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础 强队伍 起作用 不断开创会务工作新局面
——记杭州萧山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4-11-20 11:23:35
|
作者: 萧 建
民建萧山区支部成立于2005年,2006年8月成立总支。2013年4月成立基层委员会,现有会员85人,下辖三个支部。会员中70.2%为经济界人士,28.8%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教师、医生等。近年来,基层委员会在民建上级组织的领导下,在萧山区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以强化办公基础、机制基础为抓手,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的独特优势,为做好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基层组织活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软硬保障,夯实组织发展基础
在杭州市委会领导下,萧山区委统战部指导帮助下,基层委员会实现了“三有”,即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地、有专项经费。2008年9月,基层委员会在全区范围内公开选调公务员担任专职干部,使会内事务有专人负责,加快了组织的规范有序建设,提高了执行力和工作效能。2011年,萧山区委发布文件,统一把民主党派专职干部职级确定为区管副处级,进一步提高了专职干部的待遇,促进了党派的良性健康发展。区委统战部在萧山繁华地段为各民主党派租用高档写字楼一层。其中民建办公室占地近200平方米,设主委办公室、专职干部办公室和会客室,此外还有党派公用的多媒体会议室、资料室、文印室等,为会员的办公和活动提供了便利,也更好地展示了党派的形象。自2011年来,区财政每年拨给各民主党派专项活动经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经费基本自筹,活动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运行
基层委员会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提炼、归纳,以制度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使会务工作更加规范、有效。今年来,基层委员会收集、整理、完善历年来的各项制度,同时对民建上级组织和其他党派的先进经验加以借鉴,并坚持民主集中制,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形成了《民建萧山区基层委员会制度汇编》,其中包括委员职责、会议制度、活动制度、组织发展制度等15项制度,对基层委员会学习、宣传、参政议政、组织生活等各方面作出了规定,使得会务工作有章可循。今后工作中,基层委员会将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继续修订和完善现有制度,逐步形成一套目标明确、程序健全、适合党派有效履职的制度体系,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
三、大力发展代表性人士,注重培养使用
萧山是民营经济强区,基层委员会在组织发展时,牢牢把握界别特色,积极吸收优秀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入会。会员企业中有全国民营500强企业,也有市、区百强企业;有省、市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传统老字号企业;有工业制造企业,也有餐饮、旅游等三产行业;有珠宝、眼镜等品牌公司,也有全区大型连锁超市。萧山的民建会员企业家日益成为萧山民营经济界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除了大力发展经济界人士外,基层委员会还积极发展其他方面代表性人士入会,主要分布在国税局、财税局、经发局、工商局、审计局、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基层委员会一方面积极发现和吸收政府部门中年纪轻、素质高、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公务员,另一方面健全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为他们提供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展现形象之平台。目前,基层委员会有浙江省政协委员1人,杭州市人大代表1人,杭州市政协委员1人,萧山区人大代表(常委)1人,萧山区政协委员11人(其中常委1人);有区管副职党外干部2人,正科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4人,队伍建设环环相扣、稳步发展。
四、打造参政议政骨干队伍,建言献策硕果累累
基层委员会重视发挥界别特色,着重在经济领域建言献策。2006年以来,在区“两会”上递交集体提案30件,其中9件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除在“两会”平台集中参政议政外,基层委员会还十分重视平时的调查研究及信息工作。历年来,基层委员会共完成调研报告38件,其中12件被民建杭州市委会评为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基层委员会着重发挥社情民意信息“短、平、快”的特点,制定《信息工作制度》,出台文件《关于广泛开展社情民意信息收集活动的通知》,规定会员每人每年撰写信息不少于2篇,年末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支部和会员评优推优的依据。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基层委员会积极吸收会员组成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修养高、参政议政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参政议政骨干队伍,出台相应制度,规定其组织架构、主要职责和工作机制等,以团体作战代替单兵作战,承担以基层委员会名义进行的调研课题,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和议政日活动等。
五、围绕服务基地,深入探索社会服务工作新途径
建设“共建服务基地”是基层委员会社会服务工作的尝试和创新,改变了过去社会服务活动较为分散和不定期的状况,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服务向集聚的、固定的、长期的服务模式转移。基层委员会通过服务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宣传了民建思源工程品牌,造福了一批群众,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社会管理的水平。从2010年,基层委员会共在两个欠发达村(临浦苎东村、楼塔大同三村)、一个社区(金泰苑社区)建设了三个共建服务基地, 3年来,通过定点、定人、定期的“三定”原则,以共建服务基地为载体,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为基地修建了道路、建造了灯光球场等,并在医疗卫生、经济帮扶、群众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各种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也同时扩大了民建的影响。
