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访黄炎培故居
发布时间:2005-08-12 00:00:00
|
作者: 陈 瑜
正是榴花似火的五月,道旁绿化带中那灼灼的彤云,似乎是火山喷薄而出的浆液,烧得行人每一滴血液都在沸腾。作为一名新会员,有幸在建会六十周年之际,和会员们一起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前往上海浦东,拜谒我会创始人黄炎培先生的故居,我感到万分喜悦。
黄炎培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主义战士,也是我们民建的创建者。他创办了浦东第一所女子学校,开创了浦东妇女教育之先河。他创办的浦东中学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黄炎培不仅在教育事业上有卓越的成就,他还联络当时上海浦东实业界人士发展交通运输业,为浦东早期的经济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个“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以民族兴亡、家国安危为己任奋斗一生的热血男儿。他在那风云突变的时代,举起如篆大笔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和推动着历史。“有一种英雄叫天使,有一种科学叫精神,有一种信仰叫捍卫,有一种事业叫忠诚,有一种倒下叫站起,有一种追求叫献身……”人生不可能一马平川,有的人在起伏跌宕、回旋撞荡中活出精彩,有的人面对高官厚禄、雪雨风霜表现出宠辱不惊、锲而不舍,从而成就了一生的追求。黄炎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黄炎培,走进了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曾经实实在在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青砖黛瓦、飞檐粉墙就如记忆深处身着青布大褂的祖辈一般亲切熟稔,却又带着时光的悠远神秘。
这座曾经声名显赫的“内史第”,因诞生和生活了太多的名士文人,使我觉得这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似乎都浸透或折射出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使人敬畏莫名。虽然这座昔日三进三出的晚清江南官宦宅第,现在只剩下第三进“黄炎培故居”了,但当年显耀的门第仍可见一斑。迎面便是一座飞檐翘角的砖雕门楼,仪门正面是雕得栩栩如生的“状元游街”图,中间“华堂映日”四字庄重威仪,背面是“凤戏牡丹”图,下面又有“德厚春秋”四字显得高贵典雅、古朴厚重。屋脊的居中是万年青盆景砖雕,两边脊端凤首遥望,交相辉映间雍容华贵的气魄顿现。
走进仪门,狭长的天井居中是一樽黄炎培半身铜像,敦厚慈祥的面容上满是亲切的笑容。沐着他和煦如春的目光往里走,内宅是一间二层的楼房。正楼与东西厢房的门楣隔扇上雕刻的人物花鸟、游鱼走兽无不精致古朴,美仑美奂。配以正厅中央“内史第”这一鎏金匾,无不显示出官宦旧宅的堂皇。两侧悬挂几幅名人手迹则散发出馥郁的翰墨清香。正厅紧贴内壁是一张长条案几,左右各一景泰蓝花瓶,中间是一面镶嵌在木质底座上的镜子,据说取意“平平静静”。厅堂的主位方是一张八仙桌,左右各置一太师椅,两旁客座也都是一式的太师椅中间放一小茶几。桌椅都是镂花精美、木质考究、古色古香。地上的青砖规则整齐,泛着被各种屐痕摩擦后的一种灰白色的暖意。昔日座椅间的迎来送往,今日纷至沓来的各种景仰者,或许不仅仅是一种时空的转换与限定。而是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前事身后名,我们来此阅读和学习的其实是黄炎培对“人生”的注解和阐释而已。
随着导游娴熟流利的讲解,我们走进西厢房,这里已成为“黄炎培事迹陈列室”。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实物展现了黄炎培光辉的一生:从一位封建秀才到新中国的领导人。权高位重的显赫最多也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荣耀,比权势更宝贵的是人的品格和精神,这才是生生不灭的魂。“理必求真,事必求实,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慌,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人生准则铸就了黄炎培高贵的灵魂,“朝闻道,夕可死矣”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使他为民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的睿智往往表现在他对人生道路上关键几步的认定和把握。“老叩吾心矩或违,十年回首只无衣。立身不管人推挽,铄口宁愁众是非。渊静被驱鱼忍逝,巢空犹恋燕知归。谁仁谁暴终须问,那许西山托采薇。”这就是黄炎培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宠辱不惊,洁身自好的最好表白,一种“无欲则刚”的无畏气概,一种“理必求真”的坚定清醒。故居二楼房间的蜡像室,形象生动地再现和模拟了黄炎培和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窑洞促膝长谈的场景。“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正是黄炎培忧国忧民的铮铮直言和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使两人相互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从而也成为黄炎培一生的重大转折。
