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家视点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专家视点
我的位置:主页  > 专家视点
林毅夫:当前五类产业具有投资机会
发布时间:2015-05-12 11:13:50
  |  
作者:
    我们当前虽然面临经济增速下降的严峻形势,但现在五类产业仍有大量投资机会。

    第一类是追赶型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价值比中国高,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机会就是发挥后发优势,到国外去并购那些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并购了以后就可以把技术引进来。在这方面民营经济已经做了不少探索,比如三一重工到德国并购了工程机械方面的企业。中国经济处在新常态,经济相对疲软,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比我们更疲软。发达国家经济形势不好,再加上有的企业第二代、第三代传人不愿子承父业,这些都是有利于并购成功的因素。如果国外没有合适的公司愿意卖给你,那就要到国外去设立研发中心。现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很高,到这些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可以雇佣当地非常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除了并购和设立研发中心,招商引资也很管用。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5%-30%,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每年中国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高科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把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吸引到国内来生产。这样既方便进入中国市场,还可以中国为基地,将产品卖到世界市场。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要占主导,但是政府也要有所作为。比如到国外并购要解决资金问题,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要解决签证问题,招商引资要解决园区、配套工程技术人员和产权保护等问题。

    第二类是领先型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在世界上领先了或者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技术和产品必须自己开发,但是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不管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基础研究主要都是政府在提供资金。这些产业的升级能否成功,一方面要看企业够不够努力,另一方面也要看政府给不给支持。这些产业的研发中心可以设在国内,也可以设在国外。

    第三类是退出型产业,比如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对于那些已经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可以鼓励支持他们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但是空间并不大,转移出去可能是个好办法。二战以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最早开始出现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来又转移到中国大陆,现在中国大陆也已经到了需要转移出去的阶段。转移出去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企业老板的年龄在四五十岁,适应国外环境的能力差;二是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孟加拉等国承接能力有限。我认为非洲应是比较好的目的地,非洲年轻人很多,规模足够大。但是单个企业可能不敢转移到非洲,这时可以考虑抱团出海,让我们政府跟当地政府先谈好,在当地设立工业园区,帮助转移出去的企业创造第二春。转移出去以后,他们所需要的附加值比较高的零部件和机器设备还会从国内购买,有利于国内转型升级。

    还有一些产业,比如建材,从国内的角度来看是产能过剩,但它绝对不是旧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结合“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把产品卖出去,把生产基地搬过去,化解国内富余产能。

    第四类是弯道超车型的产业。最近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特征是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产品跟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短。在这些产业上面可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了把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一方面企业要有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提供孵化基地或者金融方面的支持。

    第五类是战略性产业。它的特点是资本投资特别大,研发周期特别长,比如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芯片等。这种产业不符合现在的比较优势,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原则,企业是不愿意做的。所以需要中央政府的投入,同时地方政也可以做一些事,因为配套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有好处。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本文为作者在5月4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系列之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朗润园观点”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