名能传播文化的使者,随时亮出拿手的“非遗绝活”,为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如沙漠甘泉滋润心田。
    成绩与付出相依,荣誉与汗水相伴。2005年,戴育莲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2010年,转评副研究馆员,并当选湖州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湖州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于一身。
    精彩的背后,拥有怎样春风化雨的情怀?又蕴含着怎样润物无声的境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市政协委员、湖州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戴育莲。

    用心表演,把文化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
    “你知道吗,听说今天是戴老师来给咱表演,我特意起了个大早……”2月25日,通知上午9:00开课,还不到8:00,南浔区旧馆镇罗汉村的蔡大爷、寺桥村的沈大妈等一批老党员,早早地来到罗汉村部的文化礼堂等候,生怕来晚了没有自己的位置。
    “我是农民的女儿,和你们一样……”一句话就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几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舞台,戴育莲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地为大家讲授越剧表演课。讲到动情处,一曲越剧《梁祝》选段“十八相送”一亮嗓,台下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
    70后的戴育莲原本是江苏常州人,喜欢曲艺艺术的她从小就让父母带她拜师学艺。科班出身的她于1988年进入湖州越剧团,从事表演工作。曾经是一次偶然的选择,不曾想到戴育莲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并定居下来。那时的越剧团虽然设施较简陋、规模不大,但经常深入乡镇基层表演,也数次参与过省里的戏剧汇演。 1997年,一出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现代越剧《男人不在家》,将湖州越剧事业推向了一个小高潮,该剧参加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演出,获优秀新剧目奖、优秀剧作奖等诸多奖项,一时好评如潮,参与表演的戴育莲也荣获了青年优秀表演奖。
    2001年,越剧团并入市文化馆,戴育莲也转而从事群文工作。从此,她的角色就在社区文化辅导员、曲艺表演者和民间艺术保护者之间转换。她和一批群文工作者奔波于文苑、马军巷、市陌二社区等,根据实际特点为各个社区的文艺骨干们辅导舞蹈、戏曲,还自己编排了《茉莉花》、《绣红旗》等节目,在社区群众中间大受欢迎。除此之外,文艺干将们还将鲜活的艺术种子撒向学校,在龙泉小学、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等,一出出精彩的校园剧风靡校内和家长群,由戴育莲辅导的《给家长打分》收获了浙江省校园剧(课本剧)表演小学组一等奖,随之编排的《砝码》也在学生中间刮起了一阵课本剧“旋风”。
    继文化走亲品牌打响后,从2009年开始,市文化馆又推出了“三个三”基层文化服务机制,这两个文化项目皆获得了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作为我市文化系统工作人员“走下去”的重要一环,“三个三”对于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文化馆的专业力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她们融入城乡居民中间,走下田间地头,为基层进行免费的文化辅导。在这一机制的有力推动下,全市新组建各级各类文艺团队近70个,并实现了文化馆免费辅导全覆盖,仅市文化馆就为“三个三”项目创作节目40多个,全市新创作节目超过200个,快板《办证大厅展新颜》,打击乐《渔家乐》,广场舞蹈《花马灯》等节目在文艺团队中口口相传。
    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她,非常了解江南吴地的生活习俗,每次“文化走亲”,她都通过互动的形式,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热情。这次,她决定从老话“七不出八不归”入手:首先,她抛出一个问题:“有谁知道‘七不出八不归’是什么意思?”台下马上有人举手回答:“这是民间之忌,即农历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否则不利市。”戴育莲幽默地说:“恭喜你,答错了!”台下一片哗然。于是,她借机向大家普及起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群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国家就像你们的大家庭,家人有矛盾,不团结,就过不好日子,富不起来;村委会主任与村党支部书记,就像一个家庭中的一对夫妻,如果夫妻感情不好,家庭就不会和睦……”说唱相间,听得群众一边笑,一边不住点头。一个个道理,经她“演绎”,让人感到不再是高大上,而就在自己的身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增强了“文化走亲”的效果。

