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商海唯诚信
——记宁波爱飞特针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振耀
发布时间:2010-05-14 09:35:31
|
作者: 杜 琴 龙筱勤
20世纪80年代初期,45岁大龄的他放弃安稳的集体企业的工作,干起个体户,只为了圆一个经商的梦想。在历经艰辛的创业路上,他始终坚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稳中求进,最终从个体户变成了公司老总。20余载奋斗历程,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段伟大历史,也给自己的人生写下了诚信经商的精彩篇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宁波这块孕育过蜚声中外的“宁波帮”工商界巨子的大地上,一批个体户借着改革东风,驾起一叶轻舟,毅然投身商海,孙振耀就是其中之一。20多年过去了,这一批“急先锋”的境况却大不相同,有的沉沦了,有的上岸了,而孙振耀却依然稳立船头,成为了宁波爱飞特针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民建宁波市民营支部主任。为此,他也赢得了“在宁波最早一批个体户里做得最好、最成功”的赞誉。有朋友问他:“老孙,你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说你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的变化。”他不假思索地说:“改革开放二十年,富了我家三代人。”他说的“富”,并不单单指金钱和物质,还有他的思想和精神。孙振耀的成功靠的是什么?用他自己反复强调的话说,就是始终坚信党的政策。
一个随着改革开放走过来的孙振耀,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一
经商是孙振耀向往已久的谋生之路,这与他自幼受到的家庭熏陶有关。解放前开过中药铺的父亲常常说,社会越往前发展,商人的作用就越大。可是,孙振耀直到年过不惑,也没有机会再操父辈的旧业。在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时代,由街道安排的运输队的工作牢牢地捆住了他的梦想。
坚冰在一个春天开始融化,改革的暖风徐徐吹来。孙振耀感觉到了空气中那股清新的气息,他向家人宣告,党的政策是要鼓励老百姓致富了,像我孙振耀这样的人再穷下去,那就只能怪自己了。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像我孙振耀这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在学校读书时成绩中不溜秋,但每次参加像作文、演讲等比赛时却肯定得奖的一个人;这是一个初中刚毕业就因家庭问题而自谋生路的人;这是一个白天在中药店里做学徒,晚上风雨无阻上夜校而拿到了高中文凭的人。这个人,在下决心结束自己的安稳生活、到商海里闯荡一番的时候,已经年届45岁,女儿都工作了,再等几年说不定就当上外公了。这个人,刚一提出辞职下海的想法,就惹来周围人们一阵闲言碎语,“扔了好好的集体单位不干,去当什么个体户,这种人真是不务正业”,“等着吧,到时候政策一变,看他倒霉不倒霉”。
1983年10月,在人们的闲言碎语中,在家人担忧的目光中,孙振耀费了一番周折申请到了宁波市咸塘街小商品市场一个3平方米的小摊位,凑了200元钱,准备了一只结实的旅行袋,开始实现自己压抑已久的经商的愿望。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个体经营的定位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拾遗补缺的部分,工商局规定个体工商户只能经营袜子、衬衫领子、衣服扣子、手表带子等小商品。当时的宁波人对上海的一些小百货还是情有独钟的,孙振耀锁定这个目标,选择到上海贩运袜子等小商品。他从1只旅行袋进货增加到4只,肩背上前后各吊1只,左右手各提1只,上船时将船票咬在嘴上,检票员验过票后再塞进他的嘴里。就这样,他往返于甬沪之间,起早摸黑出摊经营。后来,随着市场潮流的变化,进货地域和渠道拓展了,他又南下广东、福建。二三十小时的火车车程,没有座位,就倒在别人座椅下的空隙里。单干的辛苦,自然远远超过他以前在运输队的工作,然而换来的经济回报,又是运输队工作不可同日而语的。
1986年,咸塘街小商品市场被整体迁移到非常冷落的望湖市场。虽说市场由露天变为室内应该是让人高兴的事儿,但从闹市区迁到冷僻之地,且新建市场实际上是个棚棚市场,遇到下雨天经营户还得戴帽子遮挡渗漏的雨水。环境条件差,生意难做开,市场前景是好是坏,令众多个体户持怀疑态度。因此,好多个体户放弃进入这个“戴帽子市场”,进场的也有很多抱着观望的态度。
这是孙振耀碰到的第一个坎儿,他犹疑过,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关注与理解,在经营中接受工商干部的教育鼓励,使他坚定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户的经营环境一定会好起来的。他进入新市场后很快投入经营,并以遵纪守法好、纳税交费好、职业道德好、整洁卫生好、服务态度好为标准要求自己。
二
敏锐地把握消费者变化多端的口味,精心地搭配货品的花色,别出心裁地在摊位前拉起一条写有“一切都好商量”的条幅,这些都是孙振耀在众多个体户中胜人一筹的地方,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一个“信”字,以信立业,“不赚昧心钱,自有回头客”。
