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鹏程正当时
—— 记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谢阳群
发布时间:2010-05-24 11:38:44
|
作者: 成 忠
谢阳群,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安徽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等职,现执教于宁波大学商学院,一级教授。他先后在国内多家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信息资源管理》等著作5部,还获得了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次。2001年,在宁波大学的推荐下,他成为浙江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学学科组成员,参加了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和成果的评奖工作;2002年,成为新一届宁波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年,被遴选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
2004年是谢阳群教授大学毕业20周年。20多年前,谢阳群怀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决心,和同龄人一起高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时代凯歌,跨入了大学校园,并期待着“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谢阳群教授在教育岗位上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建设事业所急需的管理人才,他本人也成为我国信息管理界有相当影响的知名青年学者和专家。
山村走出安徽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1962年的秋天,谢阳群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个美丽富饶的山村,在家中五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仅读过六个月的私塾,但通过刻苦自学能够处理村中的各种文字事务,算是当时村里的文化人。父亲时常深感自己的知识有限,因此,从谢阳群懂事起就循循善诱地教导他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经过十年寒窗,1980年谢阳群终于被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
大学毕业后,谢阳群做了4年中学老师,边工作边准备考研。1988年他考取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科技情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接受笔者采访时,谢教授解释,情报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科学学、技术学、法学、情报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化学专业出身的他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之所以敢选择这门专业是对自己外语功底的自信。在本科期间,他刻苦学习外语,曾获得过安徽师范大学英语竞赛二等奖,同时,还自学了俄语、法语、德语、日语。凭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外语水平,他如饥似渴地钻进图书馆,看了很多外文原版书,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毕业时,他已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1991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谢阳群被分配到安徽大学图书情报系工作,成为该系第一个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且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的教师。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潮,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所引起的人才需求的变化,北京大学率先将“图书情报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安徽大学在1993年也将“图书情报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之后,谢阳群为了申报信息管理专业,撰写了《关于设立信息管理专业的论证报告》。安徽大学为设立该专业举行了隆重的论证会,与会专家们对该报告给予了一致好评。该论证报告经谢阳群修改后先后发表在《情报科学》杂志和《中国教育报》上,为当时全国不少高校论证设立信息管理专业提供了参考,在全国情报信息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是,在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公布的新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信息管理本科专业,于是,安徽大学只好将已经论证的“信息管理”专业名称改为“信息学”,并于1994年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设立后,谢阳群立即着手制定教学计划,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编写了国内信息界最早的《信息管理概论》教材。此教材曾得到国内不少同行的好评,其中的体系结构至今仍为不少同类教材所采用。由于教学效果良好、治学严谨,1994年谢阳群获得了加拿大华人徐经芳先生在安徽大学设立的建教奖。同年,由于其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谢阳群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安徽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就要做一块虚心的“海绵”。谢阳群在安徽大学工作4年后,决定报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孟广均教授的博士生。孟先生是国内、国际知名的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专家,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由于外语功底扎实,专业基础好,谢阳群被顺利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定向博士生。1995年底,谢阳群被选入安徽大学第二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安徽省高校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年又被选入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6年上半年,安徽大学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命谢阳群担任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紧紧围绕着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的需要,制定了一整套学科学位建设规划和科研管理制度。
从1997年到1998年上半年,谢阳群的主要任务是撰写博士论文。1997年,他还以“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新进展”的题目申请到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将该项目研究和其博士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为了做深这个题目,谢阳群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藏的几乎所有与信息管理有关的外文文献都查找出来,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将筛选后的重点文献复制下来装订成册,进行认真的研读。他的这篇博士论文后来以《信息资源管理》为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多次被别人引用,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98年6月,谢阳群获得了管理学博士学位。是年7月,安徽大学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决定成立管理学院,并任命他担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兼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管理学院刚刚成立时,全国正掀起一股深化教学改革的浪潮,高等学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要进行变革。谢阳群按照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就是抓住机遇”的思想,制定了管理学院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管理学院每年都要论证新专业,为此,谢阳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经过努力,管理学院先后新增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
1998年底,谢阳群再次破格晋升正教授,成为当时安徽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选择宁波大学再攀教学与学术高峰
安徽,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谢阳群所研究的属信息管理前沿,很难与当地实践相结合。在他看来,地方性高校的科研必须与地方经济相联系,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为实现他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他决定去发达地区发展。2001年,谢阳群从安徽大学调入宁波大学商学院工作,并被聘为一级教授。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企业众多且有推进信息化的压力、实力和动力,这非常有利于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而宁波大学商学院则是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门类合一的学院,便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并且学科和专业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高级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旋律,高等学校的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才能大力弘扬这个主旋律。到了宁波大学后,谢阳群一直坚持每学期都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2001年下半年,他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信息管理学”、“电子商务”两门新课。2002年,他除了继续给本科生讲授“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学”课程外,还针对宁波市和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新开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在教学过程中,谢阳群除了对企业信息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进展情况及成败案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外,还着重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信息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非典”肆虐的2003年,对宁波大学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因为学校要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一年谢阳群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了“管理专题”和“信息管理专业英语”两门新课。为了准备这两门课,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精心准备了教案,并编写了教学用书。由于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恰当,这两门课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在教学测评中获得了好评。
