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先父章乃器
发布时间:2010-05-12 17:34:09
|
作者: 章翼军
章乃器(1896--1977),又名章埏,字子伟,浙江青田人。1945年发起组织民建,历任民建理事、常务理事,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编制委员会主任,财经委员会委员,粮食部部长。全国工商联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教子艰苦从严
父亲章乃器(1896--1977)是浙江青田人。我出生在上海,5岁时就离开父亲,随生母回到浙江遂昌祖父家中居住。15年后,我又重新回到上海,在父亲身边度过了难忘的4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位知名爱国人士,又是一位严父。
1936年11月23日,父亲和沈钧儒、邹韬奋等“爱国七君子”被捕时我还年幼,正在遂昌县妙高中心小学读书。当老师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虽然还不大懂事,但知道父亲是因爱国坐牢的,内心油然产生了敬意。当时学校老师教我们唱抗日歌曲,演出爱国的话剧,我非常喜爱,并积极参加。
10年后,我又回到上海。1946年6月,一天,继母杨美真带我去龙华机场迎接父亲(自重庆飞上海),父子才重新见了面。同机到达的还有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夫妇。第二天报载:“名经济学家章乃器氏昨自渝抵沪。”
我们家住在上海胶州路一条普通的弄堂里,两室一厅的公寓房,简单的摆设。父亲每天到外滩的公司上班,坐的是一位朋友借给的汽车。后来,姑母把她的老掉牙的汽车借给父亲使用。
我从浙江乡下出来,原以为可以过一下舒适的生活了,谁知事与愿违。我穿的是父亲的旧中山服和从旧货摊上买来的旧西装,有些同学到校都有自备车或小车接送,手上戴的是名牌手表。我呢,什么也没有。当时我很生气,对父亲很有意见。我觉得在同学面前低人一头,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在生活上对我的严格要求,是对我真正的爱护。他常常对我说:“上海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染缸。一个人的堕落往往是从生活上贪图享受开始的。你是一个学生,经济上还不能自立,生活上艰苦点好。”当时,继母对我们的生活作了适当的安排。
在上海、香港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父亲在上海一面办企业,一面从事民主运动,并在沪江大学商学院任教。他的公开职务是上川企业公司经理。工作是很忙的。每天除了上班,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与组织各界代表赴京请愿,反对国民党召开“国大”、通过“宪法”等。中国民主建国会所发表的声明、谈话,大都出自父亲的手笔。我清楚地记得,著名教育家、救国会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先生逝世时,在江湾举行追悼会,父亲应邀参加,继母和我陪同前往,途遇国民党士兵捣乱,被迫中途折回,没有去成,真是遗憾极了。父亲还常常应邀到各处讲演。一次沪江大学进步学生请父亲作形势报告,我陪同父亲一块去,两个小时的报告,内容生动,分析透彻,讲话经常被掌声打断。
1946年冬,上海成立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父亲是会员之一。他和许多著名学者如周谷城、马寅初、张志让、楚图南、翦伯赞、叶圣陶、蔡尚思等一起积极参加了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反对法西斯专政、反对签订卖国条约和支持罢工、罢课、罢教的民主运动。
父亲经常参加上海工商界的活动,如各种聚餐会,我在沪江大学上学是住校的,平常很少回家,节假日全家才能碰在一起吃饭。父亲的食欲很好,吃饭总是大口大口地吃菜,不管吃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从不挑食。因此,他的身体很好。吃饭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许随便说话,据说这样合乎卫生。晚饭后,父亲总是挑灯夜读,阅读文件和报纸,特别是从解放区来的消息,或是撰写文章,一直工作到深夜。有时,还要会见来访的客人,包括外国朋友。他的英语主要是靠自学,能写、能读、能听、能讲,会话时应付自如,对答如流。
我后来才知道,父亲从重庆一回到上海,就受到国民党特工人员的监视。上海静安寺警察分局局长廖某,是浙江青田人,和父亲是同乡,也是远亲。廖是军统戴笠手下的人。一天晚上,廖等2人来访,当时我也在场。从谈话中得知,他们知道父亲要到台湾去视察(打算经营糖业公司),竟主动提出来要“陪同”父亲一起去,名为“保护”,实为监视。
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父亲和继母先后离沪去香港。上川公司副经理黄玠然一家搬来我们家住。公司的职员也随同一起来搭伙。黄老是老共产党员,早在重庆时,周恩来副主席就派他到上川实业公司协助父亲工作,一直到上海、香港。解放后,我才知道黄伯母也是地下党员。
父亲到香港后与李葆和合作创办了港九地产公司,经营地产业务。又投资昆仑影片公司,摄制《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上下集。同时,民主建国会总会常务理监事联席会议决定,由章乃器、孙起孟、田钟灵、严希纯、何民麟、林大琪、徐崇林等7人负责筹备港九分会,以父亲为召集人。