有一次,在宁波港停驻的某外籍轮船上的船员来逛望湖市场,在孙振耀的摊位上看中了几款女式内衣,打算买回去让老婆穿一穿“中国货”。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笔对这个小摊位来说堪称“大生意”的交易谈成了。就在外国船员掏出美元时,孙振耀忽然想到,看这几个船员人高马大,想必他们老婆的块头也不小,自己卖的这种内衣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尺寸。于是,孙振耀不急着接钱,而是连比带划地把自己的这个担心告知对方。外国船员弄清他的意思后,发现的确存在这个问题,于是,好赚的一笔钞票泡汤了,对方却高高竖起了大拇指。
凭着诚信为本的经营法则,孙振耀的经营规模稳步扩大,并在宁波市场树起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1990年,他作为宁波市的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二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会间受到李鹏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李鹏总理说的一段话:“现在社会上说法很多,但请大家放心,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改,一百年不会变。个体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各位都干得很好、很出色,由于你们的千辛万苦,才带来了千家万户的方便,我要感谢你们并希望通过你们向全国个体劳动者问候。到会的各位代表,你们更要加倍努力把事业发展好,多赚钱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这番话,孙振耀听进了心窝里,他感到精神一振。
从北京回来后,他又受到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一位副市长问他有多少资金了,他回答说只有十几万元,副市长鼓励他说:“要放心干,政策不会变;要放手干,做出榜样带动大家,等几年后我们再见面时希望你已经成为有好几百万资产的老板了。”
这趟北京之行使他压抑许久的心情豁然开朗,犹如打下了一剂强心针,让他更加坚信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他的创业激情第二次被点燃了。
他的经营稳中求进。那个从3平方米小摊起家的小贩,已跨入到从事批发业的经营大户的行列。成了经营大户,流动资金翻了几番,经营场地大了数倍,手下的伙计也有十几号人了,可毕竟还是个体户。孙振耀酝酿着要创办一家公司。
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1994年9月,56岁的孙振耀经过艰难的复习考取了杭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劳动经济管理班,花了两年时间读完了劳动经济、管理等9门课程,以平均8266分顺利毕业。与同班那些来拿文凭的机关干部学员相比,孙振耀当然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他是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的,因为这颗大家普遍认为“聪明”的脑袋,马上就要为创办一家企业而运筹和决策了。“通过学习我才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发现了不足又可以通过学习加以弥补。那些不爱学习的人是重复地犯着简单的错误,而我呢,则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1998年,就在与他同时代的一些经营户小富即安、把钞票关在银行睡大觉,或是提前考虑着“身后事”、不惜重金买下一座豪华坟墓的时候,孙振耀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爱飞特针织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了。
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发表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精神,孙振耀已经在自觉地实践了。他已经完全突破了至少要在银行里留一笔全家生存底线金的打算,也放弃了年过花甲享享清福的隐退心,说服家人取出所有存款,购买了营业用房和建造大型仓储用房的土地,继续扩大经营。
孙振耀认识到,企业经营与干个体最大的不同是--建立一种团队精神。为此,他在员工中间提出了“公司是家庭,彼此互帮互助;公司是学校,你我互相学习;公司是乐园,快乐一起分享”的口号。为了给这个理念赋予实在的内容,他注重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全部缴纳养老保险等“三金”。
这里需要插上几句,早在1995年他还是个体户时,就开始给雇来的工人买一种叫“员工老来福终身寿险”的商业保险。当时这些工人大多是20来岁的小年青,连自己还没想到退休养老,孙振耀却为他们想到了,“人都会老,他们跟着我做工,我就有责任替他们考虑”。
