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我的15年工厂岁月
发布时间:2013-02-21 09:27:21
|
作者: 程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重的灾难,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当时我在民建杭州市委会机关工作,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被勒令停止一切活动,机关办公场所被占,改为红卫兵联络接待站,干部下放工厂或农村劳动,党派领导成员被批斗,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我本人1965年11月去了杭州市五七干校,以后又以五七小分队名义去临安农村参加劳动和“斗、批、改”。1970年5月回杭后,被分配在一家地方国营的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工作。那时企业通行的是革委会领导下的三大组模式,即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后勤组。我在生产指挥组工作,计划安排、生产调度、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劳动工资、财务统计等都是生产指挥组的工作,可以说是企业中最庞杂和繁忙的部门。我是一个新兵,刚到工厂情况不熟悉,只能一步步从头学起。
可是,抓生产干扰很大。当时正是“文革”中期,社会主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工厂主要任务是搞“斗、批、改”,抓生产会被批判为“唯生产力论”。社会上乱哄哄、一团糟,反映在企业里是人心不稳。由于群众对“文化大革命”持有不同的观点,造成工人内部团结大受影响,闹派系、打派仗,无政府主义严重。工厂虽勉强在维持着生产,但一旦上级业务部门停止收购企业产品,银行停止贷款,企业将陷入困境,随时有停产关门的危险,工人们忧心忡忡,感到前途茫然。
根据上述情况,厂领导研究决定,一从外单位选调一批干部进厂,以充实和调整厂级领导班子;二从部队转业干部中引进一批技术骨干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加强科研力量,加快研制开发无线电专用设备新产品,实行以老养新,扭转企业被动困境;三是动员厂级和中层干部下车间和工人打成一片,做群众思想工作,稳定职工队伍;四是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大力弘扬铁人王进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和“三老四严”工作作风。同时,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表扬好人好事,扶正祛邪,加强劳动纪律,引导职工把思想集中到搞生产建设上去。由于两级干部齐心协力,党团员骨干积极带头,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坚持厂级干部每周参加半天劳动制度。不过,那些技术性的活,我们不会干,也干不来,没有上岗证,反而会损坏设备或造成工件报废。我们只能干一些辅助性手工劳动,如简单的零件组装、包装、打扫卫生等。每天中午开饭时间,厂食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由于炊事班人手少,我们干部还帮助卖饭菜,等到排队高潮过去之后,才轮到自己吃饭。有一个车间不在厂内,那里没有食堂,还得把烧好的饭菜用三轮车运送过去,我们也随之跟去服务,包括夏天高温季节送冷饮也是如此。
工厂由于用电避峰关系,长期以来实行早、中、晚三班制生产。我们厂级干部每天早上自觉提前半小时上班,那时夜班工人刚下班,而早班工人则刚上班;中班工人下午三时上班,那时,我们也还在厂里工作,所以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我们厂是整机厂,每月下旬是生产最忙的时刻,要进行部件组装、机床和电器控制两部分联调、检验和包装工作,有些科室车间人员要日以继夜加班,直至生产任务完成,工作很辛苦。我们厂级干部那时晚上要抽时间到车间去看望他们,我家住在沈塘桥,骑车到鼓楼通江桥厂里得花不少时间,第二天早上还得照常上班。
我心里很明白,我们坚持参加一些劳动,不是作秀,也不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主要是利用这一机会和工人打成一片,沟通交流思想,向工人学习。和工人同志熟悉后,他们会把心窝里的话掏出来对我们说,尤其是一批老工人、老党员,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是有深厚感情的。他们说,“我们早就厌烦搞派系斗争了,看不惯那些成天游游荡荡,空喊口号,对企业生产于不顾的人”,“如果农民不种田,工厂不生产,我们吃什么”,“工厂倒灶了,我们到哪里去”。他们对社会上一些企业,因停产闹革命造成损失感到心痛。我也因势利导向他们做些宣传,我说,目前发生的一些情况是不正常的,不符合党一贯的方针政策,相信有一天会改正过来。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要谨防被人利用,要团结起来共同把企业生产搞上去。至于孰是孰非问题,要各自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错了,改了就好。
从1970年至1985年,我在工厂足足工作了十五个年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经历。有些人工作环境改变了,容易产生消沉情绪,“在企业里混混日子算了”。我倒没有这样的想法,那些年,我克服了夫妻是双职工,孩子年幼无人照应的困难,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去做好属于我的工作。在这十五年中,我没有虚度年华,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厂里的工人从素不相识,到变成了知心朋友,他们大公无私、爱憎分明、勤劳智慧、朴素坦诚的优秀品质感染了我,使我感到可爱可亲。我有许多不懂不熟悉的事虚心向他们请教,总是得到他们热情的帮助支持。例如,我曾请教如何搞生产,他们告诉我,抓生产就是抓好生产准备,用制作木桶的原理讲解给我听,这个桶能盛满多少水,不在于最长的这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抓生产就是抓薄弱的环节,抓均衡生产,抓产品质量。工人同志们的智慧源于生产实践,使我体会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经过大力拨乱反正,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主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批量生产并开始出口。