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到深圳考察“菜篮子”
发布时间:2010-09-29 10:06:45
|
作者: 程炜
今年是创建深圳特区30周年。30年来的实践证明,深圳经济特区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联系,促进了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把全局一盘棋搞活了。它使深圳从原来一个贫困的小渔村,一跃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它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的传统僵化模式,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深圳速度,出现了一个个奇迹。深圳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我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兼财经委员会主任。财经委的主要职责是立法和法律监督,同时还要围绕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调查研究,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1995年3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和省人大财经委一起联合组织调查组,就“菜篮子工程”建设问题,专程赴深圳市学习考察。
菜篮子事关全市几百万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大事,搞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都十分重视。
当时杭州市菜篮子建设集中在江干区,在四季青和丁桥建立了蔬菜基地,在三里亭建立了一个蔬菜批发市场,但规模不是很大。每当遇到蔬菜淡季,或遭受自然灾害蔬菜供应不上价格上涨时,市里领导班子都要到那里去视察,了解情况,商讨对策。那个时侯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是抓紧派出人员去外地调运;另一个办法就是多供应一点豆制品,以弥补蔬菜供应量的不足,政府给予一点价格补贴,号召居民克服暂时困难。
那时的杭州,在菜市场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原有菜市场场地都较小,设施老化,经营管理沿袭老一套做法,没有创新。城区到处都是马路市场,菜贩任意在马路上设摊,造成环境的脏、乱、差。居民对马路市场既有欢迎的一面,毕竟方便,走出家门就能买到菜了,价格也比菜场相对便宜一些;但是也有反对的一面,因为马路市场破坏了城市环境。特别是住在马路市场附近的居民,菜贩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来了,喧闹的噪音影响了居民的睡眠,许多市民对此意见很大,要求取缔马路市场。
总之,当时杭州市“菜篮子工程”投入少,又缺乏科学管理,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处于被动局面,缺乏一种改革创新精神。政府部门也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这是一个天天要碰到的民心工程,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如果管理不好的话,老百姓意见是很大的。
市人大常委会感到有责任协助政府解决好这个难题,听说深圳市这个问题解决得较好,它是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就想到去深圳学习考察。
抵达深圳后,我们受到了深圳市贸发局的热情接待,对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还带我们去深圳布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参观。这个批发市场规模相当大,既有交易大楼,又有25层楼宾馆可以住宿,还有冷库、电信局、银行、工商所、停车场等,设施功能一应俱全。经营的农副产品不仅是各种蔬菜,还包括粮、油、水果、干货以及生猪供应。市场吞吐量很大,不但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且还供应香港、澳门。它起到了一个蓄水池作用,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运到深圳来,深圳人能吃到全国各地的菜,而且可吃到一年四季的菜,这里形成了一个大的物流基地。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深圳还把批发市场同市区20多个菜市场连成网络。比如猪肉供应,他们集中定点屠宰,经过严格检疫出具证明后才能上市销售,这样可以杜绝病猪流入市场,保证市民吃得放心。检验合格的猪肉规定每天早上5点钟必须送到各个菜场,迟了要受罚。我们随后又去福田区参观了两个菜市场,发现那里都做到了净菜上市,地面都很干净,统一使用电子秤。对摊位分配当地也有一套科学评比考核制度,优胜者可以优先挑选摊位。同时,深圳市有关部门还把马路市场的流动摊贩纳入到菜市场管理,逐步取消了马路市场。