或许正是这种对员工朴素的关爱,才使他做出了一些几乎超越了老板与打工者界限的举动。为了解决一名特困员工的住房困难,他把自己市区一套住房让这名员工当过渡房使用近10年,而宁肯放弃每年5000元的房租收入。
私营企业人员流动频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孙振耀对此抱以“你要走我不强留,你走了以后又想回来我表示欢迎”的态度。这样的做法反而使员工的队伍更加稳定了,别人的公司担心人员流失,而他的公司却是流而不失,好几名想要自己闯天下的老伙计最终回到他这里,跟着他干了10多年的员工为数不少。
三
搏击商海20余年,孙振耀终圆从商之梦。他富裕了,出名了,可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那么节俭,用他的话说是“布衣温暖饭菜饱”。他认为,所谓的富裕不应该只是金钱和物质,他更看重的是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丰富与提升。
他在1995年以个私经济优秀代表人士被介绍加入民建以后,就把参与会务活动和组织生活当做学习的良机,通过民建组织的教育和会员间的交流来丰富完善自己。当选民营支部主任以后,他给自己定下了“报纸时事天天学,上级文件认真学,专业知识刻苦学,先进经验虚心学”的“四学”方针,以此来适应担任一名民建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工作职责,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他对救灾、扶贫、帮困、济危等社会公益事业总是热心地参与。尽管在宁波他只能算是一个小老板,但热心助困的名气却不小。有一次他正在外面办事,意外地接到市工商联打来的电话,说是妇儿医院接到一名失足掉入露天粪坑的患儿,情况危急,可是患儿的父母都是残疾人,拿不出治疗费,急需有人捐助。孙振耀二话没说,立即赶到医院的急救室,见到那对几乎陷入绝望的残疾夫妇后,当场掏出身上所有的2000元钱,为患儿付账。男孩脱险了,残疾夫妇对这位好似从天而降的“救星”的感激之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长江发生洪涝灾害、象山遇到台风袭击,他是宁波个体户中捐款额最多、时间最早的;支持贵州等地扶贫事业,他不单自己带头捐款,还积极动员别人参与;在支持“希望工程”的捐款活动中,他把活动倡导的“人人拿出一元钱”扩展为10000元,后来又捐款捐物累计3万余元;在敬老助老活动中,他也多次义捐。
如今,孙振耀拥有了为数不少的荣誉和头衔。他先后被评为宁波市五好经营户,市劳动模范,市十佳个体户,省、市热爱公益事业个人,省、市扶贫先进个人,省优秀个体户,又陆续担任了省、市工商联执委,省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
二十年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二十年,也是孙振耀个人创业历经沧桑的二十年。已经66岁的孙振耀依然壮心不已。他说,女儿已经成为公司的得力干将,在宁波大学国际贸易系求学的外孙女则是着力培养的“第三代”。他自己还定下了在2006年引进国际品牌,并成为多家知名厂商总代理的经营目标,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宁波这块孕育过蜚声中外的“宁波帮”工商界巨子的大地上,一批个体户借着改革东风,驾起一叶轻舟,毅然投身商海,孙振耀就是其中之一。20多年过去了,这一批“急先锋”的境况却大不相同,有的沉沦了,有的上岸了,而孙振耀却依然稳立船头,成为了宁波爱飞特针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民建宁波市民营支部主任。为此,他也赢得了“在宁波最早一批个体户里做得最好、最成功”的赞誉。有朋友问他:“老孙,你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说你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的变化。”他不假思索地说:“改革开放二十年,富了我家三代人。”他说的“富”,并不单单指金钱和物质,还有他的思想和精神。孙振耀的成功靠的是什么?用他自己反复强调的话说,就是始终坚信党的政策。
一个随着改革开放走过来的孙振耀,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一
经商是孙振耀向往已久的谋生之路,这与他自幼受到的家庭熏陶有关。解放前开过中药铺的父亲常常说,社会越往前发展,商人的作用就越大。可是,孙振耀直到年过不惑,也没有机会再操父辈的旧业。在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时代,由街道安排的运输队的工作牢牢地捆住了他的梦想。
坚冰在一个春天开始融化,改革的暖风徐徐吹来。孙振耀感觉到了空气中那股清新的气息,他向家人宣告,党的政策是要鼓励老百姓致富了,像我孙振耀这样的人再穷下去,那就只能怪自己了。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像我孙振耀这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在学校读书时成绩中不溜秋,但每次参加像作文、演讲等比赛时却肯定得奖的一个人;这是一个初中刚毕业就因家庭问题而自谋生路的人;这是一个白天在中药店里做学徒,晚上风雨无阻上夜校而拿到了高中文凭的人。这个人,在下决心结束自己的安稳生活、到商海里闯荡一番的时候,已经年届45岁,女儿都工作了,再等几年说不定就当上外公了。这个人,刚一提出辞职下海的想法,就惹来周围人们一阵闲言碎语,“扔了好好的集体单位不干,去当什么个体户,这种人真是不务正业”,“等着吧,到时候政策一变,看他倒霉不倒霉”。