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民建会在香港的理监事当即公开表示响应。民建总会并指定父亲和孙起孟为驻港代表,与中共驻港负责人及其他民主党派保持联系。
同年12月4日,民建与民革、民盟等民主党派联合发表《为保护产业,保障人权告国内同胞及各国侨民书》。声明“希望所有未解放城市同胞以及各国侨民,都安心继续自己的事业和工作。而且希望大家更进一步地团结起来,为保护自己的产业和保障自己的人权而奋斗,坚决抵抗南京独裁政权的一切破坏产业和迫害人民的暴行。”与此同时,民建总会决定推派父亲和孙起孟、施复亮为代表,到北平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工作。
当时,香港是一个自由港,情况极为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在那里活动。民主党派的工作处于半秘密状态。我家住在英皇道,与马叙伦、金仲华、萨空了、邵荃麟等都是近邻。据杜宣同志回忆:“当时我们的住所都受到特务的监视。在街道拐弯的电线柱子下,就是一个监视站。无论天晴下雨,总有一个特务站在那儿。”处境同样是险恶的。但是由于中共地下工作者机智勇敢,精心安排,终于把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及家属一批批地安全送到解放区。1948年12月,父亲乔装成商人,坐轮船北上,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登陆,到达沈阳转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
在欢庆解放的日子里
父亲在东北解放区参观了沈阳、哈尔滨等地,目睹解放区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赞不绝口。1949年3月,他到北平不久,就写了一篇文章《人民的东北》,满腔热情地描述了他在东北各地参观的所见所闻。他坦率地承认,过去对新华社报道有关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情况,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而在实地参观之后,不仅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怀疑毫无根据,而且觉得新闻报道还远远地落在事实之后。他深感新生的事物太丰富,人民的愉快心情和社会的蓬勃景象,绝非一般的文章所能描绘。他以钦佩的心情热情地写道:“对于这些,我近来常感到散文无用,而必须用诗歌来表达。因此,一向不喜欢诗歌的我,现在都想学写诗歌,以抒发胸中勃发的诗意。”这是父亲出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
同年4月初,我和妹妹章畹从香港到了北平。当时,父亲、继母和许多民主人士及其家属都住在六国饭店,而父亲让我们住在他的老朋友吴羹梅伯伯家里,这样可以减轻国家的一些负担。同时他又鼓励我们早日参加革命工作。他对我和妹妹说:“国家现在需要大批干部,你们是否可以先到‘革大’学习几个月,学点革命理论,提高思想认识,争取早日工作。”经过考虑,我和章畹同时进入“革大”学习,继母也到“革大”高级班学习。临近毕业,父亲又和我谈话,鼓励我们服从组织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我于1949年8月分配到绥远(今内蒙古),至今已有38个春秋了。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父亲作为民主建国会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说:“参加了这个历史性盛会,使得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伟大,更亲切地体验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会议的成就证明了中国在中共的领导之下,遵循着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前进,一定可以达到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境界。”
在逆境中度过晚年
父亲是一个有开拓精神的人。党信任他,委以重任,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粮食部部长等职。他没有辜负党对他的重托,兢兢业业地埋头工作。后来,由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父亲被错划为右派。但他坚信自己没有反党,问题总会澄清。他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锻炼身体。他曾说:“我的问题弄清后,还要为党工作10年。”“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受尽了磨难,是周恩来总理保护了他,才免于一死。
1975年4月,父亲被摘掉右派帽子,陈云同志找他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对他的关怀,打算给他作适当的安排。不幸的是,父亲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为人民再做工作了。1977年5月13日,父亲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80岁。
