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团结报]摘掉穷帽子 过上好日子--民建中央黔西扶贫纪实
发布时间:2007-01-09 15:32:52
  |  
作者: 建 萱

黔西,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有绵延百里的杜鹃林,山奇水秀的广河大峡谷,风光旖旎的柯家海子群,古老纯朴的苗族风情文化。
黔西,一个让人牵挂的地方。这里至今仍有5万多父老乡亲生活在温饱线以下,20多万人饮水困难,108个自然村因没有公路相通而被隔绝于大山深处。
多少年来,这种不和谐在持续。贫困,像一团挥之不去的阴霾,困扰着这里的人们。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是黔西人的梦。
2004年,民建中央将黔西确定为扶贫工作重点联系点。同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亲自率团对黔西进行了视察,并捐资建设14个共计340万元的帮扶项目。从此,民建与黔西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与接受过扶助的黔西群众谈起“民建中央”和“民建会员”,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讲述起那些动人的故事……


 无私资助教育孕育黔西未来
2005年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榕明率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及部分民建会员企业家组成的考察团赴黔西县考察扶贫工作,同时也给黔西人带来了一份厚礼,确定了13个合计380万元的帮扶项目。黔西的老百姓听到“民建”两个字,便感到格外亲切。从2004年至今,民建中央在黔西扶贫的直接投资达1000多万元,对学校、学生、农民的援助上百次。
仁和乡双坝村地处一个边远民族杂居、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该村原有教学楼一栋,始建于1976年,土木结构,仅12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成了严重危房,学生不敢进教室上课,教学条件很差。2004年7月,随同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一起考察扶贫工作的民建会员企业家们,向孩子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民建会员孙太利看着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再看看即将倾倒的校舍,平时坚强的他眼睛湿润了,决定捐资15万元援建双坝小学。辐射全村及周边乡镇,解决了360余名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爱心使者的脚步并未驻止,“爱”温暖着每个山区百姓,一批批民建会员都投入到“助学工程”之中。2006年4月,民建会员潘以和捐资15万元援建的铁石乡“潘以和区丽贞花江小学”又落成了。民建会员叶青捐资20万元修建协和乡“民建叶青高坡小学”;民建北京市委捐资20万元修建沙井乡“民建北京黄泥小学”。


调整农业产业 促进长效增收
在黔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民建引资帮扶,群众受益多多。”新仁苗族乡的群益村是一个一级贫困村。2006年3月,民建会员夏明到新仁苗乡实地考察,走访了数十户苗胞,一幕幕场景震撼了他的心,有的人家除一头耕牛外就没值钱的东西了,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在地里耕作,七八岁的小孩和父母在刨地,中年母亲背着小孩挑粪……这些让他备感同情,当即决定捐资为100户农民购买200头仔猪,在小寨村和群益村搞试点养殖。由农户把猪养大后,在春节前夕将猪肉制成腊肉和香肠,他的公司再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回收。通过直接资助农民购仔猪再回收肉制品的方式,帮助山区少数民族找到致富门路,预计每户农户可获6000元的经济收入。事情传开了,乡亲们都乐开了怀。
经民建中央社会服务部牵线搭线引进的微生物生态菌制剂示范应用项目,在黔西县大关、林泉、绿化、谷里等乡镇进行了水稻、玉米、烤烟、茶叶、猕猴桃、辣椒等农作物的喷施和应用,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普遍增强,同时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适应生产有机食品,全面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民建中央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3月22日,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批准将黔西县纳入首批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黔西成为贵州唯一获得批准的县份。
在新仁乡小寨村,民建中央社会服务部还捐资帮扶实施滚动养牛项目。全村20户农民首批受益,根据村民推选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群众养牛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让农户出部分资金参与购进良种母牛。在流动养殖中,更多的农户受益。

   解决民生疾苦实施生态扶贫

中坪镇石坪村位于少数民族杂居的边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差,人畜饮水相当困难,每年11月份至第二年的4月份,人们吃水要到三至五公里以外的地方靠人背马驮取水,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针对此情况,由民建贵州省委、民建江苏省委牵线搭桥,南京“爱德基金会”捐资13万元在石坪村修建9个蓄水池,解决了482人、80多头(匹)大牲畜饮水问题,村民们从此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民建会员企业的帮扶下,新仁乡仁慕村人民的生产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民建会员王福亮捐资30万元援建的仁慕村至田坝村村级公路直接带来了福音。该工程于2004年12月破土动工,百姓自愿投工投劳,经过半年的时间,2005年6月底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坦途,老百姓都称之为“民建福达大道”。这条村级公路的开通,解决了11个自然村民组3000多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在生态建设帮扶方面,民建中央社会服务部协调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在黔西县林业局和新仁乡种植香花槐示范基地。他们捐资扶持新仁乡种植了50亩篁竹草和500亩优质枇杷示范基地,目前,篁竹草和枇杷苗木示范基地成活率达90%以上,长势喜人,基地示范效应得到很快发挥。
这一系列的帮扶项目,将让许多荒坡秃岭变作青山绿水。


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文卫事业
2006年9月,由民建会员曾钫捐资20万元修建的化屋民族风情园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民建中央帮扶黔西旅游业的开发,进一步加快了苗族乡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与此同时,民建中央还为保护黔西的文化资源作出努力。黔西县是黔剧的发源地,由于种种原因,该剧已到濒临灭绝的边缘。2006年是黔剧诞生50周年的纪念日,为保护文化资源,黔西县欲借此机会振兴和发展黔剧。2006年3月,民建贵州省委把发展和振兴黔剧作为参政议政的建议与提案,报请省有关部门予以关注和支持。
民建中央在黔西的扶贫工作求真务实,重视实地调研,鉴于黔西农村落后的经济现状,民建中央积极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2006年2月,经民建中央社会服务部与北京医院联系,为黔西县中心医院选派心血管内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内分泌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共4名医师到北京医院进修培训,这对提高县中心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县人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建中央和民建会员在黔西的扶贫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援助,还强调“内源式”发展,通过实施各类项目,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从而促进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