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记民建会员、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胡勇
发布时间:2014-11-19 11:06:03
|
作者: 宁 建
2014年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宁波民建会员、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胡勇博士作为市卫生系统唯一入选者当选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在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呈逐年下降趋势的今天,胡勇爱岗敬业,在临床诊治、学术科研、培育新人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怎样的信念和坚持让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如此不凡的成绩?带着疑问,我们约见胡勇做了一次专访。
去六院之前早已耳闻专家医生工作的繁忙。可到了胡勇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依旧被眼前的繁忙景象惊呆了。门诊室里人来人往,各种年纪各种病情的病人交错着和胡勇诉说着自己的病情,胡勇站在病人中央,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双手拿着病人的片子放在阅片灯上,眼睛盯着手中的片子,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引起病人发病的病因,双耳时刻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并且以最快而准确的速度作出分析判断,告知病人相关病情。眼前的门诊室俨然一个战场,胡勇迅速判断,迅速作出反应,为病人解疑答惑,而门外还有若干病人在等待就诊。
大概过了10几分钟,胡勇发现了在一旁等待采访的我们,歉意地朝我们挥了挥手:“不好意思啊,还有一些病人没看完,麻烦你们再稍等。”然后又全神贯注回到病人当中。
这一个“稍等”又是将近一个小时一刻不停的忙碌,直到下午4点多钟,才终于接待完最后一个病人。于是,坐下来,和胡勇有了深入交谈。
十年磨一剑
2002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胡勇来到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12个年头。这么多年来,胡勇每天的作息雷打不动,早上6点起床,7点到医院,交班,进行病例讨论,交流次日的手术方案,准备第二天的手术,周末节假日基本不休息。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工作,使胡勇成长为六院骨科的一名骨干医师。
在做好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之余,胡勇在学术科研方面没有半点懈怠。 2006年胡勇成功研发的仿生人工寰齿关节,一举打破了脊柱外科史上100多年的传统上颈椎融合技术理念,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到目前为止,胡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华级论文30余篇,SCI收录7篇,英文论著15篇,获得专利9项,参加编写专著7部。他作为课题第一申请人,承担多项省部级、厅市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而此时的他,已荣获了2013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09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也分别获得了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三等奖。
把心交给病人
“病人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誉”,这是胡勇一直秉持的理念,作为一名医生,他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012年,胡勇申请到了一次去美国著名骨科研究中心学习的机会,但是,他考虑到当时还有一位危重病人的病情不稳定,需要他的治疗。胡勇最终决定推迟这次学习计划,等到患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他才匆匆踏上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平常给病人看病,胡勇总是将心比心替病人着想,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进行手术治疗前,通常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才会慎重考虑是否采采用手术治疗。他还经常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选用价格便宜的药物。
因为胡勇的德艺双馨,常常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病人慕名前来六院找他看病。胡勇每年的门诊量达到3000人次以上,每年收治的住院患者达400人次以上,并且逐年增加;他每年主刀和指导的Ⅲ、Ⅳ类手术300台次以上。有时候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父母从老家来宁波探望胡勇,家人团聚,谁知刚开饭,医院打来电话,有病人急需抢救,胡勇只能把父母亲人晾在一边,立马朝医院赶去。十几年来,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
对于此起彼伏的医患纠纷,胡勇建议医生和病人要多沟通。“沟通是医德的一种体现,良好的沟通能使病人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他坚持“把心交给病人”,只有做到这样,病人才会同样给予医生尊重、信任。
润物细无声
2011年底,在骨外科领域埋头苦干了10年且业务上小有成绩的胡勇开始试图寻找一个平台让自己有更多与同行以及其他行业交流的机会,这个想法获得了六院院长的大力支持。机缘巧合,胡勇邂逅了“民建”,并与之一见钟情。
胡勇表示民建成员多是企业家,而自己作为企业家以外的一个行业补充,和大家的交流和学习更为互补,收益颇多。在民建这个平台上,胡勇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多次参加民建组织的下乡活动、进社区义诊。在最近的一次赴象山黄避岙乡义诊中,胡勇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更是使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便享受到了较好的医疗服务。
义诊、扶贫结对、捐款、看望孤寡老人……胡勇希望在民建这个大家庭中继续成长,用自己的专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随着胡勇在医学事业上的不断开花结果,各种荣誉和表彰接踵而至。他还先后获得2012年宁波市青年科技奖,2013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委员,国际颈椎外科学会委员(目前全国只有5人),宁波市第十届、第十一届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2013年度被评为科技卫生界别优秀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非融合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青年专家学组委员,宁波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兼秘书,浙江省卫生厅首届医坛新秀,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各类报刊杂志纷纷对他进行采访报道。
