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宁波民建先贤 |
||
作者:赵宾 信息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发布时间: 2019年01月15日
分享到:
|
||
宁波,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70周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民建大家庭里,1945年为民建的建立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有一批阿拉宁波先贤。 胡西园(1897—1981年) 胡西园(1897—1981年),宁波镇海人,实业家、发明家、工程师,民建发起人之一。他制造出中国第一个自制灯泡,创办中国第一家灯泡厂,被誉为“中国灯泡之父”“中国电光源之父”和“中国照明电器工业的开拓者”。1921年,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只白炽灯泡。1923年创立亚浦耳灯泡厂,1925年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包揽了全厂业务和主要工程制造技术,并与外资产品激烈竞争,终力挫美国产品。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火,工厂迁往大后方重庆。1945年民建时当选理事、常务理事。抗战胜利后,工厂迁回上海,主持制造出价廉长丝灯泡,耐用灯泡,并积极研制新光源,任上海市电器行业公会理事长。1950年,主持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批日光灯。解放后,民建中央常务理事、杨浦区政协委员。著有《追忆商海往事前尘——中国电光源之父胡西园自述》。 王纪华(1910—1984年) 王纪华(1910—1984年),宁波人,中共党员,民建发起人之一。1935年参加发起上海职业界救国会任理事。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民建担任理事。抗战胜利后,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在南京参与创办《联合晚报》,担任发行人兼总经理。1946年6月23日,南京发生震惊全国的“下关惨案” 后,王纪华和黄炎培一道代表民建会赶赴医院慰问受伤代表。在王纪华的统筹安排下,6月26日,《联合晚报》就在头版刊出了5幅受伤代表卧床不起的大照片。旁边配的大字标题是:“请看!这些荣誉的受伤者!他们的血是会白流的吗?不!不!绝不会的!”使得歪曲事实真相的国民党官方报纸陷于极端被动的窘境。1948年1月,民建组织会员秘密学习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一次核心层的聚餐会上,商定要早日派人与香港中共组织和各党派保持联系。王纪华与盛康年等频繁往来于沪港之间,听取在港中共代表的意见,并向上海同仁传达。解放后,历任上海市税务局副局长、上海市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常委。参与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任领导小组成员。 林汉达(1900—1972年) 林汉达(1900—1972年),宁波慈溪人,曾化名林涛,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民建发起人之一。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民建担任理事。同年底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常务理事。曾任关东文协理事长,大连市新文字协会主任,光华书店总编辑,辽北省教育厅长,辽北学院副院长等职。解放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等;文字改革方面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等,共达六十余种,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李组绅(1880—1961年) 李组绅(1880—1961年),宁波镇海县人,字组绅,以字行,也作李祖绅,实业家,水利学家,工矿学家,民建发起人之一。南开大学矿科创办人,南开大学早期主要资助人之一,担任南开大学矿科主任、教授。民国初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曾担任汉冶萍公司汉口扬子铁厂扬子铁厂厂长。1918年,出资与叶星海、李组才、曹汝霖、陆宗舆合伙创办天津最早的外贸公司——利济贸易公司。1920年,捐款三万洋银予南开大学,增设矿科,是南开大学矿科之始,并为南开购地700余亩。1926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矿冶工程学会,曾任河南六河沟煤矿董事长。后转任于水利部门,历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振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救济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华民国粮食部督察等职务。曾任上海筹募会常务委员。1938年,出资修缮法门寺真身宝塔。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民建担任监事。抗日战争胜利后,寓居香港。 刘鸿生(1888—1956年) 刘鸿生(1888—1956年),浙江定海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后将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被誉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他由一个从事十年买办生涯的商人,成为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经营领域遍布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创立了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民族企业集团。抗战中把实业内迁大后方重庆。1950年加入民建。1956年公司合营时,是当时中国仅次于荣氏家族的最富有企业家。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兼上海分会副会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 刘崑水(1914—2000年) 刘崑水(1914—2000年), 浙江镇海人。1931—1934年,在上海立达学院、日本庆应医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系学习。1935年后,曾任西安高级中学教员和江苏松江县立中学教员,西安《工商时报》编辑。1945年加入民建。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沙坪坝消费合作社副经理、经理,重庆民生公司职工消费合作社经理。1945年至1947年,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私立重华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47年至1950年,任中国文化企业公司总经理,民生公司襄理兼物产和消费合作社经理。1950年至1982年,任重庆求精商学院、正阳学院系主任,教授,重庆市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重庆市商业局、城市服务局、第三商业局副局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3年后,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三、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常委,民建四川省副主任委员,民建重庆市主任委员,第二、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包达三(1884—1957年) 包达三(1884—1957年),字楚,宁波镇海人。1906年公费留学日本,初习商科,后转明治大学改读法律,期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回上海,参加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总局。1916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活动。1920年参与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常务理事。继集资开办地产公司,建引翔港跑马厅、远东新村住宅等,成为闻名沪上的房地产商,任上海宁商总会理事等职。1927年后在苏北从事盐垦,于开封、上海开设制蛋厂,并创办黄海渔船公司。1937年上海沦陷后,拒任伪职,隐姓改名。1941年复出,创办永达药厂、雷石化学公司,任经理。1946年6月,作为上海市各界人民和平请愿团11名代表之一赴南京请愿,在南京下关车站被特务殴伤。回上海后,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加入民建,营救、接济被捕的中共党员和民主人士,赞助宋庆龄发起的文艺界福利基金,设法为中共组织传递文件、宣传品。1949年初,化名石龙公离开上海,经香港至北平,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继参加开国大典。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并任民建中央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务委员、浙江省工商联主任委员,当选全国和浙江省第一届人大代表。1952年将个人全部房地产捐献给国家。 |
||
|
||
|
||
责任编辑:张晶 | ||
民建中央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民建中央和民建中央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民建中央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民建中央",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