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绿色青春
——记新昌西山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英龙
发布时间:2010-05-14 09:18:17
|
作者: 张剑鸣
梁英龙,一位毕业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果树学硕士,弃城返乡入农门,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引领当地水果产业从低潮走向兴旺;创立农技推广新机制,成为全国典范。他曾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华农科教基金全国农技推广奖、浙江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绍兴市十大杰出青年、绍兴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新昌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另担任浙江省青联委员,绍兴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新昌县科协常委,青联常委,新昌县果树研究所所长。
弃城返乡入农门 硕士成为农民致富引路人
人们常听说山里人读书是为了跳出山沟,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有几人听说过读书是为了回归故土做一个与黄泥和作物打交道的“农民”,何况这个人是一位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呢?而在新昌县,就流传着这样的佳话:梁英龙求学廿载,学富五车,然而不留城不当白领,却抱着知识回家当了“农民”。
梁英龙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每当回忆起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艰辛,他总是感慨万千。或许正是这种艰辛激起了他对知识的无比渴求,也许正是这种艰辛使他对山村农民有了一份更深的情感。1991年从浙江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省城某科研机构的他,却作出了一个令许多同学都想不明白的选择:自愿要求回到家乡工作。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耕耘、辛勤奋斗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新昌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农民靠山吃山,水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县曾掀起一个水果种植业发展高潮,杨梅、黄桃等种植面积多达3万亩左右。但由于建园标准不高、果农管理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农民们大都是“种种一山,收收一篮”,种果树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全县水果面积也一度下滑近半。梁英龙分配到新昌县农业局后,与几位同行一道,担起了振兴新昌水果业的重任。用他的话来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不断致富,是我一生的追求”。梁英龙积极突破科技瓶颈,加强技术培训,调整品种结构,创建龙头基地,创新推广机制,让山区农民切实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多少个日子,他带领农技人员,翻山越岭,穿村走户,顶艳阳、冒风雨,常常是披着朝霞出去,顶着星星回家,为山区水果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信息闭塞、农民观念陈旧等因素,给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阻碍。梁英龙通过抓点带面,突破果农普遍存在的传统守旧思想,让他们从对比中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比如,几年前由梁英龙主持推广的果树疏枝疏花疏果技术,许多果农起初无法接受,要他们疏枝疏花疏果,实在是一件难事。他们说:我的果树产量本来就不高,疏枝疏花又疏果,那产量不是更低,收入不是更少了吗?对此,梁英龙一方面给他们耐心讲解原理,做好培训;另一方面抓好示范基地、示范户,树立样板让果农在成效面前乐意接受新技术。
拔茅镇大洋山村桃子生产有多年的历史,由于是粗放型管理,产量一直不高。梁英龙将这个村列为试验示范基地,在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找了一个“胆大”的村民作为示范户。这位村民有5亩桃园,桃树栽下已经5年了,就是不见丰产。经农科专家连续2年的指导,5亩桃子不仅产量增加到原来的四五倍,而且桃子个大味美,质量明显提高,在市场上十分走俏。这样一来,其他果农看在眼里也心动了,纷纷主动向专家或示范户请教,该村的桃子生产很快变了样,“大洋山桃”的名气由此打响,不少村民终于用桃子敲开了致富门。
大市聚镇岭头等村也是有名的桃子专业村,原来桃子亩产只有200—250公斤,全村也就10多万公斤。被列为示范基地后,梁英龙查找产量不高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缺花粉引起的,需要配制授粉树,同时结合推行人工授粉技术。四五个示范户听进了专家的意见,在专家指点下进行管理,结果当年见效,亩产增长了5倍以上。榜样有了,村民纷纷用上了科技,第二年全村产量就增加到50多万公斤,60余户人家桃子单项年收入120多万元,岭头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蜜桃专业村。每当桃子成熟,上门收购的车子总是排成长队,桃树也因此真正成了果农的“摇钱树”。
新昌县新林乡棠家洲村是全县板栗生产的“样板村”,家家户户有板栗林,不少村民还承包邻村荒山,种植板栗,技术上各有一手,几年来该村板栗面积、产量、效益在全县遥遥领先,村里还打算建个像样的板栗专业市场。该乡竹岸村的橡皮桃在县内外颇有知名度,这几年来不少果农因此鼓了钱袋……说起这些,新林乡的果农们当然不会忘记曾是乡长助理的梁英龙,正是他,以一位专家的长远视角,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品种调整、技术革新、品牌培育和基地建设等,使果农们得到了实惠。像这样让老百姓在科技中受益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梁英龙是农函大果蔬教学班负责人,时常被周边县市邀请去作科技培训和指导,是远近闻名的果树专家。他用敏锐的眼光审视产业、用专业的知识指导产业、用热情的服务贴近农民,为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他主持完成的果树品种改良工程、果树人工授粉技术、柑橘高接换种技术、水果疏果套袋技术等十余项适用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全县水果产业在短短几年内面积扩大了近2倍,产值增长6倍以上,连续多年年产果苗2000万株以上。
危难之际担重任 创建龙头实现产业新突破
