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务动态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会务动态
我的位置:主页  > 会务动态
“乐业”到底有多难--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解析就业难题
发布时间:2007-03-13 10:21:30
  |  
作者: 记者 秦 维

人们常说安居乐业,就业乃民生之本。伴随着就业促进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今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就业问题成为来自民主党派的人大代表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个关键词频频出现在代表们的建议和议案中。


平 等   消除就业歧视

[新闻背景]放眼当下的劳动就业市场,各种五花八门、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正是其中一大刺眼“风景”。如性别歧视(不招女大学生)、年龄歧视(35岁以下)、身体歧视(身高、相貌、残疾)、健康歧视(乙肝等病毒携带者)、地域歧视(外地户籍限制)、学历歧视(本科以上)等。对女性的歧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历越高,歧视越大。
[代表建议]
杜宜瑾(致公党):这些大量存在的歧视,完全是一种地道的“就业阻碍”。不仅在总量上,对充分就业的实现构成极大的妨碍,而且在品质上,更是对公平就业环境的严重侵害,必将置那些相对弱势的劳动群体(如女性、残疾人、农民工等)于更加恶劣的就业处境,恶化他们的生存环境。
庞丽娟(民进):用人单位对女生、对本科学历以下的歧视比较突出,而不看人的实际能力与素质,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期待“就业促进法”能严厉禁止和惩处各种就业歧视。   

 大学生就业   多渠道解决更重要
[新闻背景]眼下用人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异常火爆,人才市场信息显示,有的公务员岗位是40个大学毕业生录取一个;而有的用人单位却抱怨说,招聘到满意的员工不容易。那么究竟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还是用人单位的要求太苛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持续走低。2007年,中国将有495万名大学生毕业,较去年又增加了82万人。当就业的压力汹涌而来的时候,平静的校园开始变得浮躁,很多大学生发出了“一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的感叹。
[代表建议]
钮小明(民革):目前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已进入“大众化就业”时期,毕业生要合理定位,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的职业要求要符合自身实际,不能盲目攀比。同时,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农村、边疆工作。
王亨君(民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关键在于大学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改革教学内容。按人才市场的需求给办学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招生人数等,鼓励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瞿  钧(民进):大学扩招把就业难推向了更窘迫的境地。扩招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现在看来,很多“人才”没有培育出来,“非人才大学生”却一批一批地产生了。此外,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模式远未形成规模,更多停留在政策扶持和媒体关注层面,需要多方面的推动。


实现再就业  转变观念创造机会

[新闻背景]2006年我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34亿元,全国城镇新增就业首次突破1000万人,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一年。许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始投入到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店铺、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运输服务业、各种修理服务业等各色行业中,有的还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但是,2007年的再就业压力依然不减,零就业家庭、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尤为紧迫。
[代表建议]
王维城(民盟):就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再就业工作,将就业援助与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
贺  铿(九三学社):确立就业优先的原则,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考量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要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对解决劳动力就业贡献大的企业,应该在税收方面给予一些优惠和折扣。
刘  晓(民革):劳动者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就业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学习,增强再就业能力,扩大成功就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