除了课堂教学工作,谢阳群还先后承担了本科生累计50多人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最近几年,由于受到招生规模扩大、就业竞争激烈、教学管理不严、学习风气不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国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谢阳群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时,首先要求他们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和完成每一个重要环节;其次精心地帮助学生选题,要求他们努力把论文写作与自己的毕业实习或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结合起来,能实实在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第三他还详细地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要求他们尽可能做实证分析;最后他还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不抄袭、剽窃、伪造、捏造数据,在论文中要注明引文出处。由于谢教授能严格要求和耐心施教,他所指导的学生论文质量普遍较高。学生们都反映毕业论文的写作使他们又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两大核心任务,大学教师只有不断开展科研工作才能了解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灵感、潜力和兴趣,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长期以来,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谢阳群一直坚持从事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到宁波大学后,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其博士生导师孟广均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资源管理与管理思想史”部分内容的研究工作,撰写了其中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两个部分,约12万字;完成了他本人主持的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信息主管与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研究”的研究工作,撰写了20多万字的课题研究报告,并于2003年初正式结题;还完成了他主持的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局委托研究项目“江北区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和中共宁波市委出题的调研项目“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研究”等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在2004年3月正式提交验收,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后被定为“良好”。2004年,谢阳群除了要完成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加入WTO后沿海开放城市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中所承担的研究工作外,还要完成他本人主持的华夏英才基金项目“信息管理引论”和宁波市科技局博士基金重点项目“网上技术市场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宁波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点的申报奠定了基础。2002年下半年第9批学位点申报工作启动后,谢阳群教授作为主要带头人参与撰写了企业管理硕士点的申报材料。令人欣慰的是,2003年该学位点终于获得了浙江省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正式批准,从而结束了宁波大学乃至宁波市没有管理学硕士点,不能自己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历史。以商学院的企业管理及3个经济类硕士点为基础,2004年宁波大学又开始了工商管理硕士(MBA)点的申报工作,谢阳群教授作为第一申报人参与了该硕士点申报材料的修改工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现在正是谢阳群教授“风鹏正举”之时。在采访中,这位穿着打了超大补丁的休闲裤的年轻教授侃侃而谈的全是工作,他说,作为高校教师,职责只有教学和科研。在他不多的业余爱好中,读书是他平时最好的休闲。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执着,让二十多年前的谢阳群走出了山村,让年轻的谢阳群一步步攀登科学高峰走在尖端科技的前沿。累累硕果,浸透了他辛勤的汗水;绿色校园,写下了他醉心的诗行。回首逝去的岁月,他无怨无悔,他孜孜不倦地在高校的教坛上和科研领域中辛勤耕耘。
2004年是谢阳群教授大学毕业20周年。20多年前,谢阳群怀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决心,和同龄人一起高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时代凯歌,跨入了大学校园,并期待着“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谢阳群教授在教育岗位上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建设事业所急需的管理人才,他本人也成为我国信息管理界有相当影响的知名青年学者和专家。
山村走出安徽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1962年的秋天,谢阳群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个美丽富饶的山村,在家中五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仅读过六个月的私塾,但通过刻苦自学能够处理村中的各种文字事务,算是当时村里的文化人。父亲时常深感自己的知识有限,因此,从谢阳群懂事起就循循善诱地教导他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经过十年寒窗,1980年谢阳群终于被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
大学毕业后,谢阳群做了4年中学老师,边工作边准备考研。1988年他考取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科技情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接受笔者采访时,谢教授解释,情报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科学学、技术学、法学、情报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化学专业出身的他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之所以敢选择这门专业是对自己外语功底的自信。在本科期间,他刻苦学习外语,曾获得过安徽师范大学英语竞赛二等奖,同时,还自学了俄语、法语、德语、日语。凭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外语水平,他如饥似渴地钻进图书馆,看了很多外文原版书,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毕业时,他已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1991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谢阳群被分配到安徽大学图书情报系工作,成为该系第一个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且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的教师。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潮,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所引起的人才需求的变化,北京大学率先将“图书情报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安徽大学在1993年也将“图书情报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之后,谢阳群为了申报信息管理专业,撰写了《关于设立信息管理专业的论证报告》。安徽大学为设立该专业举行了隆重的论证会,与会专家们对该报告给予了一致好评。该论证报告经谢阳群修改后先后发表在《情报科学》杂志和《中国教育报》上,为当时全国不少高校论证设立信息管理专业提供了参考,在全国情报信息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是,在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公布的新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信息管理本科专业,于是,安徽大学只好将已经论证的“信息管理”专业名称改为“信息学”,并于1994年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设立后,谢阳群立即着手制定教学计划,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编写了国内信息界最早的《信息管理概论》教材。此教材曾得到国内不少同行的好评,其中的体系结构至今仍为不少同类教材所采用。由于教学效果良好、治学严谨,1994年谢阳群获得了加拿大华人徐经芳先生在安徽大学设立的建教奖。同年,由于其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谢阳群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安徽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就要做一块虚心的“海绵”。谢阳群在安徽大学工作4年后,决定报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孟广均教授的博士生。孟先生是国内、国际知名的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专家,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由于外语功底扎实,专业基础好,谢阳群被顺利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定向博士生。1995年底,谢阳群被选入安徽大学第二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安徽省高校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年又被选入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6年上半年,安徽大学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命谢阳群担任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紧紧围绕着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的需要,制定了一整套学科学位建设规划和科研管理制度。
