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史海撷珠
我的位置:主页  > 历史钩沉 > 史海撷珠
创办杭州湖滨托运服务部的经历
发布时间:2005-12-13 00:00:00
  |  
作者: 原民建杭州市湖滨支部主任 华泉兴
    我从1956年加入民建迄今已有48年了,回顾这48年的亲身经历,最难忘的是1979年退休后参与创办和经营托运服务部。
    1979年3月1日我办理退休时,恰逢新时期的开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同时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也进一步得到落实。此时,组织处同意将我在黑龙江香兰农场支边10年的儿子调回杭州顶我的职,我非常高兴,从而产生了感恩图报之心,愿意继续发挥余热,在有生之年为四化多作贡献。
    在民建市委会、中共区委统战部、街道党委的指导下,我负责组建了主要由退休会员参加的湖滨支部,于1979年10月20日召开支部成立大会。支部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即协助街道创办投资少、见效快、安置待业青年多的集体企业。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根据湖滨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不宜办工厂,应办以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这时刚好全国政协和“两会”中央视察团来杭检查工作,我有机会参加座谈会,听了北京崇文区原工商业者赵伯华退休后协助崇文区办托运服务站的经验,我深受启发。在支部传达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借鉴,当即推定我和林治元两人着手制订方案,报请街道办事处审批。
    1979年12月30日成立筹备小组,由蒋森土(街道劳动服务公司干部)、华泉兴(民建支部主任)、盛克昌(退休职工)、张熊石(原工商业者)、谢践孝(原工商业者)、卜鉴禄(原工商业者)、林治元(民建成员)7人组成,并决定名称为湖滨托运服务部,性质是街道办集体经济,资金1万元(流动资金6000元,固定资金4000元)。街道党委指定政工组朱星凤同志负责联系,“两会”推荐薛世桢同志为下支干部,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在筹备过程中曾遇到一些困难和周折,例如筹备不久,主要负责人盛克昌即病故。在筹备人员中,普遍产生了畏难情绪。街道党委和“两会”对此十分重视,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鼓励大家树立信心,统一思想,把托运部办成功。托运部终于在1980年2月1日正式开业。
    托运部开业时,条件很艰苦。除街道下拨的1万元资金和在人行道上搭起的一间小平屋外,一无所有,办公桌是向“两会”借来的,值班的床是向民建退休成员朱新庭同志家里借的,指路牌、招牌漆字都是自己动手。我们还集体设计了一份“托运喜讯”,大家拎了糨糊桶到主要街道和车站码头张贴。我还利用开会的机会,把这份“喜讯”分发给外地“两会”成员,请他们在当地张贴,并在会上争取发言,介绍创业情况,实际上也是做广告。我们就是这样精打细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
    托运部从1980年2月1日开业到1985年12月的6年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在筹备时的初步打算是1980年二三月份亏本,争取二季度保本,三季度起略有盈余,但实绩出于意外。从二三月份起就有盈余,并逐月上升,到1980年底就创利4.58万元,以后逐年递增。1981年创利17.68万元,1982年创利20.11万元,1983年创利23.48万元,1984年创利30.41万元,总共5年11个月累计创利131.36万元。同时,因为我们是安置待业青年的集体企业,按规定可以免缴所得税,可购置固定资产用于企业再发展。1981年在岳王路口自建营业楼200平方米,楼上做营业,楼下做仓库;从1980年到1981年间,先后租赁到7个仓库和堆场共5000平方米;1984年还在望江门外征地3亩,自建仓库15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先后购置了2.5吨运货汽车2辆、1.5吨工具车1辆、3吨叉车1辆、5吨东风汽车1辆、人力三轮车9辆。这样就为50多名正式职工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创办托运部的12位原工商业者,从开办那天起就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尽力培养好接班人,使这个曾一度被撤销的服务性企业后继有人,争取自己第二次光荣退休。但是,当时人们对街企存在偏见,有不少青年是来“试试看”,过过渡的,虽然我们培养心切,而有些青年还是听不进去,人在托运部,心想大企业,甚至有的青年说“街企街企,没有名气”,长期下去怕对象也找不到,因此第一年到年底仅招进16人,愿办招工手续的只有7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责怪青年,青年不肯来,说明我们没有把企业办好,因此我们狠下决心,以优质服务求生存,以坚守信用求发展,逐步把企业搞得欣欣向荣。从1982年起,我们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了职工的福利待遇,一个一级工的月薪连奖金可拿到60元左右,高于一般的国有企业。
    随着企业的发展,不少青年也成长起来了。如1980年7月进部的待业青年王玉燕,进部后学习业务进步很快,对企业产生了感情,当她接到国有企业的招工通知时,当即就退还了。青年肯留下来了,我们的心愿初步实现了。到1982年底正式职工达42人。企业的基本队伍扩大了,我们就有步骤地培养接班人。我们不搞长官意志,内定接班人,而是摆到青年中去酝酿,同时还根据街道党委指示,民主选举产生7人组成的民主管理小组,还在7人中选举3人,充实到企业领导班子。我们明确分工,由我与团支部书记丁亚民负责抓政治思想工作;由业务科长韩茂安带章巧凤负责抓业务;由副经理林治元带毛佩芬负责抓财务工作,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帮、带。经过一段时间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两位青年为企业正副经理,一位是丁亚民,我大胆放手让他主持会议抓学习,抓岗位责任制,抓考勤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工作。不久,丁亚民经街道党委考察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位是章巧凤,她业务熟练、工作能干,由我介绍于1983年2月29日加入民建组织,这是我们湖滨支部吸收入会的第一位年轻在职职工。后经组织培养,她于1983年11月出席了民建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工商联五次代表大会。
    “两会”组织对托运服务部非常关心,专门找老同志和青年分别开了座谈会,并特地出了一期题为《育苗记》的简报,在市政协召开的“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上宣讲。1984年初,托运服务部调整了领导班子,从原来的7人(5老2小)调整为3人(1老2小)。由华泉兴、章巧凤、丁亚民3人组成,其他老同志退居二线,在原班组当顾问。1984年11月2日,杭州市工商局批准成立杭州托运服务公司,由章巧凤任经理。从此老同志正式退居二线做咨询指导工作,真正实现了创办时立下的心愿。
    我们办托运部自始至终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1983年8月23—29日,劳动人事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6个部门联合召开“全国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表彰大会”。我代表托运部出席了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领导胡耀邦、万里、习仲勋、王震、余秋里、倪志福、胡启立、乔石、郝建秀、胡厥文、田纪云、康克清、胡子昂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使我们不断增强信心,把托运部办得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青年人才,使托运部后继有人。湖滨街道党委对12位老同志的评价是:“园丁般的辛勤劳动,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培养青年职工,为托运公司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对托运公司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全体职工的心中。老同志在退下来的时候,每人都获得了“余热光辉”的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