穿过梁壁上镂满金碧辉煌的紫铜图案的厅间,二楼东厢房的最西的一间是黄炎培当年和王纠思结婚的房间,简单的雕花木床和桌椅,紧邻的是一间小巧的书房,笔墨犹在,仿佛当年“长城万里云千树,随意挥毫壮国魂”的黄炎培正在挥毫泼墨、奋笔疾书,或苦思冥想、秉烛夜读。书房过去是小小的会客室,几张简易的布沙发显得简约朴实。最东首的是黄炎培父母的卧室,黄炎培就出生在此。他从小受到母亲孟樾清的良好教诲。黄母的贤德善良、知书达理,也使这间昔年“沈树镛”的“内史第”经越百年,再次因儿子黄炎培而声名远扬,为后人瞩目。看着床上陈旧朴素的青布花被,我仿佛看见黄母在卧病中尚不忘对儿子的教训:“奎(黄炎培小名),你看!谁在那里闲荡过日子?公公怎样?婆婆怎样?爹在外边怎样?农民一个个忙得怎样?只有你既不读书,又不做事,怎么对人得起?”又仿佛看到黄母对儿子垂涎的一碟菜却说:“留一下,某人要来吃饭。儿呀!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母训使儿一生谨记,母德恩泽儿子一生。高堂的孝奉,妻室的厮磨,儿孙的绕膝,民味的品咂是寻常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平实的幸福。然而如果沉溺满足于这种平淡的人是永远无法使门庭熠熠生辉的。有些人注定一生下来就不属于一个“家”,他已经把自己的每一滴血每一根骨都捐给了民众,国就是他的家,家就是国。身处斗室心系天下,行走天下心中却装的是天下无数个家,必要时他们舍弃“小家”成全“大家”(黄炎培儿子黄竞武为革命牺牲)。他们的人生注定了比寻常百姓更充满“飞黄腾达”与惊险抉择的传奇。他们的传奇成为报纸上的新闻,成为史书中的传记,成为百姓口碑中神化的演义,更成为教育子孙后辈的楷本。
凭窗而望,只见仪门飞檐的一角探出一枝老树的新柯,青翠碧绿的枝叶间勃发出郁郁生机。这座当年名人麇集的宅第,如今幸存了这最后一间。名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城小邑、皇宫民宅一样抵不过光阴的利刃,都在历史长河中无可奈何地演绎着自己的废兴。唯有一些不灭的灵魂如枝端的绿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唯有一些永不消散的精神卷帙向世人揭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意义! (作者系民建嵊州市总支会员)
黄炎培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主义战士,也是我们民建的创建者。他创办了浦东第一所女子学校,开创了浦东妇女教育之先河。他创办的浦东中学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黄炎培不仅在教育事业上有卓越的成就,他还联络当时上海浦东实业界人士发展交通运输业,为浦东早期的经济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个“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以民族兴亡、家国安危为己任奋斗一生的热血男儿。他在那风云突变的时代,举起如篆大笔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和推动着历史。“有一种英雄叫天使,有一种科学叫精神,有一种信仰叫捍卫,有一种事业叫忠诚,有一种倒下叫站起,有一种追求叫献身……”人生不可能一马平川,有的人在起伏跌宕、回旋撞荡中活出精彩,有的人面对高官厚禄、雪雨风霜表现出宠辱不惊、锲而不舍,从而成就了一生的追求。黄炎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黄炎培,走进了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曾经实实在在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青砖黛瓦、飞檐粉墙就如记忆深处身着青布大褂的祖辈一般亲切熟稔,却又带着时光的悠远神秘。
这座曾经声名显赫的“内史第”,因诞生和生活了太多的名士文人,使我觉得这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似乎都浸透或折射出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使人敬畏莫名。虽然这座昔日三进三出的晚清江南官宦宅第,现在只剩下第三进“黄炎培故居”了,但当年显耀的门第仍可见一斑。迎面便是一座飞檐翘角的砖雕门楼,仪门正面是雕得栩栩如生的“状元游街”图,中间“华堂映日”四字庄重威仪,背面是“凤戏牡丹”图,下面又有“德厚春秋”四字显得高贵典雅、古朴厚重。屋脊的居中是万年青盆景砖雕,两边脊端凤首遥望,交相辉映间雍容华贵的气魄顿现。
