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12:07:50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宁波双龙电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英俊
发布时间:2010-05-14 09:36:06
|
作者: 于文森
陈英俊自1986年创业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兴厂”为目标,1996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获得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颁发的“崇尚科技奖”或专项奖励。其公司曾获浙江省重点民营乡镇企业、宁波市江北区重点骨干企业、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器工业联合会会员单位等称号。陈英俊本人被评为省重点民营乡镇企业家,并先后担任过宁波市工商联常委、宁波市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民建宁波市委委员等社会职务。
宁波市双龙电器设备实业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高、低压电器成套开关设备的民营企业。从它陆续拍摄的厂容厂貌的照片来看,其变化之大确实可以用“今非昔比”来形容。据办公室同志介绍:公司目前占地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厂房等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职工总人数108名,总资产3500万元,年产值2004年达3000万元。谁能想到其前身——联成水电设备安装队,只是一个仅有六七名职工、3500元资产、年产值不过10余万元的家庭作坊式企业。
为创业,衣带渐宽终不悔
说起自己的创业史,陈英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986年,他还是一个年仅25岁的小伙子。由于思维敏捷,又能刻苦钻研,从16岁学艺开始,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他所掌握的电器设备制造和安装、调试技术,虽然谈不上炉火纯青,却已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何况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人,碰上这样大好的机遇,怎不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手艺,毅然辞去江北区北郊乡商业公司水电设备安装队副队长的职务,招来六七名水电工,每人出资500元,总计集资3500元,购置了一些常用工具,办起了宁波市江北联成水电设备安装队,开始走自主创业之路。
企业是建成了,但因平时与社会接触不多,业务渠道非常缺乏,经过近一年的拼搏,承接的项目仍是寥寥无几。由于生产不景气,队内人心也开始渐渐涣散,有人盯着要退还出资款,有人甚至公开表示要分道扬镳。面对这一窘境,作为队长的陈英俊,心里自然是苦涩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都在反复地思考着:怎么办?是散伙还是继续干?而他最后的结论,仍是坚持干下去。因为他经过多方面的权衡与比较,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万事都是开头难。一个刚刚开办的企业,知名度不高、业务量缺乏不足为奇,只要自己能牢固坚持以“保证质量和周到服务”为宗旨,做到安装一家、取信一家,企业的信誉慢慢地就会好起来,业务量也会随之扩大。问题是单打一地搞水电安装,业务量和经济效益毕竟有限,要想企业发展壮大,还需下决心建一家电器设备制造厂,做到设备供应和安装、调试一条龙服务。他的这一设想,看来似乎有点玄,可有识之士却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与肯定。
行家的赞同,固然是一种鼓励,但真要办厂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好心人怕他栽跟头,都劝他要三思而后行。而陈英俊却胸有成竹地说:“困难是明摆着的,路还是要靠人去走。不敢下水的人,永远也不会游泳。”为了开办这个电器设备制造厂,他真是废寝忘食,日夜奔波。资金缺乏,他以自家房产作抵押去筹集;厂房困难,他想方设法向村里和邻居去租借;设备没有,他东奔西跑搞外协或买配件来组装;技术不懂,他寻师访友四处登门去求教。就这样,一家宁波市北郊电控设备配套厂,在他的精心策划和多方筹措下终于办起来了。可厂子开办得真不是时候,电控厂开办不久,就遭遇国内通货膨胀、经济滑坡。这一冲击,不仅使该厂刚有起色的业务骤减,生产一下子坠入低谷;已经承接下来的项目,亦因元器件、原材料涨价亏损严重。本已满负荷的陈英俊,又遭受了这样沉重的打击,确实叫他承受不了。可他为了保住这个企业,仍然在顽强地拼搏着。有人问他:“你身上到底还有几斤肉?这样蛮干下去,真的不要命了吗?”他摇摇头苦笑着说:“肉虽然没有几斤,这副骨头还是硬的。已经走到这一步,不进也得进,不上也得上。否则,后果就会更严重。”亏得他有这股韧劲,难关终于闯过来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生产又渐渐地红火起来,1991年该厂产值首次达到100万元,次年又比上年翻了三倍多。
谋发展,开拓创新争一流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在陈英俊的苦心经营和全体员工的精诚团结与共同努力下,从小到大、从土到洋地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1992年初,他为了使企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经人介绍,首先与国家两部定点企业--杭州控制电器厂建立联营关系,并将企业更名为杭州控制电器厂宁波联营厂,利用该厂提供的设计图纸和制造技术,对原有产品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进行全面提升与调整。同时按照该厂要求申报技改立项,当年新建厂房2000余平方米,购置大型液压剪板机、折弯机、可倾压力机、万向摇臂钻床、各类电焊机、喷涂流水线等生产设备和双臂电桥、综合测试仪等检测设备20余台(套),使企业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变,企业上了一个新的档次。
