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媒体报道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媒体报道
[联谊报]“奇石”魅力待再现
发布时间:2016-10-31 09:50:18
  |  
作者: 民建杭州市委会
“三生石”位于杭州三天竺法镜寺后之莲花峰东麓,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以及记述“三生石”由来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碑文。由于长年裸露在外,历经风吹、日晒、雨淋,冷暖交替,三生石碑刻风化严重,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此外,因法镜寺西北角无围墙维护,三生石与外界直接相通,长期被游客涂鸦,导致珍贵的碑文被人为破坏,令人扼腕。“三生石”是“东南佛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抢救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三生石”:祈福姻缘、重情守信的象征
  “三生石”是佛教文化的瑰宝。“三生石”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佛家讲究“治心”,“缘起性空”,不要被外界纷扰所迷惑,“三生石”作为明法正心、驱除邪恶、寄托希望的一种实物变现形式,被视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一种灵石。“三生石”碑刻上记载的和尚圆泽以“三生”酬报李源友谊的故事,也是佛教教义教理以及“重情守信”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体现。保护“三生石”对于佛教文化及传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生石”是西湖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生石”坐落在历史上有西湖“佛国胜地”之称的天竺,关于其传说,最早见于唐代《太平广记》的《圆观》篇,到了北宋年间,时任杭州太守的苏东坡认为“三生石”既然是有关天竺的,就将《圆观》篇做了删改,写成《圆泽传》送给天竺的僧人。清初《西湖佳话》,将“三生石”列为“西湖十六遗迹”之一。可见,“三生石”具有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应将其视同西湖文化遗产纳入保护。
  “三生石”还是杭州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力品牌。第一,地理位置优越,景点开发成本不高。“三生石”与隋朝古刹法镜寺毗邻而居,不远处便是著名的灵隐寺,交通便捷,连带开发基础较好。第二,迎合人们祈福美好情感的心理需求,景点开发潜力很大。缘定三生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对“灵石”进行拜谒,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天下有情人对爱坚定信仰的诚挚表达。第三,文艺元素浓厚,景点开发亮点众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对“三生石”有生动撰述:宝黛“两玉”之缘就缘起“三生石”畔,其开篇第一回就言明:“神瑛侍者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也以此为题著有散文——《三生石上旧精魂》,所有这些足以吸引游人探寻。
  整体保护“三生石”,打造东南佛国旅游新品牌
  “三生石”既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不可复制的、杭州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建议尽早对“三生石”进行整体保护。
  一是将“三生石”纳入寺院规范管理,阻断其与外界直接相通。在法镜寺西北角增加一道长约400米的围墙,连同三生桥入口处的消防通道,一并由寺院接管。二是对“三生石”进行“隔离”,避免市民游客破坏石体及碑文。为防止有人攀爬触摸,在石刻外围设置一米的保护范围,如景观平台栏杆。三是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对石刻受损部分进行修缮并定期维护。
  作为佛教文化的瑰宝,可以将“三生石”打造成东南佛国旅游新品牌。
  一是加大“三生石”景点宣传。推出“三生石”二维码导览服务,使游客充分了解石刻背后蕴藏的丰富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扩大“三生石”知名度。二是加快“三生石”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顺应旅游者兴趣从静态参观式向动态参与式方向发展的趋势,设立“三生石”佛教文化体验项目。利用“三生石”文化背景,研究借鉴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佛教的价值观和婚俗伦理相互融合,在“三生石”景点附近选择适宜场址打造“三生石佛化婚礼基地”,满足人们对佛化婚礼的需求。三是打造“三生石”旅游品牌。以“重情守信”为核心亮点打造杭州旅游新品牌,同时积极利用G20峰会效应,将“三生石”旅游品牌展示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