面对荣誉,面对社会各界对自己的肯定,胡勇表示今后要做好榜样带头作用,传递更多正能量。不管有多少荣誉加身,自己依旧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给病人看病,研究病例,做手术,研究学术,写论文依旧是他今后每天必做的工作。
“若将人病如已病,救得他生是我生。”胡勇始终铭记在心。
去六院之前早已耳闻专家医生工作的繁忙。可到了胡勇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依旧被眼前的繁忙景象惊呆了。门诊室里人来人往,各种年纪各种病情的病人交错着和胡勇诉说着自己的病情,胡勇站在病人中央,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双手拿着病人的片子放在阅片灯上,眼睛盯着手中的片子,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引起病人发病的病因,双耳时刻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并且以最快而准确的速度作出分析判断,告知病人相关病情。眼前的门诊室俨然一个战场,胡勇迅速判断,迅速作出反应,为病人解疑答惑,而门外还有若干病人在等待就诊。
大概过了10几分钟,胡勇发现了在一旁等待采访的我们,歉意地朝我们挥了挥手:“不好意思啊,还有一些病人没看完,麻烦你们再稍等。”然后又全神贯注回到病人当中。
这一个“稍等”又是将近一个小时一刻不停的忙碌,直到下午4点多钟,才终于接待完最后一个病人。于是,坐下来,和胡勇有了深入交谈。
十年磨一剑
2002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胡勇来到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12个年头。这么多年来,胡勇每天的作息雷打不动,早上6点起床,7点到医院,交班,进行病例讨论,交流次日的手术方案,准备第二天的手术,周末节假日基本不休息。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工作,使胡勇成长为六院骨科的一名骨干医师。
在做好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之余,胡勇在学术科研方面没有半点懈怠。 2006年胡勇成功研发的仿生人工寰齿关节,一举打破了脊柱外科史上100多年的传统上颈椎融合技术理念,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到目前为止,胡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华级论文30余篇,SCI收录7篇,英文论著15篇,获得专利9项,参加编写专著7部。他作为课题第一申请人,承担多项省部级、厅市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而此时的他,已荣获了2013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09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也分别获得了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三等奖。
把心交给病人
“病人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誉”,这是胡勇一直秉持的理念,作为一名医生,他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012年,胡勇申请到了一次去美国著名骨科研究中心学习的机会,但是,他考虑到当时还有一位危重病人的病情不稳定,需要他的治疗。胡勇最终决定推迟这次学习计划,等到患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他才匆匆踏上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平常给病人看病,胡勇总是将心比心替病人着想,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进行手术治疗前,通常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才会慎重考虑是否采采用手术治疗。他还经常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选用价格便宜的药物。
因为胡勇的德艺双馨,常常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病人慕名前来六院找他看病。胡勇每年的门诊量达到3000人次以上,每年收治的住院患者达400人次以上,并且逐年增加;他每年主刀和指导的Ⅲ、Ⅳ类手术300台次以上。有时候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父母从老家来宁波探望胡勇,家人团聚,谁知刚开饭,医院打来电话,有病人急需抢救,胡勇只能把父母亲人晾在一边,立马朝医院赶去。十几年来,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
对于此起彼伏的医患纠纷,胡勇建议医生和病人要多沟通。“沟通是医德的一种体现,良好的沟通能使病人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他坚持“把心交给病人”,只有做到这样,病人才会同样给予医生尊重、信任。
润物细无声
2011年底,在骨外科领域埋头苦干了10年且业务上小有成绩的胡勇开始试图寻找一个平台让自己有更多与同行以及其他行业交流的机会,这个想法获得了六院院长的大力支持。机缘巧合,胡勇邂逅了“民建”,并与之一见钟情。
胡勇表示民建成员多是企业家,而自己作为企业家以外的一个行业补充,和大家的交流和学习更为互补,收益颇多。在民建这个平台上,胡勇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多次参加民建组织的下乡活动、进社区义诊。在最近的一次赴象山黄避岙乡义诊中,胡勇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更是使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便享受到了较好的医疗服务。
义诊、扶贫结对、捐款、看望孤寡老人……胡勇希望在民建这个大家庭中继续成长,用自己的专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随着胡勇在医学事业上的不断开花结果,各种荣誉和表彰接踵而至。他还先后获得2012年宁波市青年科技奖,2013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委员,国际颈椎外科学会委员(目前全国只有5人),宁波市第十届、第十一届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2013年度被评为科技卫生界别优秀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非融合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青年专家学组委员,宁波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兼秘书,浙江省卫生厅首届医坛新秀,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各类报刊杂志纷纷对他进行采访报道。
面对荣誉,面对社会各界对自己的肯定,胡勇表示今后要做好榜样带头作用,传递更多正能量。不管有多少荣誉加身,自己依旧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给病人看病,研究病例,做手术,研究学术,写论文依旧是他今后每天必做的工作。
“若将人病如已病,救得他生是我生。”胡勇始终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