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工作交流
我的位置:主页  > 组织建设 > 工作交流
富春秋意浓 最美夕阳
——记黄公望人文精神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5-10-22 00:00:00
  |  
作者: 省属四支部

    金秋暖阳惹人醉,品味最美夕阳红。2015年10月17日,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民建省属四支部联合会员企业天意物业管理公司在黄公望公园欢聚一堂,共享如画美景,探讨人文精神。黄公望隐居地地处富阳,临近富春江,聚天地之精华,集万物之光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交相辉映。富春江一脉灵气,滋润峥嵘万物之灵性,哺育生态人文之灵魂。恰逢金秋十月,层林尽染,幽静祥和。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人员有省政府参事,原省民建副主委,省政协常委及付秘书长陆惠明;原省民建组织处处长张金龙;省民建组织处付调研员胡玮玮;省民建调研处副调研员楼冰;省民建组织处干部张磊及省直四支部支委和省直四支部夕阳红小组成员等。本次活动首先由特邀文史专家著名作家记者董广生先生介绍黄公望生平事迹和人文精神解读,随后会员们其就艺术成就和事业精神——活到老和学到老创业到老的典范展开认真深入讨论。午后的养生心得交流茶话,大家各抒己见,分享经验,受益非浅。随后实地考察参观了黄公望创作归隐地及黄公望纪念馆,对其创作环境及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收获颇多。
    本次活动就黄公望创作著名《富春山居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人文精神及现代养老新思维。黄公望,元代画家,描绘富春江两岸绝美秋色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是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双绝,是中华文化风骨集大成者。此画卷流传于世界两卷,即《无用师卷》和《子明隐君卷》,而此画两部分的合并促进了台湾同胞与大陆的联系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元代黄公望创作这巅峰之作时已是79岁高龄,直到86岁高龄去世前一年才完成。他置身于美丽的富春山水之间,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的创作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对人生梦想的热诚和坚持,用生花妙笔描绘出了传奇的经典。用自己的绘画和经历向世人完美地诠释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坚定和豪迈,黄公望通过绘画成就理想,表现其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在古稀之年仍有着对道义和人生的追求,用绘画传递出了最有震撼力的影响力。这对现代养老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体现了学到老和活到老创业到老的精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养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老年人在岁月的磨砺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积淀了深厚文化知识的力量,是社会的重点关注和呵护对象。安度晚年是老人们的追求,身体好儿孙孝享受天伦之乐固然是美好安然,但其中也不应缺乏活到老和学到老创业到老的精神。坚持自己所爱所想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也同样有资本实现自己的更高目标和理想。在丰富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踏实肯干,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更新自身硬件条件,挑战自我,再攀高峰。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了日趋现实的话题。会员们表示,浙江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前有黄公望崇尚生活,热爱自然,老年再创巅峰之作,后有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尚理念。两者一脉相承,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崇敬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实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养老大潮来临之际,社会不仅要注重生理养老,更需强调精神养老的重要性。老有所想,老有所为,老有所创,为社会和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为人文发展和文明进步树立新榜样,追求心灵真正意义上的舒适和自由,品味灵魂层面的释然和满足,活出新姿态,谱写新篇章。同时在民建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民建会员,更要缅怀先辈,爱护和学习老同志,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精神,共圆中国梦。
    本次研讨会目的明确,讨论热烈,交流充分。进行了对黄公望的人文精神探讨以及对现代养老养生的经验分享和总结,加深了活到老和学到老创业到老的养老精神的理解。大家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养老是一门艺术,应将理想和实际行动相结合,涤荡心灵,升华灵魂,更关注提倡精神养老,老有所为,用积极的心态,唱出最美夕阳红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