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理论与研究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理论与研究
新时代发扬光大黄炎培职业 教育思想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4 10:17:00
  |  
作者: 郑亚莉 陈正江 孔静霞

        题记

        2021年7月17日,在“党的领导与百年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开幕致辞时,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周汉民满怀深情地朗诵了由他为话剧《国士》主题曲所做的《你走来》的词:

你从腥风血雨的历史中走来,

脸上是深深的忧患。

山河破碎,

你想力挽狂澜;

民族危亡,

你要慷慨赴难。

兴职教,“双手万能”除万难;

赴延安,共探“周期”启未来。

创民建,誓与中共同前行,

为中华,敢叫日月换新天。

你从开国大典的壮丽中走来,

身后是朝霞满天。

五星旗下,

你抒满腔情怀;

国计民生,

你呈忠心赤胆。

为国是,理必求真勤思虑;

献华夏,事必求是建箴言。

遍神州,言必守信作表率,

为人民,行必踏实是典范。

(副歌)

你走来,走过千山万水,

人民就是江山。

你走来,走过人生漫漫,

国士是这样的伟岸。

 

         一、导言

        黄炎培先生(以下敬称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思想家齐格蒙·鲍曼在《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洞见:作为“立法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仲裁社会的价值观。令人感慰的是,先生怀有追求作为“立法者”的愿望,并付诸行动。新时代发扬光大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如果说我今天终于决定踏上这段险程,也不仅仅是由于我现在自觉有了更好的准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情势的发展要求我必须承担这一重任,因为我相信,它应合了当前的急需”,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的这句话,用在先生这些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做出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的前辈身上,可谓恰如其分。无论从职教理论方面,还是在职教实践方面,先生都堪称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因为“这一人生与成就不仅旋律优美,且具有多声部而又和谐统一的时代特征,人们念兹在兹。”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及其内涵

        在《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一书中,许纪霖教授这样写道:“近代中国宛如一座云雾萦绕的历史迷宫。当知识分子怀着救世的热忱跨入它的大门,去探寻通向光明的出口时,他们不由得感到自己是在黑暗中摸索,到处都是陷阱、暗壁和死胡同”。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先生以赤子之心投入教育生活,并通过组建中华职业教育社连接理论与实践。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1.以赤子之心投入教育生活。

         先生的座右铭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先生1878年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字楚南,后去日流亡时,改“韧之”,“韧字的意义,刃是刀,韦是牛皮”。辛亥革命后,先生又将字改为任之,他解释说,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认为应该担当的责任,毫不推诿,勇于承担,善始善终;另一层意思是:对于别人的议论、非难,听之任之,随它去,自己认清的路就要走到底。正是在这种信念指导下,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全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事业之中。

        1902年,考入南洋公学,师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先生本着“教育救国”理念,他认为“要救中国,只有到处办学堂”,因为办学能开启民智,以挽救民族危亡。先生注重实践,把研究学问和改造社会相结合,于是在他的家乡浦东广办各级各类学堂。从川沙小学堂、开群女校、广明小学、广明师范讲习所、到川沙县立学校、浦东中学,再到中华职业学校、上海中华职业补习学校、重庆中华职业补习学校,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广西省立桂林职业学校、广西平乐实用职业学校、四川灌县农业职业学校等,先生投身具体办学实践,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开展试验和提供示范。

        2.连接理论与实践组建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3年,先生写成《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号召“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舒新城在《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中写道,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于民国二、三年间,蔚为一种思潮,流行全国。”陈青之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一书中写道,“实用主义的提出不能不谓我国教育史上的大革命”“自黄、庄(庄俞)二氏大声一提倡,全国教育界观念为之一大变。”