品种杂乱、布局零散、品质不高一直是新昌水果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随着效益农业的逐步兴起,水果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品种品质、规模效益、体制机制的问题依然存在。经过数年的工作实践,梁英龙深切感受到,新昌水果业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必须突破两大瓶颈:一是加快品种更新,尽快培育主导产业;二是要有一个外接市场、下联基地的产业龙头。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后,他提出创办一个具有水果优质高效栽培示范、良种繁育推广和科研开发等功能的科研型示范基地,并逐步发展成集农科教、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构想。他的提议得到了县局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时任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副站长的梁英龙成了负责创办这一基地的第一人选。
梁英龙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基地(新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的创建中,尽管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但一想到这是在成就一番事业,想到这是为全县的父老乡亲谋利益,他忘记了苦和累,满脑子只想着尽快建成基地。忙碌不停的工作让梁英龙很少能顾及家庭,家人也跟着他受了不少苦,他的爱人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平常工作很忙,星期天也难得有休息。因此每逢星期天,梁英龙就只好把4岁的孩子带到果园去。从县城到果园要坐半个小时的车,孩子又晕车,每次跟他去果园总是呕吐得大哭。梁英龙看着心疼,可他又不能撇下果园不管。因为他知道,全县的农民朋友都在看着他,等着他。2000年元旦,一台挖土机大吼着驶进了新昌县大市聚镇西山村一个黄土岗上,从此打破了这处荒山的沉寂。梁英龙不仅要赶在3月底前“啃”下350亩荒山坡,而且还要把引种的近90个品种的果苗全部种下。当人们大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里,梁英龙却早已引种回来,又一身泥一身汗地泡在黄土地上了。开工以后,恰逢雨季,新昌整日阴雨绵绵。而西山村的村民们常会看到这么一幅生动的画面:冷冷的风雨中,空旷的山野里,新翻的黄土慢慢扩展延伸,在远处,两个黑点在不停地移动,格外醒目。村民们知道,那是梁英龙伴着挖土机又在“啃山”了。仅仅过了3个月,梁英龙奇迹般地将350亩荒地建成了花果山,让当地村民赞叹不已。
基地建成了,梁英龙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他视场为家,精心设计,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他把引繁中心看作是自己笔下的一件作品,一笔一笔地精心加以描绘。从项目调研、提出、设计、论证到实施,从一期建设、二期拓展到功能完善,梁英龙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片荒山坡走到了花果山。如今,新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已拥有核心示范基地近千亩,联建基地近万亩,拥有国内外水果新品种13大类300多个,年出圃果苗50万株以上,是一家集水果优高栽培示范、新品种引育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良种繁育推广、果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科研型农业龙头企业,并正朝农业科普、休闲观光领域拓展。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2002年他申请注册成立了新昌西山果业有限公司。目前,中心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落叶果树良种繁育基地,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被列为首批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浙江省落叶果树种子种苗工程基地、全国梨948项目科研实施单位、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是绍兴市良种繁育中心、绍兴市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绍兴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中国农函大果蔬教学基地,中心也成为了新昌及周边地区水果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基地和广大农民学习农技知识、获取农业信息的“田间学校”。有许多农民朋友自发组织到中心参观、学习,翻来覆去地向梁英龙请教栽种细节。梁英龙总是非常乐意地耐心讲解,他说以前让农民朋友听农技知识讲座要“请”,现在他们主动上门要看要听,这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更是农民致富的希望。几年来,由梁英龙主持并承担的农业部科技示范场项目、全国梨948实施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有10余个,实现经济效益超千万,有力推进了水果产业的发展。
企业发展了,而梁英龙始终没有忘记整个水果产业的提升发展,没有忘记帮助农民致富的初衷。他认为要振兴水果产业,必须走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为此,他又组建了一家专业从事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及科研难题攻关的果树研究所;组建了一个上联龙头、外联市场、下联基地的果农合作协会;建立了果品加工储运中心,延伸产业链,增强服务功能;同时制订实施了《无公害甜油桃》等一批水果标准化生产规程,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建设步伐;并提出通过“中心农户”的模式,在全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基地,其中以甜油桃和早熟梨为主的“双万亩”精品水果基地建设就是近年来实施的工程之一,由中心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服务,基地农户按标准组织生产,果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几年来,梁英龙已投入上百万元的种苗无偿供给2000多农户,发展基地近万亩。
勇于探索求创新 农技推广体系跨上新台阶
