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报]黄小杭:一个世界遗产保护“客串者”的十年之路
发布时间:2009-04-28 00:00:00
|
作者:
今天,中国大地已经崛起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都市。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日益稀少的历史遗产,敬佩那些保护遗产的先知先觉的人。
十年前,本文的主人公黄小杭,时任浙江市场导报社副总编、民建省委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他从抢救河坊街开始,从理论到实践,从呼吁到组织,成为浙江世界遗产保护中若隐若现的明星。 留住河坊街
如今的河坊街和清河坊历史街区,古风古貌、游人如织,最多一天达30万人,被命名为中国第一家4A级商业街区,中华老字号第一街!有认为西湖、灵隐、清河坊是最能代表杭州的景观。2009年10月,以清河坊为基础的二期保护工程、中山中路保护工程,将展现出更为宏大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然而,很多人难以想像,十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文化遗产“保护战”!
上世纪90年代末的杭州,旧城改造如火如荼。
历史上,河坊街和中山路交叉的四拐角以及附近区域称作清河坊,一直是杭州的中心,被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1999年3月,河坊街改造工程启动,土地出让已经完成,老街将拓宽到32米,路边准备建起八到十层的商住楼。短短十几天内,西段已经拆平,工程迅速向东段推进,直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心脏。
由于涉及到数亿资金和无数房屋拆迁,专家奔走和媒体呼吁已经拦不住改造工程的进度。
4月8日,在杭州代市长仇保兴刚刚上任之际,黄小杭看到了最后的希望。这天,他直接写信向市委书记、代市长呼吁,并亲送市府大楼(两封信见今日本报第10版)。
奇迹发生了。4月9日,仇保兴代市长立即对黄小杭的来信予以批示;4月10日,分管副市长陈继松批示;4月15日,市委书记李金明批示;市城乡建委紧急行动(批示见今日本报第10版)。
4月19日中午,改造工程停止。此时距“四拐角”仅二三十米的“回春堂”古建筑内,雕花木栏刚被拆光卖掉,下午就要砸倒高墙。
为确保抢救成功,他多方联系。4月19日以后,河坊街保护行动四管齐下:省文物局发出了第一份建议文件;浙江市场导报社与钱江晚报合作,刊登了第一组报道;民建浙江省委发出了第一份内参;《观察与思考》杂志社组织了全国、省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第一次论坛,为河坊街及杭州古城的保护献计献策。
之后,他又提出了保护河坊街的五条建议、八条措施。
一年以后,杭州选择黄小杭投书的4月8日,举行清河坊历史街区开工仪式。时任副市长陈继松说:由于黄小杭同志的建议,由于当时新上任的仇保兴市长高度重视,以及省委副书记李金明及时作出批示,所以今天能提出保护清河坊。
杭州规划局总规划师刘晓东等一批专家认为,河坊街保护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起点和转折点。更有研究者认为,抢救清河坊不仅是杭州、浙江的光荣,而且是中国民间发起保护历史街区的第一个成功事例,改革开放以来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典范。 一发不可收
抢救清河坊至今十年了,从事经济和新闻工作的黄小杭,在客串遗产领域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这里掇取几处—— 足迹之一:1999年9月,他与浙江市场导报把视点转向西湖申遗。
世界遗产是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领域的国际顶尖品牌,十年前,中国已经有19项世界遗产,但是西湖这一国内最优秀的景区,申遗还没有提上议事议程。
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浙江市场导报在西湖申遗上诞生了多个“第一”:编发了第一组长篇报道,近百人参与大讨论;组织了第一次专家学者研讨会;杭州市政府第一次在该报表态,正式启动西湖申遗,并写入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光明日报称赞为西湖申遗的第一声春雷。
2008年5月,在西湖申遗国际研讨会上,他再次提出,西湖申遗首先要倡导“步行西湖”,解决交通拥挤问题,节假日交通几乎瘫痪的局面必须改变,恢复的“清代十景”不能成为现代汽车场,还一个优美幽静、空气清新的西湖。
十年来,他一次次奔波于北京、杭州和省内各地,在参政议政系舞台上,为西湖以及浙江申遗十次鼓与呼。 足迹之二:保护嵊州历史文化遗产。
2001年4月,黄小杭到嵊州挂职任副市长,分管城建、旅游。第一个难题很快来了。一份要求拆除古城墙的请示到了他手里。面对矛盾,他想起了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高楼大厦与传统建筑和谐相处,而我们一些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市,看上去却仿佛只有十年历史。
城市的发展要把握稳定与变化结合的度。过于稳定,就没有发展,在今天尤其不能容忍;可是如果过于强调剧变,无异于铲除历史。
他向市主要领导建议,并请来了毛昭晰等著名文保专家,保下了古城墙。两年中,他跑遍了嵊州的自然人文景观,对保护和利用倾注了很大的努力。
在2006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省文物局一位负责人发给黄小杭短信说:嵊州古城墙公布为省级文保,华堂、竹溪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崇仁古镇、马寅初故居列为全国文保单位,这里有黄市长远见的功劳。 足迹之三:抢救“红太阳展览馆”和优秀现代建筑。
2004年初,黄小杭在省政协大会发言说,“我们对明清民国建筑给予了比较好的保护,但是1949年到1978年期间共产党人自己创造的优秀建筑,却在大批的消失。”
