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金华日报]百年老店九德堂
发布时间:2006-04-18 13:25:40
  |  
作者: 钱启仁
  
据《金华县志》载:“宋室南迁,金华经济有发展。城区的水陆码头,成为婺州货物重要集散地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前,仁寿堂药店已开业。清光绪初年,祝裕隆泰记绸布店开张营业。”星转斗移,原址在解放东路莲花井附近的仁寿堂,因旧城改造,现整体搬迁到明月街;而祝裕隆泰记绸布店的屋址已成为市一百。 与仁寿堂、祝裕隆泰记绸布店齐名的百年老店之一九德堂,虽然重建后面貌已变,但仍然坐落在市区西市街。据史料载,它始创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比杭城胡庆余堂早1年。当时,浙江14州连年旱涝成灾,瘟疫四起。其时,现金东区二仙桥名中医姜与麟,金华有名的大财主金凤纪,兰溪有名望的药商诸葛芳松,有意以医道济世,合资创办药店,因3人笃信孔孟儒学,遂取药店名为九德堂。其意是: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以这9个字为座右铭。光绪年间,宁波华同泰参行老板华铨寅以巨资入股,金华澧浦问松堂药店老板诸葛学标也跟随入股。自此,药店实力大增。 清末民初,九德堂迎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店铺占地数亩,气势不凡,前有店堂,中有药厂,后有鹿场,店员3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九德堂遭受日机疯狂轰炸,店堂内外营业场所毁于一旦,药店一度停止营业。至1956年,九德堂公私合营,一度门庭若市。上世纪60年代,“红色风暴”袭击了这老店,许多祖辈们留下的珍贵文物散落民间。 1988年12月,九德堂第40代负责人张乾鸣走马上任,他面对金灿灿的金字招牌,和透着现代气息的药房工具,遂产生寻找散落民间的坛坛罐罐和镇堂之宝的念头。1990年,他从市区南苑卫生院一医护人员处得知,原悬挂在店堂内的8块金药联匾额,有7块落到一兰溪人手中,便耗资2800元买回,但最珍贵的第8块落款匾却不知下落。工夫不负有心人,有人提供线索,落款匾在金东区曹宅镇小黄村一农户家中。喜出望外的张乾鸣匆匆赶到那农户家中,在其猪圈上找到了这块宝贝。如今曾散落于民间的青花瓷瓶、羚羊锉刀、竹编制药工具、紫铜工具、制八仙糕模具等,陆续被等收回,使百年老店平添了几分文化底蕴。也为我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笔。 已列入中华老字号企业的九德堂,始终遵循“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的座右铭,如今正绽放出新的光彩。现为九德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张乾鸣说,九德堂有近70家店,其中分店50多家,固定资产1500多万元,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年上缴税款150万元。
注:九德堂第40代负责人张乾鸣系民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