梁英龙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突破产业发展,必须首先突破机制创新。新形势下农技人员如何服务于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是当前农技推广领域的主要困惑。梁英龙用创办示范场这一龙头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水果产业。在示范场的创建中,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将分散农户土地集中连片开发,有效实现了集约经营和企业、村户的共赢;通过组建果农合作协会来联结千家万户;通过创品牌、拓市场,搭起了市场与基地的桥梁;通过组建果树研究所,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健全了产业体系。几年来,梁英龙带头探索实践并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农技站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场为载体、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为纽带,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的基层农技推广新机制(简称“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模式)。它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参考模式,这种模式既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顺应了世界先进国家农技推广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农业部副部长刘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等领导的高度肯定,认为这是新形势下农技推广走出的新路子,指示在全省总结推广。
作为民建会员的梁英龙,不仅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果树专家,还是县水果总站站长、县西山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县果树研究所所长,而且还担任着省青联委员、市政协委员、县科协常委、县青联常委等职务。梁英龙身兼数职却始终情系“三农”,他用智慧和胆略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的建设及由此延伸拓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创立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媒体的关注。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在视察中心时充分肯定了这种突破传统模式、整合资源技术的新型创建形式,并亲笔题词“多方扶持,多种形式,努力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场”。中共省委副书记周国富亲临中心视察并召开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座谈会,认为这种由农技部门、工商企业、当地农村三者有机结合而建的农业科技示范场是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一大创举,应该加以总结推广。全国各地到新昌参观取经的领导和专家纷至沓来,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外国果树专家也到中心考察交流,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媒体都把镜头瞄准了新昌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梁英龙的卓越成绩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先后获得了各种荣誉:中华农科教基金全国农技推广奖、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浙江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绍兴市十大杰出青年、绍兴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新昌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面对这些,梁英龙只是淡淡一笑:“其实,能做到学有所用,能真正为老百姓做一些事,带动他们共同富裕起来,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满足。”
弃城返乡入农门 硕士成为农民致富引路人
人们常听说山里人读书是为了跳出山沟,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有几人听说过读书是为了回归故土做一个与黄泥和作物打交道的“农民”,何况这个人是一位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呢?而在新昌县,就流传着这样的佳话:梁英龙求学廿载,学富五车,然而不留城不当白领,却抱着知识回家当了“农民”。
梁英龙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每当回忆起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艰辛,他总是感慨万千。或许正是这种艰辛激起了他对知识的无比渴求,也许正是这种艰辛使他对山村农民有了一份更深的情感。1991年从浙江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省城某科研机构的他,却作出了一个令许多同学都想不明白的选择:自愿要求回到家乡工作。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耕耘、辛勤奋斗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新昌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农民靠山吃山,水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县曾掀起一个水果种植业发展高潮,杨梅、黄桃等种植面积多达3万亩左右。但由于建园标准不高、果农管理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农民们大都是“种种一山,收收一篮”,种果树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全县水果面积也一度下滑近半。梁英龙分配到新昌县农业局后,与几位同行一道,担起了振兴新昌水果业的重任。用他的话来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不断致富,是我一生的追求”。梁英龙积极突破科技瓶颈,加强技术培训,调整品种结构,创建龙头基地,创新推广机制,让山区农民切实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多少个日子,他带领农技人员,翻山越岭,穿村走户,顶艳阳、冒风雨,常常是披着朝霞出去,顶着星星回家,为山区水果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信息闭塞、农民观念陈旧等因素,给新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阻碍。梁英龙通过抓点带面,突破果农普遍存在的传统守旧思想,让他们从对比中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比如,几年前由梁英龙主持推广的果树疏枝疏花疏果技术,许多果农起初无法接受,要他们疏枝疏花疏果,实在是一件难事。他们说:我的果树产量本来就不高,疏枝疏花又疏果,那产量不是更低,收入不是更少了吗?对此,梁英龙一方面给他们耐心讲解原理,做好培训;另一方面抓好示范基地、示范户,树立样板让果农在成效面前乐意接受新技术。