    用功演练,演到点上才能印在百姓心里
    湖州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近年来,市文化部门通过保护、挖掘、利用人文资源,发展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深刻文化烙印的特色产业;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科学合理地结合,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是戴育莲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州三跳’可以说是湖州本地曲艺文化的代表之一。但现在一些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传承难题,甚至有很多湖州人都不知道还有‘湖州三跳’这个曲艺品种。”戴育莲说,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让大家认识“湖州三跳”,弘扬湖州的特色文化。
    她深知,文化表演和文艺宣传要想让大家爱听、想听、愿看、受教,就应该首先做到自己真学、真懂、真演、真爱,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层,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准表演。理论联系实际地演,因地制宜地演,深入浅出地演,情理交融地演,用老百姓的语言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关注的文化。
2012年,戴育莲担任市文化馆民间艺术研究(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为了把本地的优秀曲艺文化传承下去,她拜老前辈为师,学起了湖州三跳。但这位学了几十年、唱了几十年越剧的“老手”,在“湖州三跳”面前,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人”。戴育莲坦言,隔行如隔山,虽然自己对于越剧是驾轻就熟,可到台上第一次表演三跳的时候,“整个人都在颤抖了!”而对于她来说,最大的难度在于表演形式上,“越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一种性格贯穿到底,可在三跳中,需要演员时不时跳进跳出,去演多个人物。戴育莲感叹,刚开始真的很不适应,即使舞台经验丰富,可依然非常紧张。可见三跳的学习的确非一朝一夕之功。学三跳的另外一个难题,则来自方言念白。来自江苏常州的戴育莲,自信对付湖州日常用语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三跳中精准的湖州念白,却常常让她拿捏不准。对于曲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力求完美的境界,使她下定决心要把每句念白念得原汁原味。为此,她请“老湖州”许丽鸣老师把每一句念白都清楚地念一遍,并用录音机录下,然后回家细细揣摩学习。一遍一遍,她终于得到了许丽鸣老师的肯定。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省第四届曲艺杂技魔术节的舞台上,她俩声情并茂的演出,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已经在湖州生活了20多年,从曾经的新湖州人变成了半个‘老湖州’,城市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不仅外在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连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摇曳多姿。”既是戏曲表演行家,又是群众文艺工作者,戴育莲对湖州近三十年来的文化发展很有感受。 “戏曲在农村很受欢迎,露天的广场上村民常常自己搬着凳子来看戏,还有一些曲艺爱好者专门找到我要学戏。”跟随艺术团,戴育莲辗转于戴山、章家埭、埭溪等地,为当地的村民们送去了充满湖州特色的美妙歌声。
    来到湖州的20多年,戴育莲目睹了文化在一步步蔓延渗透进湖城居民的生活。长年累月的艺术积淀,让她有了融会贯通、求新求变的能力,更有了扎实深厚的艺术底蕴。如今艺术之花开遍城乡,步入而立之年的湖州,正在向着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美好蓝图大步迈进。

    用情演绎,经风沐雨映衬人生价值
    “我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民建会员,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这样我的表演别人才喜欢、才信服。”戴育莲已经把传播文化艺术当成了追求的事业,她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演绎去影响和带动广大观众和基层群众,在心灵交汇中拉近了民建会员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饱含真情,做文化传播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是戴育莲的追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她先后结合十九大精神、中国梦战略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两创浙江”、“两富浙江”、“两美浙江”等主题创编文艺节目,经常放弃双休日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到乡镇、部门、学校、农村、社区、企业,演出达数百场、观众近十几万人次,受到广大会员以及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成为湖州当地乃至省内曲艺界名副其实的“明星”。
    “一份事业,一份追求。我追求的是极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多年来,她像一名战士,始终坚守在文化艺术领域前沿阵地,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正日益影响人们的文化修养、日常言行,大家喜欢她、信服她。老百姓还亲切地称呼她“人民艺术家”。听到这些称呼,得到群众认可,戴育莲十分欣慰。她说:“这么多年来,我给广大干部群众带去的是文化艺术传播和精神享受,留给自己的是成就和满足、开心和快乐。快乐的事情,我愿意继续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