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疫情后,长三角要共建“一朵云”
发布时间:2020-06-09 14:20:10
|
作者: 《浙江日报》2020年6月7日4版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张勇:疫情后,长三角要共建“一朵云”
阿里巴巴是长三角土生土长的企业。我们根植于长三角、受益于一体化,对长三角区域面向未来的发展责无旁贷。长三角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板”,三省一市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为我们带来丰富空间和坚强支撑。
我特别同意周其仁教授讲的“来来往往”。其实“来来往往、互联互通”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在我小时候,上海有一批“星期天工程师”,利用周末时间到江浙各地民营企业兼职,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独特景象。今天,阿里巴巴的员工也是“来来往往”的典型,我自己每周都在江浙沪各处跑,阿里的很多员工也拿着双工牌、多工牌活跃在长三角,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历史和现实,见证了我们在“来来往往”中可以做更多事情。最近各地都在努力促经济,特别是促消费。消费券其实完全可以不仅发给本地居民,也发给外省市的居民,吸引上海人到西湖逛一逛,让杭州人爬一爬黄山、让南京人到外滩看看东方明珠,让合肥人去逛逛园林、逛逛城隍庙。
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努力实现“3+1>4”的“化学反应”?根据阿里的经验和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只有数字化的长三角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让一体化更上一层楼。
数字化长三角建设需要持续打造数字化生态。市场主体的数字化创新,是数字长三角建设的第一步。“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认为,长三角地区广泛的市场主体、中国1亿的市场主体,就是中国经济的“青山”,而中国经济的“青山”要发展壮大,一定是基于数字化的翅膀、数字化的引擎。
扎实的数字基础建设也很重要。过去10年,阿里持续投入云计算、大数据建设,今天在数字长三角的大背景下,我大胆提出,我们应该建设长三角“一朵云”,真正在整个长三角基于云这样的基础设施,让网络效应服务于长三角,并且服务于全中国、走向全世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能够带来很多创新和变化。
在数字长三角建设进程中,我们要为创新留下空间。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机遇:消费者、生产企业服务的提供者在全面走向数字化,从公共服务到全方位社会治理也在全面走向数字化。
这些一定会为我们未来的创新带来新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已经在展开:去年此时,我们谈论的是交通的互联互通。疫情过后,我们谈的不仅仅是交通枢纽的互通,而是健康码的互通,更广泛消费者、居民美好生活的互通,经济活动的互通。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中国自给自足的供应链已成共识。中国最独特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消费者群体、市场主体、市场容量。在这背后,如何利用数字化机遇去洞察市场,以消费需求撬动制造供给,将是数字长三角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所有“长三角人”来说,长三角一体化最早的体验源自“江浙沪包邮”,从江浙沪包邮到长三角包邮乃至更多、更广的体验与创新已指日可待。
阿里巴巴最近完成了5年前定下的中期目标:实现阿里平台上一年消费规模超1万亿美元。这不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的成绩,它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生态合作、共赢、创新激发的巨大能量,也是整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缩影。
今天,阿里平台上活跃着近10亿消费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因疫情而改变。我们相信改变不是一时的,只要我们能够深刻服务好他们,去创新、去创造,一定能够通过他们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劲、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阿里巴巴作为长三角的一员,愿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祝梅 陈佳莹 整理)
阿里巴巴是长三角土生土长的企业。我们根植于长三角、受益于一体化,对长三角区域面向未来的发展责无旁贷。长三角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板”,三省一市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为我们带来丰富空间和坚强支撑。
我特别同意周其仁教授讲的“来来往往”。其实“来来往往、互联互通”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在我小时候,上海有一批“星期天工程师”,利用周末时间到江浙各地民营企业兼职,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独特景象。今天,阿里巴巴的员工也是“来来往往”的典型,我自己每周都在江浙沪各处跑,阿里的很多员工也拿着双工牌、多工牌活跃在长三角,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历史和现实,见证了我们在“来来往往”中可以做更多事情。最近各地都在努力促经济,特别是促消费。消费券其实完全可以不仅发给本地居民,也发给外省市的居民,吸引上海人到西湖逛一逛,让杭州人爬一爬黄山、让南京人到外滩看看东方明珠,让合肥人去逛逛园林、逛逛城隍庙。
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努力实现“3+1>4”的“化学反应”?根据阿里的经验和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只有数字化的长三角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让一体化更上一层楼。
数字化长三角建设需要持续打造数字化生态。市场主体的数字化创新,是数字长三角建设的第一步。“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认为,长三角地区广泛的市场主体、中国1亿的市场主体,就是中国经济的“青山”,而中国经济的“青山”要发展壮大,一定是基于数字化的翅膀、数字化的引擎。
扎实的数字基础建设也很重要。过去10年,阿里持续投入云计算、大数据建设,今天在数字长三角的大背景下,我大胆提出,我们应该建设长三角“一朵云”,真正在整个长三角基于云这样的基础设施,让网络效应服务于长三角,并且服务于全中国、走向全世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能够带来很多创新和变化。
在数字长三角建设进程中,我们要为创新留下空间。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机遇:消费者、生产企业服务的提供者在全面走向数字化,从公共服务到全方位社会治理也在全面走向数字化。
这些一定会为我们未来的创新带来新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已经在展开:去年此时,我们谈论的是交通的互联互通。疫情过后,我们谈的不仅仅是交通枢纽的互通,而是健康码的互通,更广泛消费者、居民美好生活的互通,经济活动的互通。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中国自给自足的供应链已成共识。中国最独特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消费者群体、市场主体、市场容量。在这背后,如何利用数字化机遇去洞察市场,以消费需求撬动制造供给,将是数字长三角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所有“长三角人”来说,长三角一体化最早的体验源自“江浙沪包邮”,从江浙沪包邮到长三角包邮乃至更多、更广的体验与创新已指日可待。
阿里巴巴最近完成了5年前定下的中期目标:实现阿里平台上一年消费规模超1万亿美元。这不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的成绩,它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生态合作、共赢、创新激发的巨大能量,也是整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缩影。
今天,阿里平台上活跃着近10亿消费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因疫情而改变。我们相信改变不是一时的,只要我们能够深刻服务好他们,去创新、去创造,一定能够通过他们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劲、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阿里巴巴作为长三角的一员,愿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祝梅 陈佳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