一、加强软硬保障,夯实组织发展基础
在杭州市委会领导下,萧山区委统战部指导帮助下,基层委员会实现了“三有”,即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地、有专项经费。2008年9月,基层委员会在全区范围内公开选调公务员担任专职干部,使会内事务有专人负责,加快了组织的规范有序建设,提高了执行力和工作效能。2011年,萧山区委发布文件,统一把民主党派专职干部职级确定为区管副处级,进一步提高了专职干部的待遇,促进了党派的良性健康发展。区委统战部在萧山繁华地段为各民主党派租用高档写字楼一层。其中民建办公室占地近200平方米,设主委办公室、专职干部办公室和会客室,此外还有党派公用的多媒体会议室、资料室、文印室等,为会员的办公和活动提供了便利,也更好地展示了党派的形象。自2011年来,区财政每年拨给各民主党派专项活动经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经费基本自筹,活动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运行
基层委员会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提炼、归纳,以制度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使会务工作更加规范、有效。今年来,基层委员会收集、整理、完善历年来的各项制度,同时对民建上级组织和其他党派的先进经验加以借鉴,并坚持民主集中制,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形成了《民建萧山区基层委员会制度汇编》,其中包括委员职责、会议制度、活动制度、组织发展制度等15项制度,对基层委员会学习、宣传、参政议政、组织生活等各方面作出了规定,使得会务工作有章可循。今后工作中,基层委员会将根据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继续修订和完善现有制度,逐步形成一套目标明确、程序健全、适合党派有效履职的制度体系,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
三、大力发展代表性人士,注重培养使用
萧山是民营经济强区,基层委员会在组织发展时,牢牢把握界别特色,积极吸收优秀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入会。会员企业中有全国民营500强企业,也有市、区百强企业;有省、市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传统老字号企业;有工业制造企业,也有餐饮、旅游等三产行业;有珠宝、眼镜等品牌公司,也有全区大型连锁超市。萧山的民建会员企业家日益成为萧山民营经济界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除了大力发展经济界人士外,基层委员会还积极发展其他方面代表性人士入会,主要分布在国税局、财税局、经发局、工商局、审计局、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基层委员会一方面积极发现和吸收政府部门中年纪轻、素质高、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公务员,另一方面健全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为他们提供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展现形象之平台。目前,基层委员会有浙江省政协委员1人,杭州市人大代表1人,杭州市政协委员1人,萧山区人大代表(常委)1人,萧山区政协委员11人(其中常委1人);有区管副职党外干部2人,正科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4人,队伍建设环环相扣、稳步发展。
四、打造参政议政骨干队伍,建言献策硕果累累
基层委员会重视发挥界别特色,着重在经济领域建言献策。2006年以来,在区“两会”上递交集体提案30件,其中9件被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除在“两会”平台集中参政议政外,基层委员会还十分重视平时的调查研究及信息工作。历年来,基层委员会共完成调研报告38件,其中12件被民建杭州市委会评为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基层委员会着重发挥社情民意信息“短、平、快”的特点,制定《信息工作制度》,出台文件《关于广泛开展社情民意信息收集活动的通知》,规定会员每人每年撰写信息不少于2篇,年末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支部和会员评优推优的依据。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基层委员会积极吸收会员组成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修养高、参政议政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参政议政骨干队伍,出台相应制度,规定其组织架构、主要职责和工作机制等,以团体作战代替单兵作战,承担以基层委员会名义进行的调研课题,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和议政日活动等。
五、围绕服务基地,深入探索社会服务工作新途径
建设“共建服务基地”是基层委员会社会服务工作的尝试和创新,改变了过去社会服务活动较为分散和不定期的状况,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服务向集聚的、固定的、长期的服务模式转移。基层委员会通过服务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宣传了民建思源工程品牌,造福了一批群众,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社会管理的水平。从2010年,基层委员会共在两个欠发达村(临浦苎东村、楼塔大同三村)、一个社区(金泰苑社区)建设了三个共建服务基地, 3年来,通过定点、定人、定期的“三定”原则,以共建服务基地为载体,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为基地修建了道路、建造了灯光球场等,并在医疗卫生、经济帮扶、群众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各种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也同时扩大了民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