走进仪门,狭长的天井居中是一樽黄炎培半身铜像,敦厚慈祥的面容上满是亲切的笑容。沐着他和煦如春的目光往里走,内宅是一间二层的楼房。正楼与东西厢房的门楣隔扇上雕刻的人物花鸟、游鱼走兽无不精致古朴,美仑美奂。配以正厅中央“内史第”这一鎏金匾,无不显示出官宦旧宅的堂皇。两侧悬挂几幅名人手迹则散发出馥郁的翰墨清香。正厅紧贴内壁是一张长条案几,左右各一景泰蓝花瓶,中间是一面镶嵌在木质底座上的镜子,据说取意“平平静静”。厅堂的主位方是一张八仙桌,左右各置一太师椅,两旁客座也都是一式的太师椅中间放一小茶几。桌椅都是镂花精美、木质考究、古色古香。地上的青砖规则整齐,泛着被各种屐痕摩擦后的一种灰白色的暖意。昔日座椅间的迎来送往,今日纷至沓来的各种景仰者,或许不仅仅是一种时空的转换与限定。而是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前事身后名,我们来此阅读和学习的其实是黄炎培对“人生”的注解和阐释而已。
随着导游娴熟流利的讲解,我们走进西厢房,这里已成为“黄炎培事迹陈列室”。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实物展现了黄炎培光辉的一生:从一位封建秀才到新中国的领导人。权高位重的显赫最多也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荣耀,比权势更宝贵的是人的品格和精神,这才是生生不灭的魂。“理必求真,事必求实,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慌,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人生准则铸就了黄炎培高贵的灵魂,“朝闻道,夕可死矣”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使他为民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的睿智往往表现在他对人生道路上关键几步的认定和把握。“老叩吾心矩或违,十年回首只无衣。立身不管人推挽,铄口宁愁众是非。渊静被驱鱼忍逝,巢空犹恋燕知归。谁仁谁暴终须问,那许西山托采薇。”这就是黄炎培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宠辱不惊,洁身自好的最好表白,一种“无欲则刚”的无畏气概,一种“理必求真”的坚定清醒。故居二楼房间的蜡像室,形象生动地再现和模拟了黄炎培和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窑洞促膝长谈的场景。“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正是黄炎培忧国忧民的铮铮直言和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使两人相互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从而也成为黄炎培一生的重大转折。
穿过梁壁上镂满金碧辉煌的紫铜图案的厅间,二楼东厢房的最西的一间是黄炎培当年和王纠思结婚的房间,简单的雕花木床和桌椅,紧邻的是一间小巧的书房,笔墨犹在,仿佛当年“长城万里云千树,随意挥毫壮国魂”的黄炎培正在挥毫泼墨、奋笔疾书,或苦思冥想、秉烛夜读。书房过去是小小的会客室,几张简易的布沙发显得简约朴实。最东首的是黄炎培父母的卧室,黄炎培就出生在此。他从小受到母亲孟樾清的良好教诲。黄母的贤德善良、知书达理,也使这间昔年“沈树镛”的“内史第”经越百年,再次因儿子黄炎培而声名远扬,为后人瞩目。看着床上陈旧朴素的青布花被,我仿佛看见黄母在卧病中尚不忘对儿子的教训:“奎(黄炎培小名),你看!谁在那里闲荡过日子?公公怎样?婆婆怎样?爹在外边怎样?农民一个个忙得怎样?只有你既不读书,又不做事,怎么对人得起?”又仿佛看到黄母对儿子垂涎的一碟菜却说:“留一下,某人要来吃饭。儿呀!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母训使儿一生谨记,母德恩泽儿子一生。高堂的孝奉,妻室的厮磨,儿孙的绕膝,民味的品咂是寻常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平实的幸福。然而如果沉溺满足于这种平淡的人是永远无法使门庭熠熠生辉的。有些人注定一生下来就不属于一个“家”,他已经把自己的每一滴血每一根骨都捐给了民众,国就是他的家,家就是国。身处斗室心系天下,行走天下心中却装的是天下无数个家,必要时他们舍弃“小家”成全“大家”(黄炎培儿子黄竞武为革命牺牲)。他们的人生注定了比寻常百姓更充满“飞黄腾达”与惊险抉择的传奇。他们的传奇成为报纸上的新闻,成为史书中的传记,成为百姓口碑中神化的演义,更成为教育子孙后辈的楷本。
凭窗而望,只见仪门飞檐的一角探出一枝老树的新柯,青翠碧绿的枝叶间勃发出郁郁生机。这座当年名人麇集的宅第,如今幸存了这最后一间。名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城小邑、皇宫民宅一样抵不过光阴的利刃,都在历史长河中无可奈何地演绎着自己的废兴。唯有一些不灭的灵魂如枝端的绿叶给人以生命的启示,唯有一些永不消散的精神卷帙向世人揭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意义! (作者系民建嵊州市总支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