          先生将实地调研与考察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他曾言:“以谓吾辈业教育,教育此国民,譬之治病,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内国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之所由来与其现象,不一研究,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从最早的1905年,先生被推举为江苏教育总会调查干事,一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江苏63个县的四分之三。1914年,先生遍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山东诸省城乡10个月,撰写通讯在《申报》发表,后辑《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两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1915年,先生以考察团编辑身份随中华游美实业团赴美考察教育3个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强调“施行方法奈何:曰调查,曰研究......”,《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大纲》中第三条“本社事业之种类及其项目如下列:第一类:甲、调查,乙、研究......”1917年,先生赴日本及菲律宾考察;同年,赴新加坡、马六甲、吉隆坡等地调查华侨教育3个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大会“场中并陈列菲岛学校出品多种其有关于职业教育之意见书等,亦均置诸台上。”及至1931年,先生与江恒源等考察日本、朝鲜职业教育,先生先后出版《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二、三、四集,为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16年9月,先生组织建立职业教育研究会,当时参加的会员有148人,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成立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1917年5月6日,先生联合蔡元培、伍廷芳、梁启超、张謇、马相伯、严修、唐绍仪、张伯苓、聂云台、史量才、穆藕初、宋汉章等社会名流48人,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布宣言书及章程。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人中,江谦、蒋维乔、沈恩孚、贾丰臻、顾树森、袁希涛、庄俞等都是当时教育界的著名学者,他们或精通中国古籍,或精研中外教育理论,或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或对中外教育做了深入调查研究。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内涵要义

        先生出生于国家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人民生活极为痛苦的时代,受民族灾难的刺激和时代思潮的感召,先生立志教育救国,并决心通过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唤醒民众觉悟,为国家培养人才。

        1.“职业教育,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

        先生说:“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识者为限,亦尤实业教育也,唯实业教育,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而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纯为生活起见。实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则一部分主用思想;而职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则完全主用艺术。盖自欧洲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乃有所谓实业教育。至晚近,实业益发达,而生计问题亦日以急迫。于是复有所谓职业教育,专以职业上之学识、技能教授不能久学之青年,而一方面亦使实业前途进步益无限量。......故职业教育者,在学说上为后起的名词,在社会上为切要之问题,而在教育上实为最新最良之制度。”(黄炎培.职业教育,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2.“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先生提出职业教育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大纲》中,先生指出“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不惟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而求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他强调“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能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职业教育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3.“大职业教育主义”。

        先生指出“我国向来贵士而贱工,学生毕业后有为工者,人必以为降格”“数向各方面提倡,乃有学生反对,家族不赞成之困难。”“将不适宜之习惯渐渐变更,殊非提倡职业教育不可也。”他从职业教育重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因此,他强调“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设什么科,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对外还须有最高的热情,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伴随着职业学校的开办、职业课程的开设和职业人才的培养,既推动了传统教育形态由封闭走向开放,也推动着我国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4.“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先生倡导职业教育采用“双手万能、手脑并用”。他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力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如此以来,做到“工作重效能”。先生通过“做学合一”教学原则把职业教育运动扩展开来,使其与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农民教育相结合,先生先后创办苏州昆山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镇江黄墟乡村改进试验区、漕河泾农学团等30个农村改进设施。

        5.“敬业”“乐群”。

        在《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一文中,先生说:“人有知,乃求真。有为,乃求善。有感,乃求美。而其本在求生。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在先生看来,所谓“敬业”,是“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在身体力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外,先生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战区救济、救护,推动民族工业内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先生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救国通讯》杂志,“本刊为国难而生,为国难而死,为国难而更生”。先生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国会,并积极参与到新政协筹备工作中来,这也是“敬业乐群”的生动体现。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质量发展

        20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指出: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职业教育社团。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中华职业教育社本着教育救国的宗旨,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投身民族救亡,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追求民主进步的爱国社团。

        抚今追昔,吃水不忘挖井人。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其产生于100多年前的职业教育思想既站在了世界前沿,又根植于中华大地。正是由于黄炎培先生较早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触及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其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一个多世纪的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以“大职业教育主义”为精髓,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与整个产业界和教育界相联系,这与目前我国所提倡的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职业院校新生缺乏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基础、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仍是两大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深入认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对于构建产教融合、育训结合、普职融通、多级贯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的系统性

        “大职业教育主义”是一种系统观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取决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还取决于要素之间的互动。

        职业教育是惠及人口最广泛、经济社会效益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经济,既体现着内在的教育性,也体现着外部的经济性。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仅是教育问题,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形成了重要的联系。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迫切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使劳动者能有效适应以知识生产配置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这就需要牢牢把握人才整体性和层次性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五个坚持”是运用系统观念和动态思维来谋划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法论。

