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家视点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专家视点
我的位置:主页  > 专家视点
王济光:主动作为 化危为机
——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副主任王济光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0-08-18 17:56:03
  |  
作者: 本报记者 刚 罡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7月28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筑牢实体经济基础、加快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近日,就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副主任王济光。

  本期嘉宾

  王济光

  全国政协委员

  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副主任

  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背景

  记者:能否分析一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王济光: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安全的重要部署,也是稳定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有利地位的关键举措。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以及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标志,需要以相应的产业基础能力的高级化作为重要前提。

  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时刻关注“两个大局”,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我国产业体系迈上新台阶、跨入新阶段的基础上,积极用好并创造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实体经济基础和体制机制条件。

  记者:目前全球疫情反复的形势,对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济光:综合研判全球疫情反复的形势,对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已经形成重大影响,目前来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疫情直接冲击影响。美欧主要经济体内部前期对于疫情认识不足,导致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不力或启动较晚,疫情加速蔓延扩散导致外部市场需求中断、转移和萎缩,进而影响全球部分市场集中、供应链和产业链出现被动性调整,以及线上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调整。

  二是多种国际因素交织影响。全球疫情演变走势不明,叠加金融市场震荡和外部需求萎缩,在多国政情诱发社会恐慌心理的反噬作用下,全球市场需求、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国际正常联系受阻,从而波及中国经济受到额外影响。

  三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综合分析此次疫情冲击及其他关联性因素,在外需不足、出口订单锐减、国际联系弱化和国内消费需求不振的联动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调整或重构势是难免的,需要从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加强中长期探索,以充分应对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

  挑战

  记者: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和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王济光: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和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现实难题和严峻挑战:

  一是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对成本导向型产业链完整性和稳定性造成较大冲击,比如较为普遍的脱实向虚现象,使制造业在发展中面临着人工、土地、资金、能源、物流等综合成本的快速上升。

  二是创新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水平提升,特别是制造业中存在着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够紧密、协同研发动力不足问题,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联动不够紧密,技术、人才、资金对产业链水平提升支撑不足。

  三是新型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制约高技术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空间尤其是宽带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新兴产业发展试验场所等建设不足,制造业关键工序数字化率偏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融合程度不深,对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基础性、长期性制约。

  四是重要产业领域技术标准、行业规则的国际话语权尚弱,重要产业、关键产业链节点存在明显的供应链安全性风险。

  五是营商环境还存在诸多掣肘,特别是在公平竞争方面一些产业领域存在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壁垒,在科技创新方面市场主体创新力尚未充分激发等。

  对策

  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该如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王济光:我的基本观点是:尊重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注意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阶段性转换,既要从过去的要素导入为重点的发展阶段转向产业发展的经济功能培育阶段,也要强化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匹配,更要提升产业链的全链功能联动、结构跃升的能力。

  此外,我个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建议。如,要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功能平台;以全面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为抓手,着力打破成本导向型产业链不稳定性怪圈;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为突破口,着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依托,着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全方位参与重要产业领域国际技术标准、行业规则制定为重点,着力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水平;以理顺体制机制为保障,着力优化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良性发展的营商环境。

  总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在改革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开放中提升新的发展能力,在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努力消除一切阻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