1983年10月,在人们的闲言碎语中,在家人担忧的目光中,孙振耀费了一番周折申请到了宁波市咸塘街小商品市场一个3平方米的小摊位,凑了200元钱,准备了一只结实的旅行袋,开始实现自己压抑已久的经商的愿望。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个体经营的定位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拾遗补缺的部分,工商局规定个体工商户只能经营袜子、衬衫领子、衣服扣子、手表带子等小商品。当时的宁波人对上海的一些小百货还是情有独钟的,孙振耀锁定这个目标,选择到上海贩运袜子等小商品。他从1只旅行袋进货增加到4只,肩背上前后各吊1只,左右手各提1只,上船时将船票咬在嘴上,检票员验过票后再塞进他的嘴里。就这样,他往返于甬沪之间,起早摸黑出摊经营。后来,随着市场潮流的变化,进货地域和渠道拓展了,他又南下广东、福建。二三十小时的火车车程,没有座位,就倒在别人座椅下的空隙里。单干的辛苦,自然远远超过他以前在运输队的工作,然而换来的经济回报,又是运输队工作不可同日而语的。
1986年,咸塘街小商品市场被整体迁移到非常冷落的望湖市场。虽说市场由露天变为室内应该是让人高兴的事儿,但从闹市区迁到冷僻之地,且新建市场实际上是个棚棚市场,遇到下雨天经营户还得戴帽子遮挡渗漏的雨水。环境条件差,生意难做开,市场前景是好是坏,令众多个体户持怀疑态度。因此,好多个体户放弃进入这个“戴帽子市场”,进场的也有很多抱着观望的态度。
这是孙振耀碰到的第一个坎儿,他犹疑过,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关注与理解,在经营中接受工商干部的教育鼓励,使他坚定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户的经营环境一定会好起来的。他进入新市场后很快投入经营,并以遵纪守法好、纳税交费好、职业道德好、整洁卫生好、服务态度好为标准要求自己。
二
敏锐地把握消费者变化多端的口味,精心地搭配货品的花色,别出心裁地在摊位前拉起一条写有“一切都好商量”的条幅,这些都是孙振耀在众多个体户中胜人一筹的地方,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一个“信”字,以信立业,“不赚昧心钱,自有回头客”。
有一次,在宁波港停驻的某外籍轮船上的船员来逛望湖市场,在孙振耀的摊位上看中了几款女式内衣,打算买回去让老婆穿一穿“中国货”。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笔对这个小摊位来说堪称“大生意”的交易谈成了。就在外国船员掏出美元时,孙振耀忽然想到,看这几个船员人高马大,想必他们老婆的块头也不小,自己卖的这种内衣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尺寸。于是,孙振耀不急着接钱,而是连比带划地把自己的这个担心告知对方。外国船员弄清他的意思后,发现的确存在这个问题,于是,好赚的一笔钞票泡汤了,对方却高高竖起了大拇指。
凭着诚信为本的经营法则,孙振耀的经营规模稳步扩大,并在宁波市场树起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1990年,他作为宁波市的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二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会间受到李鹏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李鹏总理说的一段话:“现在社会上说法很多,但请大家放心,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改,一百年不会变。个体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各位都干得很好、很出色,由于你们的千辛万苦,才带来了千家万户的方便,我要感谢你们并希望通过你们向全国个体劳动者问候。到会的各位代表,你们更要加倍努力把事业发展好,多赚钱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这番话,孙振耀听进了心窝里,他感到精神一振。
从北京回来后,他又受到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一位副市长问他有多少资金了,他回答说只有十几万元,副市长鼓励他说:“要放心干,政策不会变;要放手干,做出榜样带动大家,等几年后我们再见面时希望你已经成为有好几百万资产的老板了。”
这趟北京之行使他压抑许久的心情豁然开朗,犹如打下了一剂强心针,让他更加坚信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他的创业激情第二次被点燃了。
他的经营稳中求进。那个从3平方米小摊起家的小贩,已跨入到从事批发业的经营大户的行列。成了经营大户,流动资金翻了几番,经营场地大了数倍,手下的伙计也有十几号人了,可毕竟还是个体户。孙振耀酝酿着要创办一家公司。