爱国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犹如枯木逢春,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恢复了正常的活动。民建中央提出“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许多工作等待着开展。由于工作需要,经组织上的调动,1985年我离开了工厂,回到原来的民主党派岗位。但那段特殊年代的经历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可是,抓生产干扰很大。当时正是“文革”中期,社会主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工厂主要任务是搞“斗、批、改”,抓生产会被批判为“唯生产力论”。社会上乱哄哄、一团糟,反映在企业里是人心不稳。由于群众对“文化大革命”持有不同的观点,造成工人内部团结大受影响,闹派系、打派仗,无政府主义严重。工厂虽勉强在维持着生产,但一旦上级业务部门停止收购企业产品,银行停止贷款,企业将陷入困境,随时有停产关门的危险,工人们忧心忡忡,感到前途茫然。
根据上述情况,厂领导研究决定,一从外单位选调一批干部进厂,以充实和调整厂级领导班子;二从部队转业干部中引进一批技术骨干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加强科研力量,加快研制开发无线电专用设备新产品,实行以老养新,扭转企业被动困境;三是动员厂级和中层干部下车间和工人打成一片,做群众思想工作,稳定职工队伍;四是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大力弘扬铁人王进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和“三老四严”工作作风。同时,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表扬好人好事,扶正祛邪,加强劳动纪律,引导职工把思想集中到搞生产建设上去。由于两级干部齐心协力,党团员骨干积极带头,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坚持厂级干部每周参加半天劳动制度。不过,那些技术性的活,我们不会干,也干不来,没有上岗证,反而会损坏设备或造成工件报废。我们只能干一些辅助性手工劳动,如简单的零件组装、包装、打扫卫生等。每天中午开饭时间,厂食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由于炊事班人手少,我们干部还帮助卖饭菜,等到排队高潮过去之后,才轮到自己吃饭。有一个车间不在厂内,那里没有食堂,还得把烧好的饭菜用三轮车运送过去,我们也随之跟去服务,包括夏天高温季节送冷饮也是如此。
工厂由于用电避峰关系,长期以来实行早、中、晚三班制生产。我们厂级干部每天早上自觉提前半小时上班,那时夜班工人刚下班,而早班工人则刚上班;中班工人下午三时上班,那时,我们也还在厂里工作,所以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我们厂是整机厂,每月下旬是生产最忙的时刻,要进行部件组装、机床和电器控制两部分联调、检验和包装工作,有些科室车间人员要日以继夜加班,直至生产任务完成,工作很辛苦。我们厂级干部那时晚上要抽时间到车间去看望他们,我家住在沈塘桥,骑车到鼓楼通江桥厂里得花不少时间,第二天早上还得照常上班。
我心里很明白,我们坚持参加一些劳动,不是作秀,也不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主要是利用这一机会和工人打成一片,沟通交流思想,向工人学习。和工人同志熟悉后,他们会把心窝里的话掏出来对我们说,尤其是一批老工人、老党员,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是有深厚感情的。他们说,“我们早就厌烦搞派系斗争了,看不惯那些成天游游荡荡,空喊口号,对企业生产于不顾的人”,“如果农民不种田,工厂不生产,我们吃什么”,“工厂倒灶了,我们到哪里去”。他们对社会上一些企业,因停产闹革命造成损失感到心痛。我也因势利导向他们做些宣传,我说,目前发生的一些情况是不正常的,不符合党一贯的方针政策,相信有一天会改正过来。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要谨防被人利用,要团结起来共同把企业生产搞上去。至于孰是孰非问题,要各自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错了,改了就好。
从1970年至1985年,我在工厂足足工作了十五个年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经历。有些人工作环境改变了,容易产生消沉情绪,“在企业里混混日子算了”。我倒没有这样的想法,那些年,我克服了夫妻是双职工,孩子年幼无人照应的困难,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去做好属于我的工作。在这十五年中,我没有虚度年华,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厂里的工人从素不相识,到变成了知心朋友,他们大公无私、爱憎分明、勤劳智慧、朴素坦诚的优秀品质感染了我,使我感到可爱可亲。我有许多不懂不熟悉的事虚心向他们请教,总是得到他们热情的帮助支持。例如,我曾请教如何搞生产,他们告诉我,抓生产就是抓好生产准备,用制作木桶的原理讲解给我听,这个桶能盛满多少水,不在于最长的这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抓生产就是抓薄弱的环节,抓均衡生产,抓产品质量。工人同志们的智慧源于生产实践,使我体会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经过大力拨乱反正,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主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批量生产并开始出口。爱国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犹如枯木逢春,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恢复了正常的活动。民建中央提出“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许多工作等待着开展。由于工作需要,经组织上的调动,1985年我离开了工厂,回到原来的民主党派岗位。但那段特殊年代的经历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使我终生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