1980年7月,父亲被错划右派的问题终于得到改正。1982年5月14日,在父亲逝世5周年的时候,父亲的骨灰被移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人民日报》在头版四条作了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联播节目中作了广播,对他的一生作了公正的、肯定的评价。父亲如地下有知,九泉之下也当能瞑目了。
教子艰苦从严
父亲章乃器(1896--1977)是浙江青田人。我出生在上海,5岁时就离开父亲,随生母回到浙江遂昌祖父家中居住。15年后,我又重新回到上海,在父亲身边度过了难忘的4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位知名爱国人士,又是一位严父。
1936年11月23日,父亲和沈钧儒、邹韬奋等“爱国七君子”被捕时我还年幼,正在遂昌县妙高中心小学读书。当老师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虽然还不大懂事,但知道父亲是因爱国坐牢的,内心油然产生了敬意。当时学校老师教我们唱抗日歌曲,演出爱国的话剧,我非常喜爱,并积极参加。
10年后,我又回到上海。1946年6月,一天,继母杨美真带我去龙华机场迎接父亲(自重庆飞上海),父子才重新见了面。同机到达的还有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夫妇。第二天报载:“名经济学家章乃器氏昨自渝抵沪。”
我们家住在上海胶州路一条普通的弄堂里,两室一厅的公寓房,简单的摆设。父亲每天到外滩的公司上班,坐的是一位朋友借给的汽车。后来,姑母把她的老掉牙的汽车借给父亲使用。
我从浙江乡下出来,原以为可以过一下舒适的生活了,谁知事与愿违。我穿的是父亲的旧中山服和从旧货摊上买来的旧西装,有些同学到校都有自备车或小车接送,手上戴的是名牌手表。我呢,什么也没有。当时我很生气,对父亲很有意见。我觉得在同学面前低人一头,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在生活上对我的严格要求,是对我真正的爱护。他常常对我说:“上海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染缸。一个人的堕落往往是从生活上贪图享受开始的。你是一个学生,经济上还不能自立,生活上艰苦点好。”当时,继母对我们的生活作了适当的安排。
在上海、香港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父亲在上海一面办企业,一面从事民主运动,并在沪江大学商学院任教。他的公开职务是上川企业公司经理。工作是很忙的。每天除了上班,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与组织各界代表赴京请愿,反对国民党召开“国大”、通过“宪法”等。中国民主建国会所发表的声明、谈话,大都出自父亲的手笔。我清楚地记得,著名教育家、救国会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先生逝世时,在江湾举行追悼会,父亲应邀参加,继母和我陪同前往,途遇国民党士兵捣乱,被迫中途折回,没有去成,真是遗憾极了。父亲还常常应邀到各处讲演。一次沪江大学进步学生请父亲作形势报告,我陪同父亲一块去,两个小时的报告,内容生动,分析透彻,讲话经常被掌声打断。
1946年冬,上海成立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父亲是会员之一。他和许多著名学者如周谷城、马寅初、张志让、楚图南、翦伯赞、叶圣陶、蔡尚思等一起积极参加了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反对法西斯专政、反对签订卖国条约和支持罢工、罢课、罢教的民主运动。
父亲经常参加上海工商界的活动,如各种聚餐会,我在沪江大学上学是住校的,平常很少回家,节假日全家才能碰在一起吃饭。父亲的食欲很好,吃饭总是大口大口地吃菜,不管吃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从不挑食。因此,他的身体很好。吃饭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许随便说话,据说这样合乎卫生。晚饭后,父亲总是挑灯夜读,阅读文件和报纸,特别是从解放区来的消息,或是撰写文章,一直工作到深夜。有时,还要会见来访的客人,包括外国朋友。他的英语主要是靠自学,能写、能读、能听、能讲,会话时应付自如,对答如流。
我后来才知道,父亲从重庆一回到上海,就受到国民党特工人员的监视。上海静安寺警察分局局长廖某,是浙江青田人,和父亲是同乡,也是远亲。廖是军统戴笠手下的人。一天晚上,廖等2人来访,当时我也在场。从谈话中得知,他们知道父亲要到台湾去视察(打算经营糖业公司),竟主动提出来要“陪同”父亲一起去,名为“保护”,实为监视。
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父亲和继母先后离沪去香港。上川公司副经理黄玠然一家搬来我们家住。公司的职员也随同一起来搭伙。黄老是老共产党员,早在重庆时,周恩来副主席就派他到上川实业公司协助父亲工作,一直到上海、香港。解放后,我才知道黄伯母也是地下党员。
父亲到香港后与李葆和合作创办了港九地产公司,经营地产业务。又投资昆仑影片公司,摄制《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上下集。同时,民主建国会总会常务理监事联席会议决定,由章乃器、孙起孟、田钟灵、严希纯、何民麟、林大琪、徐崇林等7人负责筹备港九分会,以父亲为召集人。
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民建会在香港的理监事当即公开表示响应。民建总会并指定父亲和孙起孟为驻港代表,与中共驻港负责人及其他民主党派保持联系。