在“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深圳市政府通过征地出资建立了蔬菜基地,创办副食品加工厂,如面粉厂、豆制品厂、酱料厂等。政府规定城区房屋开发建设必须同菜市场建设同步。而那时在杭州往往是先把房子建起来,然后想到要建菜场时,才发现菜场建设没有位置了。在深圳,城区建设必须同菜场建设,以及学校、卫生站建设等相配套,统一纳入建设规划,并实行考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趟深圳之行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经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闯,敢于突破禁区,善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解决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难以解决的不少老大难问题。大家都表示回杭以后,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借鉴深圳的有益经验,尽快把“菜篮子工程”建设好,让市民满意。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兼财经委员会主任。财经委的主要职责是立法和法律监督,同时还要围绕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调查研究,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1995年3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和省人大财经委一起联合组织调查组,就“菜篮子工程”建设问题,专程赴深圳市学习考察。
菜篮子事关全市几百万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大事,搞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都十分重视。
当时杭州市菜篮子建设集中在江干区,在四季青和丁桥建立了蔬菜基地,在三里亭建立了一个蔬菜批发市场,但规模不是很大。每当遇到蔬菜淡季,或遭受自然灾害蔬菜供应不上价格上涨时,市里领导班子都要到那里去视察,了解情况,商讨对策。那个时侯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是抓紧派出人员去外地调运;另一个办法就是多供应一点豆制品,以弥补蔬菜供应量的不足,政府给予一点价格补贴,号召居民克服暂时困难。
那时的杭州,在菜市场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原有菜市场场地都较小,设施老化,经营管理沿袭老一套做法,没有创新。城区到处都是马路市场,菜贩任意在马路上设摊,造成环境的脏、乱、差。居民对马路市场既有欢迎的一面,毕竟方便,走出家门就能买到菜了,价格也比菜场相对便宜一些;但是也有反对的一面,因为马路市场破坏了城市环境。特别是住在马路市场附近的居民,菜贩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来了,喧闹的噪音影响了居民的睡眠,许多市民对此意见很大,要求取缔马路市场。
总之,当时杭州市“菜篮子工程”投入少,又缺乏科学管理,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处于被动局面,缺乏一种改革创新精神。政府部门也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这是一个天天要碰到的民心工程,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如果管理不好的话,老百姓意见是很大的。
市人大常委会感到有责任协助政府解决好这个难题,听说深圳市这个问题解决得较好,它是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就想到去深圳学习考察。
抵达深圳后,我们受到了深圳市贸发局的热情接待,对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还带我们去深圳布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参观。这个批发市场规模相当大,既有交易大楼,又有25层楼宾馆可以住宿,还有冷库、电信局、银行、工商所、停车场等,设施功能一应俱全。经营的农副产品不仅是各种蔬菜,还包括粮、油、水果、干货以及生猪供应。市场吞吐量很大,不但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且还供应香港、澳门。它起到了一个蓄水池作用,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运到深圳来,深圳人能吃到全国各地的菜,而且可吃到一年四季的菜,这里形成了一个大的物流基地。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深圳还把批发市场同市区20多个菜市场连成网络。比如猪肉供应,他们集中定点屠宰,经过严格检疫出具证明后才能上市销售,这样可以杜绝病猪流入市场,保证市民吃得放心。检验合格的猪肉规定每天早上5点钟必须送到各个菜场,迟了要受罚。我们随后又去福田区参观了两个菜市场,发现那里都做到了净菜上市,地面都很干净,统一使用电子秤。对摊位分配当地也有一套科学评比考核制度,优胜者可以优先挑选摊位。同时,深圳市有关部门还把马路市场的流动摊贩纳入到菜市场管理,逐步取消了马路市场。
在“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深圳市政府通过征地出资建立了蔬菜基地,创办副食品加工厂,如面粉厂、豆制品厂、酱料厂等。政府规定城区房屋开发建设必须同菜市场建设同步。而那时在杭州往往是先把房子建起来,然后想到要建菜场时,才发现菜场建设没有位置了。在深圳,城区建设必须同菜场建设,以及学校、卫生站建设等相配套,统一纳入建设规划,并实行考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趟深圳之行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经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闯,敢于突破禁区,善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解决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难以解决的不少老大难问题。大家都表示回杭以后,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借鉴深圳的有益经验,尽快把“菜篮子工程”建设好,让市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