这一次,他想保的是 “红太阳展览馆”——武林广场的核心建筑。有记者这样写道:杭州南有清河坊,北有武林广场,清河坊是1949年以前的杭州中心,而武林广场是今天杭州的中心。黄小杭五年前奔走呼号抢救清河坊,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五年后再次建议保留“红太阳展览馆”,抢救30年以上优秀建筑。
在政府的重视下,“红太阳展览馆”保下来了,一批现代优秀建筑也列入了保护名单。 足迹之四:呼吁改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居住者的生活。
历史文化保护区确定之后,黄小杭始终惦记着居住者的生活。
“他们不能永远拎着马桶,过着落后的生活。”2004年底他向市政府建议,应该把对历史街区的生活改善,列入政府的十大实事工程。市委书记王国平批示表示赞同,写进了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建设与保护的探索
“必须探索建设与保护的最佳之路,我不赞成扬古抑今,什么都保。一方面一定要加快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极具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良好的环境;另方面,又要精心保留好一些优秀的历史遗存,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建设问题上,黄小杭始终认为要有科学发展观。
黄小杭为保护世界遗产四处奔走,不能不提与他并肩战斗的另一位专家——他的妻子、省文物考古所的研究员张苹。没有从事文物工作的妻子,他不会走上保护之路;没有黄小杭的加盟,他妻子及其同事们的几次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也难以成功。
在上世纪末旧城改造如日中天之时,他俩提出应该全力抢救杭州“小古城”,即在古城核心地段清河坊、中山路、湖滨、小营巷等地,保留3平方公里左右的整片历史街区。
1999年,浙江省委确定把城市化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他俩撰文建议,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加速城市化有机结合。
2006年,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他俩进一步提出,在建设新农居新村庄时,要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年前黄小杭指出,必须破除遗产保护的若干误区:比如把古城作为旧城,推土机式的剃光头;把历史名城等同文保单位,只留几座孤岛;改善群众生活,只有拆旧建新一条路;房地产商片面追求利润;一些领导的错误政绩观。
十年来,他一直反对以保护的名义,拆真迹,盖假古董,呼吁要保持历史的真实和完整,定期修缮,修旧如旧。“建设性的破坏,这是遗产保护的恶面狼,而近几年的保护性破坏,是笑面虎,值得引起警惕。”黄小杭分析说。
他努力把不同岗位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新闻的抢先与真实;文物保护的抢救与超前;城市建设的创新与速度;民主党派的坦诚与谏言。把握时机与分寸,有的放矢,追求成功。
他常说,没有众多的市民、记者、专家、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建言献策产生不了任何效果。
他是若隐若现的明星。若隐,是他的低调、大气,除了省政协大会发言,他从不走上时髦的前台,从不为自己得一分物质利益;若现,是新闻媒体记得他,市民群众认得他。
近日,80岁的杭州老人楼克文通过省电视台找到黄小杭,拿着传家宝,想感谢他十年前呼吁保护河坊街。一位游客几次来河坊街,留连忘返,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历史应该会记住这位有识之士,人们也会记住他。
今天重读黄小杭十年前的两封信以及《归去来兮:古城杭州》,感动之心油然而生。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这样理念的决策者,有更多像当年果断采纳良言的杭州父母官,那么,我们的发展会降低成本。
2009年的春天,黄小杭履新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商贸流通、工商行政、信息化等。这位“文革”后的第一届经济系大学生,经济工作、参政议政仍然是他的第一舞台。
遗产保护,如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似乎属于令人伤心的弱势领域。黄小杭深信,在科学发展观阳光的照耀下,这一领域正在春意盎然。作为他,十年客串的最大愿望是:为了明天不再遗憾! 感悟: 最遗憾的是杭州“小古城”的消失最庆幸的是近几年杭州重视文物保护最意想不到的是“一南一北”的抢救成功最高兴的是西湖申遗10年将实现人民之梦最惦记的是加快新城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最感激的是市民群众和新闻媒体 黄小杭:
曾任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秘书,浙江市场导报社副总编;
现任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浙江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十年前,本文的主人公黄小杭,时任浙江市场导报社副总编、民建省委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他从抢救河坊街开始,从理论到实践,从呼吁到组织,成为浙江世界遗产保护中若隐若现的明星。 留住河坊街
如今的河坊街和清河坊历史街区,古风古貌、游人如织,最多一天达30万人,被命名为中国第一家4A级商业街区,中华老字号第一街!有认为西湖、灵隐、清河坊是最能代表杭州的景观。2009年10月,以清河坊为基础的二期保护工程、中山中路保护工程,将展现出更为宏大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然而,很多人难以想像,十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文化遗产“保护战”!