从1997年到1998年上半年,谢阳群的主要任务是撰写博士论文。1997年,他还以“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新进展”的题目申请到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将该项目研究和其博士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为了做深这个题目,谢阳群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藏的几乎所有与信息管理有关的外文文献都查找出来,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将筛选后的重点文献复制下来装订成册,进行认真的研读。他的这篇博士论文后来以《信息资源管理》为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多次被别人引用,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98年6月,谢阳群获得了管理学博士学位。是年7月,安徽大学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决定成立管理学院,并任命他担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兼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管理学院刚刚成立时,全国正掀起一股深化教学改革的浪潮,高等学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要进行变革。谢阳群按照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就是抓住机遇”的思想,制定了管理学院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管理学院每年都要论证新专业,为此,谢阳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经过努力,管理学院先后新增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
1998年底,谢阳群再次破格晋升正教授,成为当时安徽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选择宁波大学再攀教学与学术高峰
安徽,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谢阳群所研究的属信息管理前沿,很难与当地实践相结合。在他看来,地方性高校的科研必须与地方经济相联系,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为实现他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他决定去发达地区发展。2001年,谢阳群从安徽大学调入宁波大学商学院工作,并被聘为一级教授。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企业众多且有推进信息化的压力、实力和动力,这非常有利于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而宁波大学商学院则是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门类合一的学院,便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并且学科和专业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高级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旋律,高等学校的教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才能大力弘扬这个主旋律。到了宁波大学后,谢阳群一直坚持每学期都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2001年下半年,他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信息管理学”、“电子商务”两门新课。2002年,他除了继续给本科生讲授“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学”课程外,还针对宁波市和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新开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在教学过程中,谢阳群除了对企业信息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进展情况及成败案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外,还着重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信息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非典”肆虐的2003年,对宁波大学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因为学校要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一年谢阳群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了“管理专题”和“信息管理专业英语”两门新课。为了准备这两门课,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精心准备了教案,并编写了教学用书。由于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恰当,这两门课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在教学测评中获得了好评。
除了课堂教学工作,谢阳群还先后承担了本科生累计50多人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最近几年,由于受到招生规模扩大、就业竞争激烈、教学管理不严、学习风气不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国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谢阳群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时,首先要求他们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和完成每一个重要环节;其次精心地帮助学生选题,要求他们努力把论文写作与自己的毕业实习或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结合起来,能实实在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第三他还详细地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要求他们尽可能做实证分析;最后他还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不抄袭、剽窃、伪造、捏造数据,在论文中要注明引文出处。由于谢教授能严格要求和耐心施教,他所指导的学生论文质量普遍较高。学生们都反映毕业论文的写作使他们又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两大核心任务,大学教师只有不断开展科研工作才能了解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灵感、潜力和兴趣,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长期以来,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谢阳群一直坚持从事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到宁波大学后,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其博士生导师孟广均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资源管理与管理思想史”部分内容的研究工作,撰写了其中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两个部分,约12万字;完成了他本人主持的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信息主管与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研究”的研究工作,撰写了20多万字的课题研究报告,并于2003年初正式结题;还完成了他主持的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局委托研究项目“江北区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和中共宁波市委出题的调研项目“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研究”等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在2004年3月正式提交验收,经过专家匿名评审后被定为“良好”。2004年,谢阳群除了要完成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加入WTO后沿海开放城市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中所承担的研究工作外,还要完成他本人主持的华夏英才基金项目“信息管理引论”和宁波市科技局博士基金重点项目“网上技术市场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宁波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点的申报奠定了基础。2002年下半年第9批学位点申报工作启动后,谢阳群教授作为主要带头人参与撰写了企业管理硕士点的申报材料。令人欣慰的是,2003年该学位点终于获得了浙江省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正式批准,从而结束了宁波大学乃至宁波市没有管理学硕士点,不能自己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历史。以商学院的企业管理及3个经济类硕士点为基础,2004年宁波大学又开始了工商管理硕士(MBA)点的申报工作,谢阳群教授作为第一申报人参与了该硕士点申报材料的修改工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现在正是谢阳群教授“风鹏正举”之时。在采访中,这位穿着打了超大补丁的休闲裤的年轻教授侃侃而谈的全是工作,他说,作为高校教师,职责只有教学和科研。在他不多的业余爱好中,读书是他平时最好的休闲。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执着,让二十多年前的谢阳群走出了山村,让年轻的谢阳群一步步攀登科学高峰走在尖端科技的前沿。累累硕果,浸透了他辛勤的汗水;绿色校园,写下了他醉心的诗行。回首逝去的岁月,他无怨无悔,他孜孜不倦地在高校的教坛上和科研领域中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