1993年4月,因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为了单独申领生产许可证,经与杭州控制电器厂协商解除联营关系,在江北区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陈英俊把原联营厂改成股份制企业,成立了宁波市双龙电器设备实业公司。随着企业改制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双龙公司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产品销售量日益增加,在当年产值突破500万元的基础上,之后两年每年又都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1995年产值达到1200余万元。1995年,经国家机械工业部、电力工业部考核验收合格,公司取得了两部联合颁发的高、低压电器成套开关设备生产许可证,成为该行业两部定点生产企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发展后,陈英俊考虑要走的第二步棋,就是如何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大力开发新型产品,使企业的产品门类与档次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更好地满足电气市场发展需要。为此,他于1994年8月亲自带领公司技术负责人到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天传所等科研单位和有关专家商讨研究,确定在原开发高压开关柜的基础上,再引进技术开发生产设计新颖、组合方便、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GGD型低压固定式开关柜和GCK型低压抽出式开关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两个新产品都先后试制和型试成功,经省、市行业专家鉴定验收通过后,当即投入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
1995年4月,陈英俊从有关科技情报中得知,国家机械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为了保护和弘扬民族工业,加速低压配电成套开关设备更新换代,委托北京森源电气有限公司,在上海组织设计国内最先进的新型产品。他立即与森源公司取得联系,并在他们的介绍下,直赴上海两部联合设计组,将该组刚通过技术鉴定的GCS型低压抽出式开关柜及两个关键配套件的技术专利,通过谈判协商全部转让到手。待全套图纸到达后,他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立即进行技术攻关和样机品试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8个月的连续作战,新产品样机全国首家试制成功,并通过部级鉴定验收。两个关键配套件样品,亦同时通过国家测试中心试验。
为了进一步加快企业新产品开发力度,2003年下半年,公司还新建了一座1800平方米的科研楼,申报成立区级电力电气研究所,计划在一两年内自主研究、开发新型垂直母线、母线桥架和电缆桥架等电力附件;三年内研究、开发新型箱式变电所和集约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高低压开关柜。如该研究所运作顺利,不仅可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进、配套提供完善服务,并可为当地同行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实验和测试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
扶贫困,慷慨解囊捐物款
1995年年底的一天,陈英俊应邀参加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和工商联召开的推进宁波市“光彩事业”座谈会。会上,他获悉四川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等十位民营企业家,向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出了“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号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扶贫开发献一份爱心,欣然在本市“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切实为贫困地区办几件实事、献一片爱心”的响应书上签了名。时隔不久,他便参加市光彩事业推进委员会考察团去宁海贫困乡镇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当他看到胡陈乡红星砖瓦厂破败不堪的场景,心里很不平静。陪同考察的乡政府领导告诉他:这个砖瓦厂,四年前就已被台风刮倒了,因无力修复厂房和购置设备,所以一直荒废着。1994年好不容易有家企业来承包,与乡里联合修复了砖窑,但因缺少资金,无法购买电器设备,本来可以恢复生产的企业又被搁置起来。陈英俊听了他的介绍,眼睛渐渐地湿润了,他想:该厂所缺的是电器设备,我们的产品正好能派上用场。如果帮它解决了这个难题,不是马上可以将它救活吗?于是,他不作多想便当着大家的面明确表态:“这些电器设备,你们不用犯愁了,由我负责无偿提供给你们。”
回到公司后,他在生产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连夜加班,为该厂设计、制造了一套价值10万余元、可供250kV变压器使用的GGD型低压配电柜。前来参加捐赠仪式的胡陈乡副乡长潘海东,看到这套扎着大红花、披着红绶带的新设备,无比激动,他说:“你们伸出的援助之手,可真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呀!”据事后了解,该厂自安装了这套设备后,生产不久便得到了恢复,年产值达到150万元左右。陈英俊得知这一消息,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1998年4月12日,他偶然听到公司职工说起北仑小港新权村,有个农民叫叶品宏,老婆原是上海下放知识青年,婚后生下三个子女,两个痴呆,一个因车祸致残,由于家庭经济极度困难,不仅十年前就妻离子散,留下的两个病残女儿,也因无钱治疗和生活难以维持而长期病饿在床。他二话没说,当即叫该职工通知这位农民到公司来当保管,每月给他七八百元工资,还不时给他送旧衣服等生活用品,直至他2002年底去世为止。
