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提出发展省域经济, 建设国际大都市
发布时间:2016-03-11 14:34:51
|
作者: 本报记者 郑锐
联谊报讯 “把全省当作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来建设,是城市化规律的要求,是浙江城市化发展的最高境界。”说起浙江的城市化建设,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省贸促会巡视员黄小杭认为,从县域经济走向省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浙江发展的大方向,把全省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来规划和建设,意义重大。
为什么要发展省域经济?黄小杭分析,以个私企业、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为特征的县域经济,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创举,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各自为政,产业重复,资源浪费,县与县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一些发达国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快速、曲折的城市化历程,以经济为基础和动力,从小城镇起步,到许多小中大城市连成一片,优势产业联动发展,进而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经济圈都市群,发展中曾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社会矛盾凸现等问题也逐步得以缓解。而目前中国规划并实施的较大规模城市群已超过20个,其中没有以浙江(城市)命名的。
为此他建议,首先要强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谋划,要从全球化的眼光,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浙江定位和自身特点,加快完善全省发展规划和城市化战略。要把全省当作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大的自然地、经济区、城市群、风景域和社会网,做到全省一张规划图,一盘运作棋,从全省高度统筹发展目标、产业规模、空间布局、环境生态、山海城农、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等重大要素,实现资源、产能、效益的最优化,保证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重视协调市域经济和跨市融合,全省11个设区市是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统一规划下,把经济区域、市场力量的优势与行政区划、政府力量有机结合,协调好市域内各县(区、市)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好跨若干市的整合联合,建立跨行政区划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提升各种要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杭州经济圈已经辐射到湖嘉绍等地,甬舟沪的海洋港航经济一体化、丽温衢等山区经济发展都已取得成效。
此外,要继续夯实和完善县域经济。黄小杭说,县域是中国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区域,现在中小城市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省的县域经济必须全力提升加强,继续走在前列。应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治水治气,拆违保洁,安居乐业。他相信,随着县域、市域、省域经济的共同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逐步形成,浙江一定会成为“中国梦”画卷中灿烂绚目的景观。
为什么要发展省域经济?黄小杭分析,以个私企业、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为特征的县域经济,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创举,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各自为政,产业重复,资源浪费,县与县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一些发达国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快速、曲折的城市化历程,以经济为基础和动力,从小城镇起步,到许多小中大城市连成一片,优势产业联动发展,进而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经济圈都市群,发展中曾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社会矛盾凸现等问题也逐步得以缓解。而目前中国规划并实施的较大规模城市群已超过20个,其中没有以浙江(城市)命名的。
为此他建议,首先要强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谋划,要从全球化的眼光,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浙江定位和自身特点,加快完善全省发展规划和城市化战略。要把全省当作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大的自然地、经济区、城市群、风景域和社会网,做到全省一张规划图,一盘运作棋,从全省高度统筹发展目标、产业规模、空间布局、环境生态、山海城农、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等重大要素,实现资源、产能、效益的最优化,保证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重视协调市域经济和跨市融合,全省11个设区市是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统一规划下,把经济区域、市场力量的优势与行政区划、政府力量有机结合,协调好市域内各县(区、市)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好跨若干市的整合联合,建立跨行政区划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提升各种要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杭州经济圈已经辐射到湖嘉绍等地,甬舟沪的海洋港航经济一体化、丽温衢等山区经济发展都已取得成效。
此外,要继续夯实和完善县域经济。黄小杭说,县域是中国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区域,现在中小城市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省的县域经济必须全力提升加强,继续走在前列。应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治水治气,拆违保洁,安居乐业。他相信,随着县域、市域、省域经济的共同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逐步形成,浙江一定会成为“中国梦”画卷中灿烂绚目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