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1994年9月,56岁的孙振耀经过艰难的复习考取了杭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劳动经济管理班,花了两年时间读完了劳动经济、管理等9门课程,以平均8266分顺利毕业。与同班那些来拿文凭的机关干部学员相比,孙振耀当然不是为了一纸文凭,他是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的,因为这颗大家普遍认为“聪明”的脑袋,马上就要为创办一家企业而运筹和决策了。“通过学习我才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发现了不足又可以通过学习加以弥补。那些不爱学习的人是重复地犯着简单的错误,而我呢,则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1998年,就在与他同时代的一些经营户小富即安、把钞票关在银行睡大觉,或是提前考虑着“身后事”、不惜重金买下一座豪华坟墓的时候,孙振耀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爱飞特针织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了。
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发表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精神,孙振耀已经在自觉地实践了。他已经完全突破了至少要在银行里留一笔全家生存底线金的打算,也放弃了年过花甲享享清福的隐退心,说服家人取出所有存款,购买了营业用房和建造大型仓储用房的土地,继续扩大经营。
孙振耀认识到,企业经营与干个体最大的不同是--建立一种团队精神。为此,他在员工中间提出了“公司是家庭,彼此互帮互助;公司是学校,你我互相学习;公司是乐园,快乐一起分享”的口号。为了给这个理念赋予实在的内容,他注重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全部缴纳养老保险等“三金”。
这里需要插上几句,早在1995年他还是个体户时,就开始给雇来的工人买一种叫“员工老来福终身寿险”的商业保险。当时这些工人大多是20来岁的小年青,连自己还没想到退休养老,孙振耀却为他们想到了,“人都会老,他们跟着我做工,我就有责任替他们考虑”。
或许正是这种对员工朴素的关爱,才使他做出了一些几乎超越了老板与打工者界限的举动。为了解决一名特困员工的住房困难,他把自己市区一套住房让这名员工当过渡房使用近10年,而宁肯放弃每年5000元的房租收入。
私营企业人员流动频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孙振耀对此抱以“你要走我不强留,你走了以后又想回来我表示欢迎”的态度。这样的做法反而使员工的队伍更加稳定了,别人的公司担心人员流失,而他的公司却是流而不失,好几名想要自己闯天下的老伙计最终回到他这里,跟着他干了10多年的员工为数不少。
三
搏击商海20余年,孙振耀终圆从商之梦。他富裕了,出名了,可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那么节俭,用他的话说是“布衣温暖饭菜饱”。他认为,所谓的富裕不应该只是金钱和物质,他更看重的是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丰富与提升。
他在1995年以个私经济优秀代表人士被介绍加入民建以后,就把参与会务活动和组织生活当做学习的良机,通过民建组织的教育和会员间的交流来丰富完善自己。当选民营支部主任以后,他给自己定下了“报纸时事天天学,上级文件认真学,专业知识刻苦学,先进经验虚心学”的“四学”方针,以此来适应担任一名民建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工作职责,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他对救灾、扶贫、帮困、济危等社会公益事业总是热心地参与。尽管在宁波他只能算是一个小老板,但热心助困的名气却不小。有一次他正在外面办事,意外地接到市工商联打来的电话,说是妇儿医院接到一名失足掉入露天粪坑的患儿,情况危急,可是患儿的父母都是残疾人,拿不出治疗费,急需有人捐助。孙振耀二话没说,立即赶到医院的急救室,见到那对几乎陷入绝望的残疾夫妇后,当场掏出身上所有的2000元钱,为患儿付账。男孩脱险了,残疾夫妇对这位好似从天而降的“救星”的感激之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长江发生洪涝灾害、象山遇到台风袭击,他是宁波个体户中捐款额最多、时间最早的;支持贵州等地扶贫事业,他不单自己带头捐款,还积极动员别人参与;在支持“希望工程”的捐款活动中,他把活动倡导的“人人拿出一元钱”扩展为10000元,后来又捐款捐物累计3万余元;在敬老助老活动中,他也多次义捐。
如今,孙振耀拥有了为数不少的荣誉和头衔。他先后被评为宁波市五好经营户,市劳动模范,市十佳个体户,省、市热爱公益事业个人,省、市扶贫先进个人,省优秀个体户,又陆续担任了省、市工商联执委,省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
二十年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二十年,也是孙振耀个人创业历经沧桑的二十年。已经66岁的孙振耀依然壮心不已。他说,女儿已经成为公司的得力干将,在宁波大学国际贸易系求学的外孙女则是着力培养的“第三代”。他自己还定下了在2006年引进国际品牌,并成为多家知名厂商总代理的经营目标,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