2002年11月18日,有位江西籍的打工妹,因在公司附近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脾脏破裂大出血。为了紧急抢救,他除自己捐款外,还动员职工自愿捐款,终于挽救了这位姑娘的宝贵生命。
陈英俊做好事,不是只从近几年开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处在创业初期、为企业生存日夜奔波的时候,看到有些福利院“三无”老人生活清苦,一些小学办学经费有困难,便先后多次捐款资助。他的这些义举,使知情者深受感动,市民政局、工商联和当地乡镇政府,还给他颁发了捐赠证书和“捐资办学积极分子”荣誉证书。
宁波市双龙电器设备实业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高、低压电器成套开关设备的民营企业。从它陆续拍摄的厂容厂貌的照片来看,其变化之大确实可以用“今非昔比”来形容。据办公室同志介绍:公司目前占地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厂房等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职工总人数108名,总资产3500万元,年产值2004年达3000万元。谁能想到其前身——联成水电设备安装队,只是一个仅有六七名职工、3500元资产、年产值不过10余万元的家庭作坊式企业。
为创业,衣带渐宽终不悔
说起自己的创业史,陈英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986年,他还是一个年仅25岁的小伙子。由于思维敏捷,又能刻苦钻研,从16岁学艺开始,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他所掌握的电器设备制造和安装、调试技术,虽然谈不上炉火纯青,却已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何况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人,碰上这样大好的机遇,怎不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手艺,毅然辞去江北区北郊乡商业公司水电设备安装队副队长的职务,招来六七名水电工,每人出资500元,总计集资3500元,购置了一些常用工具,办起了宁波市江北联成水电设备安装队,开始走自主创业之路。
企业是建成了,但因平时与社会接触不多,业务渠道非常缺乏,经过近一年的拼搏,承接的项目仍是寥寥无几。由于生产不景气,队内人心也开始渐渐涣散,有人盯着要退还出资款,有人甚至公开表示要分道扬镳。面对这一窘境,作为队长的陈英俊,心里自然是苦涩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都在反复地思考着:怎么办?是散伙还是继续干?而他最后的结论,仍是坚持干下去。因为他经过多方面的权衡与比较,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万事都是开头难。一个刚刚开办的企业,知名度不高、业务量缺乏不足为奇,只要自己能牢固坚持以“保证质量和周到服务”为宗旨,做到安装一家、取信一家,企业的信誉慢慢地就会好起来,业务量也会随之扩大。问题是单打一地搞水电安装,业务量和经济效益毕竟有限,要想企业发展壮大,还需下决心建一家电器设备制造厂,做到设备供应和安装、调试一条龙服务。他的这一设想,看来似乎有点玄,可有识之士却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与肯定。
行家的赞同,固然是一种鼓励,但真要办厂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好心人怕他栽跟头,都劝他要三思而后行。而陈英俊却胸有成竹地说:“困难是明摆着的,路还是要靠人去走。不敢下水的人,永远也不会游泳。”为了开办这个电器设备制造厂,他真是废寝忘食,日夜奔波。资金缺乏,他以自家房产作抵押去筹集;厂房困难,他想方设法向村里和邻居去租借;设备没有,他东奔西跑搞外协或买配件来组装;技术不懂,他寻师访友四处登门去求教。就这样,一家宁波市北郊电控设备配套厂,在他的精心策划和多方筹措下终于办起来了。可厂子开办得真不是时候,电控厂开办不久,就遭遇国内通货膨胀、经济滑坡。这一冲击,不仅使该厂刚有起色的业务骤减,生产一下子坠入低谷;已经承接下来的项目,亦因元器件、原材料涨价亏损严重。本已满负荷的陈英俊,又遭受了这样沉重的打击,确实叫他承受不了。可他为了保住这个企业,仍然在顽强地拼搏着。有人问他:“你身上到底还有几斤肉?这样蛮干下去,真的不要命了吗?”他摇摇头苦笑着说:“肉虽然没有几斤,这副骨头还是硬的。已经走到这一步,不进也得进,不上也得上。否则,后果就会更严重。”亏得他有这股韧劲,难关终于闯过来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生产又渐渐地红火起来,1991年该厂产值首次达到100万元,次年又比上年翻了三倍多。
谋发展,开拓创新争一流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在陈英俊的苦心经营和全体员工的精诚团结与共同努力下,从小到大、从土到洋地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1992年初,他为了使企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经人介绍,首先与国家两部定点企业--杭州控制电器厂建立联营关系,并将企业更名为杭州控制电器厂宁波联营厂,利用该厂提供的设计图纸和制造技术,对原有产品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进行全面提升与调整。同时按照该厂要求申报技改立项,当年新建厂房2000余平方米,购置大型液压剪板机、折弯机、可倾压力机、万向摇臂钻床、各类电焊机、喷涂流水线等生产设备和双臂电桥、综合测试仪等检测设备20余台(套),使企业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变,企业上了一个新的档次。
