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务动态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会务动态
我的位置:主页  > 会务动态
时差蔬菜鼓了腰包_--民建中央丰宁县“时差蔬菜”项目见闻
发布时间:2007-11-30 14:44:04
  |  
作者: 记者 张德海 刘 华

一车车无污染蔬菜从坝上运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民建中央在丰宁开展的“时差蔬菜”项目,已经带动了全县的蔬菜种植,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汽车行驶在丰宁到坝上的山路上,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坝上旅游已经错过了旺季,但路上的车辆依然是川流不息。陪同采访的当地同志告诉我们,这段时间正是坝上蔬菜的上市期,每天都有许多全国各地的货车来拉菜。   丰宁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冬天气候寒冷,“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熬一锅”,这曾是丰宁高寒坝上传统耕作方式的真实写照。过去听说坝上吃菜都难,更不用说种菜了。如今,怎么还成了蔬菜基地?    “这都是民建中央帮助我们发展时差蔬菜的成果。”当地的同志回答说,这更引起了我们追根溯源的兴趣。   原来,民建中央帮扶丰宁以后,多次到坝上考察调研,最后提出了一条新路子:找准“时间差”,把时差蔬菜产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抓,引导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时差蔬菜生产。   丰宁的坝上地区雨热同季,生态环境好,没有污染,适宜生产品味高、质量好的无公害蔬菜。而且,暑期是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而丰宁此时恰逢主产期,正是向南方大中城市及京津市场供应蔬菜的最佳时期。   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缺乏知识和技术,就连较为简单的蔬菜大棚栽培技术,在当地也是新鲜事物。   发展时差蔬菜首先面临的是技术难题:选择什么蔬菜品种?什么时节种什么菜?    为此,民建中央组织农业专家反复论证试验,最后,帮助丰宁引进9个类型28个农作物优良品种、时差蔬菜品种。    “这些品种要一个个比对,需要做很多具体试验,民建的专家们来了好多次,真不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坝上地区鱼儿山镇的领导竖起了大拇指。    这副“时差牌”很快就显现出效益。鱼儿山镇的蔬菜基地当年亩效益达到1200多元,是传统农作物效益的20倍以上,当地农民种植观念发生前所未有变化。    曾被称为“坝上种菜第一人”的农民姚元星,有着更直接的感受。20年前,他就在刚分的责任田里种了1亩圆白菜,当年便换了100公斤小麦、1辆红旗牌自行车,成为丰宁“坝上种菜第一人”。民建中央在坝上搞种植试验时,作为村干部的他豁出自家的菜地不管,带着群众种上时差蔬菜。如今,村里当年最穷的农户也都鼓起了腰包。    此后,镇里的时差蔬菜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8000亩扩大到1.3万亩,后又扩大到2.4万亩,品种已发展到现在的50多个。    鱼儿山镇成功后,还带动大滩、万胜永等周边乡镇也搞起了时差蔬菜种植。如今全县种植时差菜16万亩,一些特色蔬菜还远销日本和港澳地区,同时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10万。   更让坝上人兴奋的是民建中央思源工程十大计划之一的阳光计划也将在鱼儿山镇开展。这项工程致力于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山区农村送去优质、高效、环保的太阳能生产、生活用电。   有了这项工程,鱼儿山镇的1600亩蔬菜基地将解决生产用电问题。原来每亩只有一百多块钱的收益,有了生产用电,种上时差蔬菜,每亩将达到4000元左右。目前,民建会员、企业家陈汉元已经无偿投入350万元,正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到时候,你们再来,我们家家可都是小康了。”鱼儿山镇的领导高兴地与我们相约来年再到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