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黄小杭委员:活跃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
发布时间:2008-01-24 08:57:24
|
作者: 通讯员 朱修萍 本报记者 陈江英
正在召开的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民建省委会提交了“迎接浙江世界遗产零的突破”的团体提案和大会发言,这已是民建省委会自2000年以来连续第10次追踪呼吁浙江“申遗”问题。提案主要执笔人是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黄小杭。
黄小杭也是九届省政协常委,他在政协参政议政舞台上孜孜耕耘,5年里共撰写并被采用约40篇建言献策稿件。其中,省政协大会发言13篇,提案20件,信息专报10篇,有10多篇被省领导批示,被报刊网站报道近百篇。
黄小杭先后从事过经济、新闻工作,下派挂职负责城建、交通、环保、旅游等部门。较长时间的秘书、记者和参政议政经历,使他习惯于思考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平时潜心调研、认真写稿。他在每年的省政协会议上提交大会发言达2篇以上。比如:2003年,针对浙江个私经济先发优势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他提出“提速做强”,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新的政策文件。2005年,他建议浙江精神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增加新的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2007年,随着浙江对外开放的深入,他写了“突破国外技术堡垒,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发言。他的一些建言献策稿件,多次被习近平、吕祖善、李金明、陈敏尔、盛昌黎、金德水等省领导批示,不少建议被党委、政府重视并采纳。
关注社会热点,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当“非典”突袭杭州,上千人被观察,他第二天就从隔离点发出信息,描述隔离点内外人们的心态举止,呼吁实施人文关怀,进一步做细做好“被观察者”的工作。信息立即被省政协、省委统战部、民建省委会采用,几位省、市领导批示。当杭州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他通过信息向市领导建言,不能忘记还有众多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中的群众仍生活在“拎马桶”、“无空调”的状态中,建议列入2005年杭州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中。在去年政协大会上,他疾呼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自身做大做强,还要为社会为群众服务。
他深感政协这一舞台的民主、宽松氛围,使一些有争议、敏感的问题也能百家争鸣。杭州“红太阳展览馆”是文革时期典型建筑,原定将展览功能转入新建的西湖文化广场,旧馆拆除。2004年,他写了保留浙江展览馆、抢救优秀现代建筑的建议。针对浙江重点大学文科薄弱,2006年他提出研究组建新的杭州大学,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两次在政协大会上作口头发言,都博得全场热烈掌声,引起报刊网站的关注。在省、市领导的直接过问下,浙江展览馆和一批优秀现代建筑得以保留。省主管部门表示认真做好研究和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获得组建新杭州大学的支持。
专职的党派工作使他对民主政治建设尤为关注。2003年、2004年他分别递交建议设立省级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专项经费,在省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人民政协、多党合作的专版(专题节目)等提案,经省委统战部、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提案所提内容被落实。2007年省“两会”前,省委组织部、统战部召开座谈会,黄小杭写了进一步加强倡廉制度建设的建议,他没有想到,习近平、王华元两位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省纪委以文件形式将批示和建议发到各市县、省直单位。
“黄小杭同志的大会发言往往能反映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分析深刻,建议可操作性强,文字平实流畅,可读性极强。”政协大会发言组相关人员如此说道。黄小杭认为,建言献策不应追求绝对数量而重在质量,政协委员职责是建真言、献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