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立根,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竹炭协会副会长、浙江省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曾荣获“第四届衢州市拔尖人才”、“浙江科技小巨人”等荣誉称号。
正是他,放弃教书生涯,进深山,十几年烧一炭,带动8000多农户脱了贫,户均增收3000多元;正是他,十几年烧一炭,终于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参与起草“空气净化用竹炭国家标准”;正是他,从一双鞋垫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让“炭之语”牌竹炭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创了国际竹炭行业的先河;正是他,创办的企业先后荣获浙江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绿色责任贡献奖、中国低碳新锐企业奖。
商迹放下教鞭去烧炭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卖炭翁”的写照,而今衢江区有一位现代版的“卖炭翁”。他,就是51岁的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立根。
包立根是遂昌县金竹镇早坞村人。他的创业之路是被生活逼出来的。在一个小山村,一幢老房子住着五六户人家,包立根的家只有2间狭窄的房间,只能靠墙摆放一张饭桌和一张简陋的床。1987年,包立根从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农村中学任教。因为从小身体虚弱,执教8年的包立根患上了十二指肠溃疡,做了手术后却又胃出血,不得不将胃切除了三分之二。手术后,包立根身体一直没有恢复,又欠下了不少医药费。由于教书压力大,包立根怕影响教学,遂决定辞职,到外打工赚钱贴补家用。
创业初期,可谓是背水一战。1996年,包立根只身来到衢州乌溪江库区,开始了烧炭卖炭生涯。“当时,我是没钱、没技术,只得利用山区毛竹资源丰富的优势,雇了几个农民,进深山烧炭。”包立根总结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创业能吃得起苦”。
在深山,他住的是毛竹搭的茅草棚,睡的是吱吱作响的毛竹床,吃的是自带的咸菜。有一次,天刚亮,包立根就起了床,忙着从深山老林赶往县城办事。早上只吃了两只红番薯,他一直忙到夜里10点多钟,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他想在路边小店烫碗面条下肚。但是他只夹了夹面条,却又咽不下去,仅喝了几口汤。饿过头了,实在是太累了。小店老板见了,不无心疼地说:“烧炭人真够辛苦的。”
万幸的是,创业之初,给包立根烧窑、运毛竹的都是些纯朴的农民。他们同包立根一道起早贪黑地干活,烧窑的师傅还经常一边端着饭碗,一边去看窑、添柴禾。他们只讲付出,每天加班加点也不嫌累。当然,包立根知恩图报。有一年,临近春节时,农民的工钱和毛竹款还没有着落。怎么办?包立根的姐姐就将山茶油卖掉,他的老父亲又卖了两头母猪。东拼西凑了8万多元钱,包立根马上赶到山区,挨家挨户发了工钱,付清了拖欠的毛竹款。
上天不负苦心人。那几年,由于他烧的竹炭质量好,大多出口日本,每年有几百万元的销售额。到了1999年,包立根烧炭、卖炭生涯开始出现新转折。当年,他参加了在湖南省举行的中国竹文化节,他开发的竹炭、竹醋液产品拿了一个国际金奖。
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包立根。
公司2009年荣获“中国绿色责任贡献奖”。
在公司大院里,从一座白居易的雕像和《卖炭翁》诗碑可以看出,该公司从产品到环境,都营造出浓浓的企业文化。
站上国家领奖台
考虑到出口原炭档次低,效益不高,2000年包立根前往日本“取经”,决定开发竹炭深加工产品。回国后,他带回两双竹炭做的鞋垫。鞋垫被分解后,为了弄清性能和工艺,包立根跑了5个省,找了5家研究所。之后,包立根的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生产出竹炭纤维鞋垫。在区相关部门支持下,他的“竹炭生产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民心炭业”又通过与全国各大院校、科研机构联姻,攻克竹炭深加工方面技术难题。在研发新产品上,包立根不惜血本:研制竹炭纤维袜,投入30多万元;纤维被子投资30多万元;竹醋洗面奶等护肤品,一次性投入80多万元……以科技为支撑点,公司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相继开发出“炭之语”牌空气净化竹炭,品种涉及竹炭纤维、床上用品、日用品、汽车用品、洗涤用品、工艺玩具、礼品等八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竹炭产品具有保暖、去湿、调温、净化空气和水质、改良土壤等功能,有着“人类健康卫士”之美称。在日本、韩国,竹炭已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升级,以天然、健康、时尚为特征的消费已成市场主流,经过数年打拼,国内竹炭生产厂家大多已从单纯的原炭生产向竹炭深加工发展。“要永立潮头,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2003年,包立根启动品牌战略,注册第一个商标“炭之语”,之后又注册了“卖炭翁”等商标。
市场营销上也开始主打品牌经营。“当时,大家都搞出口,竞争相当激烈,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少。”相比而言国内市场反成空白,这让他迈出了连锁经营的步伐。
2004年,中央电视台对包立根的竹炭生产作了报道后,许多客商要求加盟经销他的“炭之语”。“现在回头看,其实中国竹炭是靠媒体宣传出来的。”包立根说,到2005年,他一下子在全国发展了160多家经销加盟店。目前,“炭之语”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发展代理商800多人,发展了500多家“炭之语”专卖店,这不仅让不少经销商赚到了钱,也使他的竹炭业越做越大。目前,“民心炭业”已拥有国家专利12项,公司产值也从几十万元增长到几千万元。
“技术领先,生产领先。”如今,不仅原浙江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成为公司坚强的技术后盾,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也成了“民心炭业”的常客。2002年,公司完成《环保型“竹炭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项目;2003年3月,公司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创办了300亩竹炭特色商贸园区;2005年,“炭之语”竹炭系列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06年,取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炭之语”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09年12月,“民心炭业”的《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最近,包立根作为衢州市第二届“科技新浙商”惟一的候选人,获得浙江科技小巨人奖。
依靠科技,温文尔雅、衣着朴素的包立根成了中国竹炭业的领军人物。对话
记者: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您一直情系“三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包立根:竹炭产业是个生态富民产业,尤其能够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以我公司为例,烧炭、加工竹炭产品离不开农民,而竹炭的原料就是毛竹。公司从小做大,目前已在衢州市10个乡镇建立了竹炭原料基地3万多亩,炭窑100多孔,公司不仅解决了山区大部分农民卖竹难的问题,还辐射带动了周边8000多农户增收,户均增收3000多元。
在奥运会期间,公司一次性购买120台彩电,捐赠给农村贫困家庭,让他们共享奥运快乐。
目前我们的竹炭粗加工是以来料加工形式发展的,迄今已在衢江区廿里、杜泽等8个乡镇设立加工点,让许多农民在家门口赚到了钱。
记者:听说去年您还拿出钱补贴职工,鼓励他们在衢江新区购房?
