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联谊报]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
——省政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政治协商会议侧记
发布时间:2011-05-25 10:56:41
  |  
作者: 本报记者 郑锐
    联谊报讯 话筒在委员间无声地传递着,没有一秒多余的停留。1个小时的时间,14位同志的发言,简短、中肯、给力。在昨天上午召开的省政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政治协商会上,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人民团体和部分界别委员代表围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用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李强的话说,这是一次思想的交汇,一场智慧的盛宴。
  社会管理不是管理社会,更重要的是服务
  “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要注重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它既是治理更是服务”。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陈小平此语一出,就迎来了委员们赞同的目光。他认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要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来实现社会管理。为此,要着力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省政协常委、社科界委员陈剩勇一语中的,他说,社会管理不是管理社会,而是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政府不能只放弃责任而不放权。省政协常委、民革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计时华则呼吁,政府要转变群众工作理念,树立和端正宗旨观、统筹观、系统观、服务观、地位观,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工作常态化。
  创新在于体制机制,着力点在基层
  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实现灵活、有效地管理与服务社会,是委员和专家们关心的问题。
  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会副主委谢双成提出,应该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基层。他认为,基层工作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矛盾又相对集中,不和谐因素也相对较多,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和切入点在基层。为此要健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机制保障,探索建立基层工作绩效考评体系,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核政府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同时探索设立社会管理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等类似机构,实现政府层面对社会管理的统一协调。
  “在社会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基础上,要研制社会管理的监测指标,完善社会指标体系。”民盟省委会副主委卢亦愚则呼吁,要健全社会监测机构,要有社会第三方的独立评估,构建交叉式、立体网状型的监测体系,既可以为构建社会稳定的预警体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依据,又可以对各级政府社会管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让它们“长”得健康,“活”得精彩
  社会组织是多元化社会管理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与规范社会组织对社会专业领域的服务权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进其功能的发挥,是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的一个热点。
  省政协委员、台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陈清玲认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一定要制定好行为规范,事先设好“安全阀”。要谨慎克服两种思想,一是要认识到这不是过多地把政府的事情交给社会去办,二是要认识到社会组织不是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管理体系之外,而是要加强将其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到位,使社会组织真正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补充。
  她的观点得到了省政协常委、无党派代表人士黄廉熙的赞同。黄廉熙建议,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政府要逐步引导社会组织进入更广泛的社会事务领域,要建立公正、公开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社会组织独立承担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责,还要拓展社会组织参政议政的渠道,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
  此外,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陆国钦,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杜时贵,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叶烈窑,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李任治,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副主席李锦平,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社法委专职副主任陈琪,省政协常委、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王珂,还分别就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一步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多个方面,发表了意见建议。
  李强在听取了委员们的意见后感叹,委员们的发言准备充分、着眼全局、坦诚己见,对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为省委丰富完善政策思路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