上世纪90年代末的杭州,旧城改造如火如荼。
历史上,河坊街和中山路交叉的四拐角以及附近区域称作清河坊,一直是杭州的中心,被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1999年3月,河坊街改造工程启动,土地出让已经完成,老街将拓宽到32米,路边准备建起八到十层的商住楼。短短十几天内,西段已经拆平,工程迅速向东段推进,直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心脏。
由于涉及到数亿资金和无数房屋拆迁,专家奔走和媒体呼吁已经拦不住改造工程的进度。
4月8日,在杭州代市长仇保兴刚刚上任之际,黄小杭看到了最后的希望。这天,他直接写信向市委书记、代市长呼吁,并亲送市府大楼(两封信见今日本报第10版)。
奇迹发生了。4月9日,仇保兴代市长立即对黄小杭的来信予以批示;4月10日,分管副市长陈继松批示;4月15日,市委书记李金明批示;市城乡建委紧急行动(批示见今日本报第10版)。
4月19日中午,改造工程停止。此时距“四拐角”仅二三十米的“回春堂”古建筑内,雕花木栏刚被拆光卖掉,下午就要砸倒高墙。
为确保抢救成功,他多方联系。4月19日以后,河坊街保护行动四管齐下:省文物局发出了第一份建议文件;浙江市场导报社与钱江晚报合作,刊登了第一组报道;民建浙江省委发出了第一份内参;《观察与思考》杂志社组织了全国、省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第一次论坛,为河坊街及杭州古城的保护献计献策。
之后,他又提出了保护河坊街的五条建议、八条措施。
一年以后,杭州选择黄小杭投书的4月8日,举行清河坊历史街区开工仪式。时任副市长陈继松说:由于黄小杭同志的建议,由于当时新上任的仇保兴市长高度重视,以及省委副书记李金明及时作出批示,所以今天能提出保护清河坊。
杭州规划局总规划师刘晓东等一批专家认为,河坊街保护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起点和转折点。更有研究者认为,抢救清河坊不仅是杭州、浙江的光荣,而且是中国民间发起保护历史街区的第一个成功事例,改革开放以来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典范。 一发不可收
抢救清河坊至今十年了,从事经济和新闻工作的黄小杭,在客串遗产领域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这里掇取几处—— 足迹之一:1999年9月,他与浙江市场导报把视点转向西湖申遗。
世界遗产是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领域的国际顶尖品牌,十年前,中国已经有19项世界遗产,但是西湖这一国内最优秀的景区,申遗还没有提上议事议程。
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浙江市场导报在西湖申遗上诞生了多个“第一”:编发了第一组长篇报道,近百人参与大讨论;组织了第一次专家学者研讨会;杭州市政府第一次在该报表态,正式启动西湖申遗,并写入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光明日报称赞为西湖申遗的第一声春雷。
2008年5月,在西湖申遗国际研讨会上,他再次提出,西湖申遗首先要倡导“步行西湖”,解决交通拥挤问题,节假日交通几乎瘫痪的局面必须改变,恢复的“清代十景”不能成为现代汽车场,还一个优美幽静、空气清新的西湖。
十年来,他一次次奔波于北京、杭州和省内各地,在参政议政系舞台上,为西湖以及浙江申遗十次鼓与呼。 足迹之二:保护嵊州历史文化遗产。
2001年4月,黄小杭到嵊州挂职任副市长,分管城建、旅游。第一个难题很快来了。一份要求拆除古城墙的请示到了他手里。面对矛盾,他想起了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高楼大厦与传统建筑和谐相处,而我们一些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市,看上去却仿佛只有十年历史。
城市的发展要把握稳定与变化结合的度。过于稳定,就没有发展,在今天尤其不能容忍;可是如果过于强调剧变,无异于铲除历史。
他向市主要领导建议,并请来了毛昭晰等著名文保专家,保下了古城墙。两年中,他跑遍了嵊州的自然人文景观,对保护和利用倾注了很大的努力。
在2006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省文物局一位负责人发给黄小杭短信说:嵊州古城墙公布为省级文保,华堂、竹溪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崇仁古镇、马寅初故居列为全国文保单位,这里有黄市长远见的功劳。 足迹之三:抢救“红太阳展览馆”和优秀现代建筑。
2004年初,黄小杭在省政协大会发言说,“我们对明清民国建筑给予了比较好的保护,但是1949年到1978年期间共产党人自己创造的优秀建筑,却在大批的消失。”
这一次,他想保的是 “红太阳展览馆”——武林广场的核心建筑。有记者这样写道:杭州南有清河坊,北有武林广场,清河坊是1949年以前的杭州中心,而武林广场是今天杭州的中心。黄小杭五年前奔走呼号抢救清河坊,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五年后再次建议保留“红太阳展览馆”,抢救30年以上优秀建筑。