同年12月4日,民建与民革、民盟等民主党派联合发表《为保护产业,保障人权告国内同胞及各国侨民书》。声明“希望所有未解放城市同胞以及各国侨民,都安心继续自己的事业和工作。而且希望大家更进一步地团结起来,为保护自己的产业和保障自己的人权而奋斗,坚决抵抗南京独裁政权的一切破坏产业和迫害人民的暴行。”与此同时,民建总会决定推派父亲和孙起孟、施复亮为代表,到北平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工作。
当时,香港是一个自由港,情况极为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在那里活动。民主党派的工作处于半秘密状态。我家住在英皇道,与马叙伦、金仲华、萨空了、邵荃麟等都是近邻。据杜宣同志回忆:“当时我们的住所都受到特务的监视。在街道拐弯的电线柱子下,就是一个监视站。无论天晴下雨,总有一个特务站在那儿。”处境同样是险恶的。但是由于中共地下工作者机智勇敢,精心安排,终于把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及家属一批批地安全送到解放区。1948年12月,父亲乔装成商人,坐轮船北上,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登陆,到达沈阳转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
在欢庆解放的日子里
父亲在东北解放区参观了沈阳、哈尔滨等地,目睹解放区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赞不绝口。1949年3月,他到北平不久,就写了一篇文章《人民的东北》,满腔热情地描述了他在东北各地参观的所见所闻。他坦率地承认,过去对新华社报道有关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情况,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而在实地参观之后,不仅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怀疑毫无根据,而且觉得新闻报道还远远地落在事实之后。他深感新生的事物太丰富,人民的愉快心情和社会的蓬勃景象,绝非一般的文章所能描绘。他以钦佩的心情热情地写道:“对于这些,我近来常感到散文无用,而必须用诗歌来表达。因此,一向不喜欢诗歌的我,现在都想学写诗歌,以抒发胸中勃发的诗意。”这是父亲出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
同年4月初,我和妹妹章畹从香港到了北平。当时,父亲、继母和许多民主人士及其家属都住在六国饭店,而父亲让我们住在他的老朋友吴羹梅伯伯家里,这样可以减轻国家的一些负担。同时他又鼓励我们早日参加革命工作。他对我和妹妹说:“国家现在需要大批干部,你们是否可以先到‘革大’学习几个月,学点革命理论,提高思想认识,争取早日工作。”经过考虑,我和章畹同时进入“革大”学习,继母也到“革大”高级班学习。临近毕业,父亲又和我谈话,鼓励我们服从组织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我于1949年8月分配到绥远(今内蒙古),至今已有38个春秋了。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父亲作为民主建国会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说:“参加了这个历史性盛会,使得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伟大,更亲切地体验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会议的成就证明了中国在中共的领导之下,遵循着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前进,一定可以达到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境界。”
在逆境中度过晚年
父亲是一个有开拓精神的人。党信任他,委以重任,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粮食部部长等职。他没有辜负党对他的重托,兢兢业业地埋头工作。后来,由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父亲被错划为右派。但他坚信自己没有反党,问题总会澄清。他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锻炼身体。他曾说:“我的问题弄清后,还要为党工作10年。”“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受尽了磨难,是周恩来总理保护了他,才免于一死。
1975年4月,父亲被摘掉右派帽子,陈云同志找他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对他的关怀,打算给他作适当的安排。不幸的是,父亲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为人民再做工作了。1977年5月13日,父亲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80岁。
1980年7月,父亲被错划右派的问题终于得到改正。1982年5月14日,在父亲逝世5周年的时候,父亲的骨灰被移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人民日报》在头版四条作了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联播节目中作了广播,对他的一生作了公正的、肯定的评价。父亲如地下有知,九泉之下也当能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