拔茅镇大洋山村桃子生产有多年的历史,由于是粗放型管理,产量一直不高。梁英龙将这个村列为试验示范基地,在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找了一个“胆大”的村民作为示范户。这位村民有5亩桃园,桃树栽下已经5年了,就是不见丰产。经农科专家连续2年的指导,5亩桃子不仅产量增加到原来的四五倍,而且桃子个大味美,质量明显提高,在市场上十分走俏。这样一来,其他果农看在眼里也心动了,纷纷主动向专家或示范户请教,该村的桃子生产很快变了样,“大洋山桃”的名气由此打响,不少村民终于用桃子敲开了致富门。
大市聚镇岭头等村也是有名的桃子专业村,原来桃子亩产只有200—250公斤,全村也就10多万公斤。被列为示范基地后,梁英龙查找产量不高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缺花粉引起的,需要配制授粉树,同时结合推行人工授粉技术。四五个示范户听进了专家的意见,在专家指点下进行管理,结果当年见效,亩产增长了5倍以上。榜样有了,村民纷纷用上了科技,第二年全村产量就增加到50多万公斤,60余户人家桃子单项年收入120多万元,岭头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蜜桃专业村。每当桃子成熟,上门收购的车子总是排成长队,桃树也因此真正成了果农的“摇钱树”。
新昌县新林乡棠家洲村是全县板栗生产的“样板村”,家家户户有板栗林,不少村民还承包邻村荒山,种植板栗,技术上各有一手,几年来该村板栗面积、产量、效益在全县遥遥领先,村里还打算建个像样的板栗专业市场。该乡竹岸村的橡皮桃在县内外颇有知名度,这几年来不少果农因此鼓了钱袋……说起这些,新林乡的果农们当然不会忘记曾是乡长助理的梁英龙,正是他,以一位专家的长远视角,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品种调整、技术革新、品牌培育和基地建设等,使果农们得到了实惠。像这样让老百姓在科技中受益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梁英龙是农函大果蔬教学班负责人,时常被周边县市邀请去作科技培训和指导,是远近闻名的果树专家。他用敏锐的眼光审视产业、用专业的知识指导产业、用热情的服务贴近农民,为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他主持完成的果树品种改良工程、果树人工授粉技术、柑橘高接换种技术、水果疏果套袋技术等十余项适用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全县水果产业在短短几年内面积扩大了近2倍,产值增长6倍以上,连续多年年产果苗2000万株以上。
危难之际担重任 创建龙头实现产业新突破
品种杂乱、布局零散、品质不高一直是新昌水果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随着效益农业的逐步兴起,水果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品种品质、规模效益、体制机制的问题依然存在。经过数年的工作实践,梁英龙深切感受到,新昌水果业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必须突破两大瓶颈:一是加快品种更新,尽快培育主导产业;二是要有一个外接市场、下联基地的产业龙头。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后,他提出创办一个具有水果优质高效栽培示范、良种繁育推广和科研开发等功能的科研型示范基地,并逐步发展成集农科教、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构想。他的提议得到了县局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时任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副站长的梁英龙成了负责创办这一基地的第一人选。
梁英龙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基地(新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的创建中,尽管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但一想到这是在成就一番事业,想到这是为全县的父老乡亲谋利益,他忘记了苦和累,满脑子只想着尽快建成基地。忙碌不停的工作让梁英龙很少能顾及家庭,家人也跟着他受了不少苦,他的爱人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平常工作很忙,星期天也难得有休息。因此每逢星期天,梁英龙就只好把4岁的孩子带到果园去。从县城到果园要坐半个小时的车,孩子又晕车,每次跟他去果园总是呕吐得大哭。梁英龙看着心疼,可他又不能撇下果园不管。因为他知道,全县的农民朋友都在看着他,等着他。2000年元旦,一台挖土机大吼着驶进了新昌县大市聚镇西山村一个黄土岗上,从此打破了这处荒山的沉寂。梁英龙不仅要赶在3月底前“啃”下350亩荒山坡,而且还要把引种的近90个品种的果苗全部种下。当人们大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里,梁英龙却早已引种回来,又一身泥一身汗地泡在黄土地上了。开工以后,恰逢雨季,新昌整日阴雨绵绵。而西山村的村民们常会看到这么一幅生动的画面:冷冷的风雨中,空旷的山野里,新翻的黄土慢慢扩展延伸,在远处,两个黑点在不停地移动,格外醒目。村民们知道,那是梁英龙伴着挖土机又在“啃山”了。仅仅过了3个月,梁英龙奇迹般地将350亩荒地建成了花果山,让当地村民赞叹不已。
基地建成了,梁英龙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他视场为家,精心设计,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他把引繁中心看作是自己笔下的一件作品,一笔一笔地精心加以描绘。从项目调研、提出、设计、论证到实施,从一期建设、二期拓展到功能完善,梁英龙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片荒山坡走到了花果山。如今,新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已拥有核心示范基地近千亩,联建基地近万亩,拥有国内外水果新品种13大类300多个,年出圃果苗50万株以上,是一家集水果优高栽培示范、新品种引育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良种繁育推广、果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科研型农业龙头企业,并正朝农业科普、休闲观光领域拓展。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2002年他申请注册成立了新昌西山果业有限公司。