包立根:是的。公司现有职工130名,他们大部分是城镇失地农民和山区农民。这几年,衢江新城区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民营企业也有一份责任。我们规定,凡是公司的双职工,在衢江新城区购房的可帮助解决45%首付款;对目前已在新城区购房的职工,按照双职工3500元,单职工2500元的标准发放住房补贴;凡是在新城区购房的职工,只要年满2年以上工龄均可到公司申请免息贷款。此举一推出,赢得广大职工的拍手叫好。去年已有11位一线职工享受到这一政策。
此外,公司员工进修学习,还可以拿到1250元至2万元不等的奖励,就是员工子女读大中专院校或高中,也可以拿到600元至2万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此外,每年还有计划地吸纳一些退伍军人来公司工作。
我一直在想,能为农民和职工做点事,我也深感高兴。
记者:据我了解,您现在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买房子,为什么?
包立根:节俭是一种美德。创业之初,在深山里烧炭因为资金紧张,没有买过新衣服。我的胃不好,也就养成了不抽烟、不喝酒的习惯。没有买房子,也并不是我买不起,是因为创业还处在关键时期,我需要与职工同甘共苦。我现在还是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办公室—食堂—宿舍,除了出差,都在公司里。
记者:“民心炭业”一直注重科技的投入,2009年12月,“民心炭业”的《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公司获得的最高荣誉,你怎么看这个荣誉?对中国竹炭业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包立根:获得这个最高级别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对企业多年来在科技创新上付出的最好回报。
这次摘取国家科技进步奖,张齐生院士是主要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原浙江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共同研发,最终获得了成功。该项目成果从理论上解决了竹炭是如何产生红外线和负离子,促进人体血液循环问题的。目前,项目组已经利用研究成果,指导相关竹炭企业开发吸附净化系列、纳米改性竹炭系列、竹炭纤维系列、竹炭基复合系列、竹炭工艺品系列、竹炭护肤洗涤用品系列等产品。
竹炭产品有“人类健康卫士”之美称,生产1吨竹炭,相当于固定了3.6吨的二氧化碳。国家林业局非常看好这个产业,时任副局长的李育材评价竹炭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真正的低碳绿色经济,能为农村脱贫提供“造血”功能,国家林业局将在政策扶植、经费等方面一路开绿灯,国家“绿色碳基金”也在筹建,到时不仅可以助推“民心炭业”更快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竹炭业的快速发展。
记者:作为竹炭行业的领军企业,要永立潮头,您该怎么做?
包立根:这方面我也困惑过,农产品做大确实挺难的。要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转型升级,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记者:您能否具体地讲一下,如何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包立根:好的,具体地说就要“接二连三”,不仅要将竹炭主业做精做强,还要朝第二、第三产业方向发展。“接二”,就是我们现在正以工业的理念来做大竹炭产业,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已成立衢州竹炭新材料研发中心,另外还有我们自己的矿山等。“连三”,就是我们公司还要在市区五圣街开一家竹炭直营店,接下去还要在衢化、江山、龙游和杭州开直营店。开直营店有利于公司掌握第一手的终端客户需求信息,这样一来,开发市场和研发新产品就有了针对性,也能提供更完善的消费服务。
去年是公司的转型升级年,走多元化之路,我们已注册成立了一家房产公司,在沈家拍来一块15.8亩的土地。这块地主要用于建商住楼,既能解决公司职工的住房问题,还可使沈家、东港一带企业的职工安居乐业,推动衢江新型城市化建设。同时,公司还参股浙江衢江上银村镇银行,已经向金融、商贸服务业迈出步伐。
(注:包立根为衢州民建会员 原文刊于2011年1月11日《衢州日报》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胡小飞 徐爱俊/文 老鲍 众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