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全面经济改革需要抓好两大突破口
发布时间:2013-02-27 10:42:25
|
作者:
目前,对全面经济改革从何入手,社会上有各种观点,其中,“城镇化是改革的突破口”这一看法在近期比较流行,我认为,推动城镇化无疑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潜力”,也确实存在发展的“广阔空间”,但不能就此认为,城镇化就是进一步全面改革的“突破口”、“抓手”。
原因在于,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户籍改革,背后是一系列的资金问题;城镇化更不是简单的进行房地产投资——这只能是建“死城”;提高真正的城镇化率,是一系列政策制度调整和改革的结果,是改革的最终战略任务和目标。其本身难以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全面改革的“抓手”、“切入点”,以及最直接的改革任务。只有在解决了城镇化中“桥”和“船”的问题后,才能水到渠成地提高城镇化水平。
下一轮中国经济全面改革的突破口有两个: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改革为核心,同时,推动以“四大重点”(土地征地制度、社会保障、财税体制、“国进民退”)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改革的方案应包括:未来八年,“提低、控高、扩中”必然涉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最低养老标准和贫困救助线等扶弱内容;明确逐年缩少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的量化目标;为解决居民预防性储蓄,制定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各项社会保障量化目标。只要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上三项改革,实实在在地逐年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水平,必然会造成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由此,可进一步倒逼财税部门通盘考虑财税体制改革,制定中长期改革预算。与此同时,为解决因长期负利率形成的居民财产损失,金融部门要制定利率逐年市场化的改革方案。
在农村,重点是必须进一步依法改革征地制度,将土地级差收入和长期增值收益真正归还给农民。目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超过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这是导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显著原因之一。
通过这一改革,一方面,财政可在规范、统一契税、房产税等税种改革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房产税制度(仍不排除为打击投机炒房设立高额的房产交易税),增加部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将倒逼财税体制进行一场大改革,制定中长期改革预算,解决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问题。
要素价格改革方面,过去若干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形成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因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不足和外部经济繁荣的引致因素外,融资成本和环境资源成本低是另一个重要的供给因素。因此,进一步的改革逻辑,除了需要消除造成经济结构扭曲的需求因素外,还必须同时从供给方面加快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制定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渐进改革规划和制定水、电、燃气、油、矿产等资源要素全面市场化的改革规划。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存贷利差会缩小,竞争将加剧,为预防银行破产而引起的社会不稳,会倒逼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出台。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由于利率由负转正,一方面可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另一方面会出现体现社会资金供求的市场信号,激励企业、政府抑制高耗能和低效益的重复建设,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后,还会有利于中央银行选择更为有效、灵活的间接调控方式,从而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的继续快速增长,相应加快资本管制的放开,进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对外开放水平。
而水、电、燃气、油、矿产等资源要素全面市场化改革,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国有企业亏损,从而倒逼这些企业改革,引入民间股份,实施重组改造,减轻国家补贴负担与财政包袱;会倒逼政府行政部门削减各种行政审批权力,放宽管制,便于民间资金的投入,推进“大部制”改革;会抑制过去不计成本、浪费资金与资源、破坏生态文明、片面追求投资扩张的恶习,从而进一步“逼迫”企业与地方政府寻找服务经济中的发展机会。其最终的结果是:达到以市场为信号,而不是通过层层政府行政指令以“拉郎配”方式,实现产业和区域结构的调整。
原因在于,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户籍改革,背后是一系列的资金问题;城镇化更不是简单的进行房地产投资——这只能是建“死城”;提高真正的城镇化率,是一系列政策制度调整和改革的结果,是改革的最终战略任务和目标。其本身难以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全面改革的“抓手”、“切入点”,以及最直接的改革任务。只有在解决了城镇化中“桥”和“船”的问题后,才能水到渠成地提高城镇化水平。
下一轮中国经济全面改革的突破口有两个: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改革为核心,同时,推动以“四大重点”(土地征地制度、社会保障、财税体制、“国进民退”)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改革的方案应包括:未来八年,“提低、控高、扩中”必然涉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最低养老标准和贫困救助线等扶弱内容;明确逐年缩少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的量化目标;为解决居民预防性储蓄,制定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各项社会保障量化目标。只要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上三项改革,实实在在地逐年提高全体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水平,必然会造成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由此,可进一步倒逼财税部门通盘考虑财税体制改革,制定中长期改革预算。与此同时,为解决因长期负利率形成的居民财产损失,金融部门要制定利率逐年市场化的改革方案。
在农村,重点是必须进一步依法改革征地制度,将土地级差收入和长期增值收益真正归还给农民。目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超过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这是导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显著原因之一。
通过这一改革,一方面,财政可在规范、统一契税、房产税等税种改革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房产税制度(仍不排除为打击投机炒房设立高额的房产交易税),增加部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将倒逼财税体制进行一场大改革,制定中长期改革预算,解决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问题。
要素价格改革方面,过去若干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形成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因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不足和外部经济繁荣的引致因素外,融资成本和环境资源成本低是另一个重要的供给因素。因此,进一步的改革逻辑,除了需要消除造成经济结构扭曲的需求因素外,还必须同时从供给方面加快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制定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渐进改革规划和制定水、电、燃气、油、矿产等资源要素全面市场化的改革规划。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存贷利差会缩小,竞争将加剧,为预防银行破产而引起的社会不稳,会倒逼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出台。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由于利率由负转正,一方面可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另一方面会出现体现社会资金供求的市场信号,激励企业、政府抑制高耗能和低效益的重复建设,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后,还会有利于中央银行选择更为有效、灵活的间接调控方式,从而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的继续快速增长,相应加快资本管制的放开,进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对外开放水平。
而水、电、燃气、油、矿产等资源要素全面市场化改革,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国有企业亏损,从而倒逼这些企业改革,引入民间股份,实施重组改造,减轻国家补贴负担与财政包袱;会倒逼政府行政部门削减各种行政审批权力,放宽管制,便于民间资金的投入,推进“大部制”改革;会抑制过去不计成本、浪费资金与资源、破坏生态文明、片面追求投资扩张的恶习,从而进一步“逼迫”企业与地方政府寻找服务经济中的发展机会。其最终的结果是:达到以市场为信号,而不是通过层层政府行政指令以“拉郎配”方式,实现产业和区域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