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融学者的民本思想--记民建省委会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应宜逊
发布时间:2007-08-10 09:28:46
|
作者: 陆梅红
“叮咚”,门开了,是电信宽带来收费,八届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应宜逊对收费人员说:“你们又涨价了,从880元涨到980,这就是垄断行业,你们的利润已经够高了。”在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干了近30年金融研究的应宜逊不缺钱花,但对于影响到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每一个细节,他仍然习惯性地以一个金融学家的身份直截了当作出自己的评判。
民生问题历来是应宜逊研究金融和撰写参政议政信息的出发点,他的每一次奋力疾呼与秉直谏言都饱含了他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正是这种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使他的报告多次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与批示。
在多年的金融研究中,1993年的金融问题应宜逊印象最深,记忆犹新。那一年,银行储蓄持续下滑,银行支付困难,甚至出现“红字”,地方财政向银行“乱拆借”、“假委托”,金融秩序混乱,已经影响到金融的稳定。3月10日,随分行行长下萧山调研的一位同志向应宜逊讲了看到的情况,一直对此加以密切关注的应宜逊马上敏感地察觉金融领域已经出现了重大问题,他请这位同志起草了一份报告,经他修改后用航空快递寄到人民银行总行。当月13日人民银行就发出了这份报告,摆上了行长的案头,总行对此高度重视,马上布置10个省进行调查。这是第一个在全国提出问题的报告,比掌握数字的调研系统反映还要快,因此,总行对他们表示了感谢。
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应宜逊尖锐地指出,政府尚未摆脱追求速度的传统思维,也未能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障碍,因为投资过热、通货膨胀、股市楼市泡沫上升都是政府获取超额收益的好机会。应宜逊特别提到对于目前飞速上涨的房价,“并不是没有办法控制,比如参照国外用‘倒逼法’,即先制定楼面价,再倒推土地价格,规定建筑标准,谁有能力接受就谁来承接。因此,问题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想不想做。”
对于目前中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应宜逊的看法是:“一是由于我国劳动及其他资源成本偏低,商品价格具有竞争力,二是内需不足。越是内需不足,越是想出口,但出口又不是靠先进的技术,而是压低工资等成本,但工资越低,内需越不足,造成恶性循环。”一个工厂一年掉指一箩筐,就是因为要提高产量,把安全装置给去掉了,“政府指定掉一个指头罚2万元,每年补贴1000元作为后半生的保障,这样看他还敢不敢。”应宜逊激动地说。
“政府的首要职能就是调节好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应宜逊一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