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工作事关社会建设大事,不仅是养老模式问题,还有空巢老人赡养问题、医疗救助问题、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以及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工作千头万绪,任重而道远。作者忆述了15年前陪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一行来浙专题调研的一次经历,万老的话在15年后的今天,仍有很强的针对性。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尚未达到富裕程度;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我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中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因此做好养老安老工作,使老有所依,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它既是各级党和政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心人士关心支持养老事业发展、积极献计出力的一种社会责任。这使我回忆起早在15年前,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率全国政协委员来浙江的一次专题调研。
万老当时已近80岁高龄,我受省政协委派全程陪同考察。万老每到一处就大力宣传做好养老安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和大家探讨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问题。
1998年7月6日,万国权副主席一行从北京乘机抵达宁波,开始了在浙江的调研。我和接待组同志赶赴宁波栎社机场迎接。万老受到了时任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李从军和副市长盛昌黎、市政协副主席尹礼虎、项性平的热情欢迎。次日,宁波市召开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汇报老龄工作情况。万老在会上说,他此次来宁波调研的关注点就是安老养老问题。“宁波已提前10年进入老龄城市,全国预计2045年16亿人口中将有4亿是老年人。一方面我们希望老年人健康长寿,一方面也确实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现在老龄工作不是为所有人重视,国家立法也跟不上。老龄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我们要考虑中国实际情况,不能抄袭外国模式。中央制定政策是根据地方的实际,希望大家提供好的经验。”万老指出,现在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不够,未达到全社会共识;对老龄群体的到来,政策性研究也不够。他希望宁波市作些前瞻性、区域性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和照料体系,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提出意见建议。
7月10日,万老离开宁波抵达杭州,这是此次浙江调研的第二站。省老龄委邀集省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省计经委、财政厅、民政厅等负责人在座谈会上集中反映了各方面对老龄工作重视不够的情况:要地方政府拿钱用于老龄福利事业,说这困难那也困难,但是建造宾馆和其他项目的钱却是有的;用于安老养老建设用地没有预留,不落实;对老龄事业的收费该减免的没有减免,缺乏监督。万老听取意见后肯定了大家的发言,表示回去以后要给中央写一份报告。
万老在会上再次强调,目前各方面对老龄工作宣传不够,不迫切,没有意识到不抓老龄工作今后是要后悔的。现在实行计划生育,出生人口减少了,人的寿命延长了,今后一对年轻夫妻有可能要承担6~8个老年人的抚养工作(双方父母这一代加上再上一代),这个问题不好好解决,今后将成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探索中国式养老模式,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养老问题,居家养老或集中养老,分散的集中的都可以,要着手制定长远规划。中央现在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机构要研究。
参加座谈会的省老龄委主任崔健对万老代表全国政协来到浙江调研表示欢迎,他连说了三个感谢。“省老龄委建立10多年来像您这样级别的领导来过问此事还是第一位。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老龄法》,标志着老龄工作已走向法制化轨道,要大力贯彻这个法,执行这个法。现在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建立了老年组织,但是五花八门。老龄工作的重要性的宣传要靠组织,可是现在哪个是主管部门还未定下来,首先要把组织定下来。”
万老在浙江期间,还在宁波市区和奉化市、杭州市江干区深入实际,实地考察了当地的老年福利中心和敬老院,看望了已故省政协副主席汤元炳的夫人张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