       (二)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要打通与社会的藩篱,适应社会需求。他积极倡导职业教育社会化,强调职业教育“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先生一生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民职业教育上,正如他在《中华职业学校五年来之经过》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所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类型定位不够优化、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适应性不强、社会吸引力不高、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等问题。经济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塑造新的产业形态,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工作内容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从我国产业发展看,到2025年技能型人才缺口率将达48%,技术蓝领缺口更是高达3000万人,迫切要求提升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三)职业教育的包容性

         先生指出“职业教育一切设施,须使勿远于是种社会之生活状况,否则其结果将与其宗旨日趋而日远。”他强调“凡职业学校之设科,须十分注重当地社会状况。乡村与城市不同。即同是乡村,同是城市,其地方状况,亦不尽同。万一设科不合需要,必至影响于他日学生出路。”当今世界正在努力寻求更加包容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受教育程度低下和技能水平低下不仅与收入和就业相关,而且也和许多其他社会结果相关。技能开发是让青年人能够顺利过渡到工作的一个主要手段,2014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发布《教育概览》报告的主题即是“为了包容性增长的教育与技能”,报告特别指出,教育和技能是实现未来幸福的关键所在,并对恢复长期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提升国家竞争力、培养更具包容性及更有凝聚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意见》明确启动实施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地方试点,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方位践行世界技能组织2025战略等具体举措,旨在让广大青年能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发展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使他们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为他们人生出彩搭建平台和舞台,在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更能惠及家庭和整个社会,这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四、新时代发扬光大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路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是历史和现实做出的回答,是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既是独具特色的,又是独具优势的。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指出“历史的研究不仅将会使我们有能力与我们自己的原则交流,而且也会使我们时不时从我们的前辈那里,发现我们必须纳入考虑的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先辈,而我们是他们的传人。”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以下称“五个坚持”),并将其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这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可进一步形成新时代发扬光大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立德树人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的教化实质,这种教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德技并修要求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等主要载体建设,发挥课堂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并通过素质教育夯实立德树人基础,重视文化建设在立德树人中功能与效应的内化与彰显。《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念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做到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特别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当前特别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质上就是坚持并发展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正确处理好产教关系、校企关系,积极倡导和全面推动双主体办学,实施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企业,真正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培育供需匹配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在考量职业院校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政府发挥其宏观引导作用,制定规则和监督执行,同时,职业院校在公平竞争和兼顾社会利益平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专业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等具体举措和程序,使供需双方能够理解职业教育结构变化的现象与过程,更好把握教育制度供需的互动关系及结构特征,使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制度供给在实体上更具科学性,在程序上更具规范性。

         (三)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科研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在加快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将人力资本投入和就业两端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工作形式及对工作的准备过程发生变化,这既对劳动者从体力劳动技能转向脑力劳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职业教育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需求。

        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培养能够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是职业教育基本要求。职业教育是近现代工业化的产物,专业源于产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要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及时调整更新,才能更好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全面修(制)订后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这是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科研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有机衔接。

        (四)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职业教育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要求职业教育所开设专业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为青年人生出彩搭建平台和舞台,使这些群体的人们通过体面的工作获得人生的尊严与价值,在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惠及整个家庭。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是育成技术技能人才最直接和基本的途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则是更高的要求和更高层次的追求,其中重要的路径是必须弘扬工匠精神,直接的方向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教育既是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也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更是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尤其是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不可或缺,大有可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一定要瞄准能力、突出技能,让更多受教育者以一技之长走向职场、实现人生价值。

         (五)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我国《宪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都规定,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当今世界正在努力寻求更加包容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受教育程度低下和技能水平低下不仅与收入和就业相关,而且也和许多其他社会结果相关。职业教育既与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密切相联,更与面向人人直接相联,一定要站在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努力在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上下功夫、见成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就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改革。在此过程中,在政府统筹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创新育人方式,以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让更多受教育者享受到包容性发展的成果,践行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初心和使命。

         五、结语

         20世纪以来,黄炎培等教育家对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对事物生成与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使人由此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而不是其他结果,最终成了演化的定局,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它的特质,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课题,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具有历史特征和制度因素的类型特色,而这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底色。而只有通过解释职业教育的缘起动因和发展轨迹,并挖掘作为本土化文化适应手段的职业教育之价值,才能为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提供资源和奠定基础。恰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种紧密的辩证关系和有机结合,赋予了这一教育类型独特的个性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支持、建构和组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是一种行进中的力量,对这种行进中的力量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发扬光大是尤为重要的。

(本文获2022年度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优秀结项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