1993年4月,因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为了单独申领生产许可证,经与杭州控制电器厂协商解除联营关系,在江北区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陈英俊把原联营厂改成股份制企业,成立了宁波市双龙电器设备实业公司。随着企业改制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双龙公司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产品销售量日益增加,在当年产值突破500万元的基础上,之后两年每年又都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1995年产值达到1200余万元。1995年,经国家机械工业部、电力工业部考核验收合格,公司取得了两部联合颁发的高、低压电器成套开关设备生产许可证,成为该行业两部定点生产企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发展后,陈英俊考虑要走的第二步棋,就是如何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大力开发新型产品,使企业的产品门类与档次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更好地满足电气市场发展需要。为此,他于1994年8月亲自带领公司技术负责人到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天传所等科研单位和有关专家商讨研究,确定在原开发高压开关柜的基础上,再引进技术开发生产设计新颖、组合方便、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GGD型低压固定式开关柜和GCK型低压抽出式开关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两个新产品都先后试制和型试成功,经省、市行业专家鉴定验收通过后,当即投入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
1995年4月,陈英俊从有关科技情报中得知,国家机械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为了保护和弘扬民族工业,加速低压配电成套开关设备更新换代,委托北京森源电气有限公司,在上海组织设计国内最先进的新型产品。他立即与森源公司取得联系,并在他们的介绍下,直赴上海两部联合设计组,将该组刚通过技术鉴定的GCS型低压抽出式开关柜及两个关键配套件的技术专利,通过谈判协商全部转让到手。待全套图纸到达后,他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立即进行技术攻关和样机品试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8个月的连续作战,新产品样机全国首家试制成功,并通过部级鉴定验收。两个关键配套件样品,亦同时通过国家测试中心试验。
为了进一步加快企业新产品开发力度,2003年下半年,公司还新建了一座1800平方米的科研楼,申报成立区级电力电气研究所,计划在一两年内自主研究、开发新型垂直母线、母线桥架和电缆桥架等电力附件;三年内研究、开发新型箱式变电所和集约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高低压开关柜。如该研究所运作顺利,不仅可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进、配套提供完善服务,并可为当地同行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实验和测试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
扶贫困,慷慨解囊捐物款
1995年年底的一天,陈英俊应邀参加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和工商联召开的推进宁波市“光彩事业”座谈会。会上,他获悉四川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等十位民营企业家,向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出了“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号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扶贫开发献一份爱心,欣然在本市“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切实为贫困地区办几件实事、献一片爱心”的响应书上签了名。时隔不久,他便参加市光彩事业推进委员会考察团去宁海贫困乡镇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当他看到胡陈乡红星砖瓦厂破败不堪的场景,心里很不平静。陪同考察的乡政府领导告诉他:这个砖瓦厂,四年前就已被台风刮倒了,因无力修复厂房和购置设备,所以一直荒废着。1994年好不容易有家企业来承包,与乡里联合修复了砖窑,但因缺少资金,无法购买电器设备,本来可以恢复生产的企业又被搁置起来。陈英俊听了他的介绍,眼睛渐渐地湿润了,他想:该厂所缺的是电器设备,我们的产品正好能派上用场。如果帮它解决了这个难题,不是马上可以将它救活吗?于是,他不作多想便当着大家的面明确表态:“这些电器设备,你们不用犯愁了,由我负责无偿提供给你们。”
回到公司后,他在生产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连夜加班,为该厂设计、制造了一套价值10万余元、可供250kV变压器使用的GGD型低压配电柜。前来参加捐赠仪式的胡陈乡副乡长潘海东,看到这套扎着大红花、披着红绶带的新设备,无比激动,他说:“你们伸出的援助之手,可真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呀!”据事后了解,该厂自安装了这套设备后,生产不久便得到了恢复,年产值达到150万元左右。陈英俊得知这一消息,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1998年4月12日,他偶然听到公司职工说起北仑小港新权村,有个农民叫叶品宏,老婆原是上海下放知识青年,婚后生下三个子女,两个痴呆,一个因车祸致残,由于家庭经济极度困难,不仅十年前就妻离子散,留下的两个病残女儿,也因无钱治疗和生活难以维持而长期病饿在床。他二话没说,当即叫该职工通知这位农民到公司来当保管,每月给他七八百元工资,还不时给他送旧衣服等生活用品,直至他2002年底去世为止。
2002年11月18日,有位江西籍的打工妹,因在公司附近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脾脏破裂大出血。为了紧急抢救,他除自己捐款外,还动员职工自愿捐款,终于挽救了这位姑娘的宝贵生命。
陈英俊做好事,不是只从近几年开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处在创业初期、为企业生存日夜奔波的时候,看到有些福利院“三无”老人生活清苦,一些小学办学经费有困难,便先后多次捐款资助。他的这些义举,使知情者深受感动,市民政局、工商联和当地乡镇政府,还给他颁发了捐赠证书和“捐资办学积极分子”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