目前,中心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落叶果树良种繁育基地,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被列为首批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浙江省落叶果树种子种苗工程基地、全国梨948项目科研实施单位、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是绍兴市良种繁育中心、绍兴市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绍兴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中国农函大果蔬教学基地,中心也成为了新昌及周边地区水果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基地和广大农民学习农技知识、获取农业信息的“田间学校”。有许多农民朋友自发组织到中心参观、学习,翻来覆去地向梁英龙请教栽种细节。梁英龙总是非常乐意地耐心讲解,他说以前让农民朋友听农技知识讲座要“请”,现在他们主动上门要看要听,这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更是农民致富的希望。几年来,由梁英龙主持并承担的农业部科技示范场项目、全国梨948实施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有10余个,实现经济效益超千万,有力推进了水果产业的发展。
企业发展了,而梁英龙始终没有忘记整个水果产业的提升发展,没有忘记帮助农民致富的初衷。他认为要振兴水果产业,必须走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为此,他又组建了一家专业从事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及科研难题攻关的果树研究所;组建了一个上联龙头、外联市场、下联基地的果农合作协会;建立了果品加工储运中心,延伸产业链,增强服务功能;同时制订实施了《无公害甜油桃》等一批水果标准化生产规程,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建设步伐;并提出通过“中心农户”的模式,在全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基地,其中以甜油桃和早熟梨为主的“双万亩”精品水果基地建设就是近年来实施的工程之一,由中心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服务,基地农户按标准组织生产,果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几年来,梁英龙已投入上百万元的种苗无偿供给2000多农户,发展基地近万亩。
勇于探索求创新 农技推广体系跨上新台阶
梁英龙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突破产业发展,必须首先突破机制创新。新形势下农技人员如何服务于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是当前农技推广领域的主要困惑。梁英龙用创办示范场这一龙头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水果产业。在示范场的创建中,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将分散农户土地集中连片开发,有效实现了集约经营和企业、村户的共赢;通过组建果农合作协会来联结千家万户;通过创品牌、拓市场,搭起了市场与基地的桥梁;通过组建果树研究所,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健全了产业体系。几年来,梁英龙带头探索实践并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农技站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场为载体、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为纽带,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的基层农技推广新机制(简称“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模式)。它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参考模式,这种模式既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顺应了世界先进国家农技推广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农业部副部长刘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等领导的高度肯定,认为这是新形势下农技推广走出的新路子,指示在全省总结推广。
作为民建会员的梁英龙,不仅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果树专家,还是县水果总站站长、县西山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县果树研究所所长,而且还担任着省青联委员、市政协委员、县科协常委、县青联常委等职务。梁英龙身兼数职却始终情系“三农”,他用智慧和胆略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的建设及由此延伸拓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创立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媒体的关注。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在视察中心时充分肯定了这种突破传统模式、整合资源技术的新型创建形式,并亲笔题词“多方扶持,多种形式,努力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场”。中共省委副书记周国富亲临中心视察并召开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座谈会,认为这种由农技部门、工商企业、当地农村三者有机结合而建的农业科技示范场是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一大创举,应该加以总结推广。全国各地到新昌参观取经的领导和专家纷至沓来,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外国果树专家也到中心考察交流,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媒体都把镜头瞄准了新昌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梁英龙的卓越成绩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先后获得了各种荣誉:中华农科教基金全国农技推广奖、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浙江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绍兴市十大杰出青年、绍兴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新昌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面对这些,梁英龙只是淡淡一笑:“其实,能做到学有所用,能真正为老百姓做一些事,带动他们共同富裕起来,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