在政府的重视下,“红太阳展览馆”保下来了,一批现代优秀建筑也列入了保护名单。 足迹之四:呼吁改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居住者的生活。
历史文化保护区确定之后,黄小杭始终惦记着居住者的生活。
“他们不能永远拎着马桶,过着落后的生活。”2004年底他向市政府建议,应该把对历史街区的生活改善,列入政府的十大实事工程。市委书记王国平批示表示赞同,写进了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建设与保护的探索
“必须探索建设与保护的最佳之路,我不赞成扬古抑今,什么都保。一方面一定要加快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极具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良好的环境;另方面,又要精心保留好一些优秀的历史遗存,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建设问题上,黄小杭始终认为要有科学发展观。
黄小杭为保护世界遗产四处奔走,不能不提与他并肩战斗的另一位专家——他的妻子、省文物考古所的研究员张苹。没有从事文物工作的妻子,他不会走上保护之路;没有黄小杭的加盟,他妻子及其同事们的几次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也难以成功。
在上世纪末旧城改造如日中天之时,他俩提出应该全力抢救杭州“小古城”,即在古城核心地段清河坊、中山路、湖滨、小营巷等地,保留3平方公里左右的整片历史街区。
1999年,浙江省委确定把城市化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他俩撰文建议,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加速城市化有机结合。
2006年,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他俩进一步提出,在建设新农居新村庄时,要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年前黄小杭指出,必须破除遗产保护的若干误区:比如把古城作为旧城,推土机式的剃光头;把历史名城等同文保单位,只留几座孤岛;改善群众生活,只有拆旧建新一条路;房地产商片面追求利润;一些领导的错误政绩观。
十年来,他一直反对以保护的名义,拆真迹,盖假古董,呼吁要保持历史的真实和完整,定期修缮,修旧如旧。“建设性的破坏,这是遗产保护的恶面狼,而近几年的保护性破坏,是笑面虎,值得引起警惕。”黄小杭分析说。
他努力把不同岗位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新闻的抢先与真实;文物保护的抢救与超前;城市建设的创新与速度;民主党派的坦诚与谏言。把握时机与分寸,有的放矢,追求成功。
他常说,没有众多的市民、记者、专家、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建言献策产生不了任何效果。
他是若隐若现的明星。若隐,是他的低调、大气,除了省政协大会发言,他从不走上时髦的前台,从不为自己得一分物质利益;若现,是新闻媒体记得他,市民群众认得他。
近日,80岁的杭州老人楼克文通过省电视台找到黄小杭,拿着传家宝,想感谢他十年前呼吁保护河坊街。一位游客几次来河坊街,留连忘返,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历史应该会记住这位有识之士,人们也会记住他。
今天重读黄小杭十年前的两封信以及《归去来兮:古城杭州》,感动之心油然而生。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这样理念的决策者,有更多像当年果断采纳良言的杭州父母官,那么,我们的发展会降低成本。
2009年的春天,黄小杭履新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商贸流通、工商行政、信息化等。这位“文革”后的第一届经济系大学生,经济工作、参政议政仍然是他的第一舞台。
遗产保护,如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似乎属于令人伤心的弱势领域。黄小杭深信,在科学发展观阳光的照耀下,这一领域正在春意盎然。作为他,十年客串的最大愿望是:为了明天不再遗憾! 感悟: 最遗憾的是杭州“小古城”的消失最庆幸的是近几年杭州重视文物保护最意想不到的是“一南一北”的抢救成功最高兴的是西湖申遗10年将实现人民之梦最惦记的是加快新城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最感激的是市民群众和新闻媒体 黄小杭:
曾任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秘书,浙江市场导报社副总编;
现任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浙江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金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