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联谊报]朱万里:以责任书写商道
发布时间:2007-11-28 16:41:11
  |  
作者: 记者 陈旭

朱万里有一长串的头衔:湖州市政协常委、民建浙江省企业工作委员会委员、民建湖州市市委委员、湖州市工商联常委、上海浙江商会副会长……但是众多的头衔只是朱万里承担的社会职务,归根结底,他是湖州台骏建材装饰公司董事长,是一名商人,地地道道的浙江商人。
这名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本色浙商,用20多年的峥嵘岁月,勇敢、执着地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商道”传奇。   


 创业如登山,会当凌绝顶
创业如登山,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而且越往上越难。朱万里的创业道路也是漫长而艰辛。1955年,朱万里出生在温州。由于背负“海外关系”,13岁和父亲被迫到湖州生活。15岁那年,朱万里有了第一份职业——木匠,天天背着工具箱跟着师傅走村串户。在吃百家饭干百样活的环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眼光、技艺和意志,观察和了解了社会的人生百态。
1976年,朱万里进入一家工厂,当上了一名推销员。他的商业才能很快显现出来,短短时间里,为厂里赚了上百万元的利润,被提拔到供销科长岗位。走东闯西的日子里,他对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愈来愈深,他敏锐地感觉到,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发展的机遇到来了。
在湖州市统战部门的关怀下,过去背负“海外关系”重压的亲属们,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利用内外关系和资金建立了台属集资的花砖厂。朱万里年轻又有经验,当上了副厂长。1988年,厂子发展成为台属联合的总公司,这年开始,他被选为二三届湖州市人大代表。1993年,朱万里和在台湾的表兄吴毓宁联合成立了台骏建材装饰有限公司。由于质量过硬,台骏公司很块就成了湖州市台资公司的一个样板。
初尝成功“甜果”的朱万里,又把眼光投向了上海。在他眼里,那是一片商机无限的天地,他要把浙江、湖州的优势汇入那片海洋。
1994年,朱万里选择了当时比较偏僻的斜土路,投资1000余万元,并把上海和温州的别称结合起来,开设了占地1400平米的“申鹿鞋业”批发市场,依托上海,辐射全国,一炮打响。在他的带动下,一条斜土路上不久竟有了6家鞋业大市场。1998年,趁着上海市旧城改造、斜土路的市场要拆除改建的机会,他再投资2000余万元选新址扩建了4000平米的“众汇发”鞋业批发大市场。   


赤子心如火,主动担重任
朱万里这位本色浙商的最大特点,在于他对振兴地方经济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认为,当前经济形势良好,国营民营企业都重任在肩,都应该对振兴经济负责。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之中。
2001年,湖州市政府对在外“赚了钱”的湖州藉人士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回家乡投资。朱万里积极响应号召,在湖州西门外用1年多时间建起了一个名为江南粮油市场的新建筑群,架起了跨河大桥,开通了购物专车。市场建成后,形成了粮油、农副产品和文化体育用品集于一地的物品交易中心,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和房地产开发。
近几年来,湖州市政府每年在上海举办以推介湖州农特产品为主的展示会,朱万里认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单是举办几次展示展销活动,成效不够明显。如能在上海开设一个固定的批销市场,就可以使湖州的农产品在上海有一个固定的展示销售窗口,促进湖州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经过深入调研,在市政协会议上,朱万里以提案形式,向市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朱万里还十分热心新农村建设。今年3月6日,他冒雨赶到湖州市吴兴区白雀乡姚家坝村,就如何开展扶持工作进行了商洽,当场签订了结对协议。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朱万里决定在村里投资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为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方便农民进城务工,技能培训中心的产权、收入则归村委会,帮助村集体经济发展。据了解,整个培训中心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总投入100多万元,除了专用房屋外,还有培训专用设备和教师,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为村里增加20多万元的固定收入,而且可以逐年递增。
与此同时,朱万里积极参加了由民建中央发起的中华思源工程活动。今年7月4日,他与全省20多位民建企业家专程赴京参加了成立大会,并当场慷慨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受到了民建中央成思危主席的亲切接见与嘉勉。   


反哺如种树,果实惠与人
“得诸社会,还诸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像种树,树种大了结了果,由大家分享。”和许多富有爱心的浙商一样,朱万里也热心于帮贫济困。
从1993年起,朱万里通过湖州市团委、市工商联,先后与16名特困生结成对子,为他们提供资助。随后,他又通过四川仪陇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资助了当地12名特困生,承担了他们小学阶段的所有学杂费。
贾琳是受朱万里资助的学生之一,如今她已经是西南石油学院建工系建筑环境与设备系的大三学生了。2003年11月15日,她给朱万里写了第一封信,信里说:“我能从一个农村小娃娃变成一个大学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幸运的是我考上大学后,有很多人在关心我,支持我……”收到信后,朱万里和贾琳通了电话,鼓励她好好学习,等待参加工作后的更大锻炼与考验。
类似的信又何止这一封,长沙理工大学的钟珊瑚,已经大学毕业在杭州工作的莫世荣……他们用简朴的方式,表达了对朱万里的感谢。而对朱万里来说,看到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心里充满了欣慰。
朱万里不但主动帮助贫困学生,还积极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送去关怀。每当看到年迈的父母在阳台上坐着轮椅面对夕阳,他总会想到当年困苦的时候,想到社会上还有不少期待爱心和关怀的老人。平时,他会特地租上汽车,把福利院的老人们接出来,带着他们参观湖州城的新面貌,还向他们赠送实用的生活用品。
而当听说本地西部山区干旱,许多村子的群众缺乏饮用水时,朱万里赶快购买了大量的饮用水,开车送到山区农民手中……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的朱万里,越发成熟,越显睿智,他依然在商海中扬帆破浪,书写着下一页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