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芳村
发布时间:2016-11-18 11:06:03
|
作者: 谢小兵
高速公路上,一路向东。芳村,在身后渐行渐远。
两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带着一箱的生活日用。那一刻,面对眼前的景象,我仿佛回到15年前,在农村中学教学的日子:围墙、大院、旧瓦房……
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而我是到了芳村,才知农村之广阔。试想,155平方公里,20个行政村(原38个),2.8万人口,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传奇。这个始建于北宋崇和元年的古镇,位于三县交界处:西、南分别是常山县的辉埠镇、东案乡,北边是新昌乡和淳安县的枫树岭镇,东边是柯城区的七里乡。地形以山地为主,出了门,一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
炉 山
在这里的第一个晚上,是在街上的峡谷宾馆度过的。说是宾馆,其实是小旅馆,破败的招牌迎风招展。楼梯扶手上拴着一条粗壮的狼狗,床铺上依稀有着前人的痕迹。夜色中,街面的车灯不时刺破窗帘,传来几声或远或近的狗叫。
第二天住进了炉山上的镇政府宿舍。炉山是集镇西头、临近芳村溪的一座小山丘,高不过三十米,方圆十亩左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百年以上古木有十余株,其中最早的将近五百年树龄。早年间,山上有座寺庙,香火旺盛数百年,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老一辈人说,当年日军进犯常山时,便被炉山山神拒于十里之外。每逢农历十五凌晨,经常有村民在山门前或古树下焚香烧纸,口中念念有词。继而,爆竹震天作响,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树叶簌簌落下,惊得几只松鼠灵动地跳跃。
夜幕下的炉山,黑霻霻一片,早前的一桩命案,增添了可怖气氛。荒山、古庙、非正常死亡,正是当下灵异小说不可或缺的构件。除了我,宿舍楼经常再无他人留宿。到了冬天,山上奇冷无比。房间里,洗脸水结成厚厚的冰块。不堪忍受这里的冷清和极寒,我在办公室的长条凳上,熬过了第一个漫长冬日。
芙蓉谷
出集镇往东不远,只见危峰耸立,碧水萦纡,天高云淡,白鹭翩飞,令人想起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是浙西境内最大的峡谷—芙蓉大峡谷。峡谷连绵十公里,宽数十米,深百余米。2004年底,常山县库容量最大,解决城乡12万人用水问题的芙蓉水库建成,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成为芳村一景。
芳村镇矿产资源丰富,石煤、荧石、叶蜡石储量居全县之首。矿山在大山之巅。每次登上矿山作安全检查,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就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由于山高路陡,上山前,要用铲车搬运几块大石头放置在皮卡车斗,以增加车身重量。车子在山道上艰难负重前行,一路都是急弯和45度陡坡,脚边是悬崖峭壁,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如履薄冰一般到达矿石开采区,这时,湛蓝的天、洁白的云、玉带似的芙蓉湖,如同一幅画卷呈现眼前,美不胜收。
邻近芙蓉谷的大处村古建筑群,与芙蓉谷美景交相辉映。婆媳牌坊、三古桥(登高桥、同善桥、乐济桥)、乌面将军祠、郑氏宗祠等众多古建筑,无声地诉说历史的沧桑。随着芙蓉谷和大处村古建筑群列入开发计划,一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呼之欲出。
灯盏坑
春节前后,要到最偏远的灯盏坑检查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界牌下,对面是淳安县枫树岭镇白马村,沥青路面;这头是常山县芳村镇前塘村,机耕路。路面泾渭分明,黑白有别,不由感慨一不小心从欠发达地区跨入发达地区。
顾名思义,灯盏坑是状如灯盏的一块低洼地带。车子过了新桥村,沿新白线翻山越岭直至峰顶,穿过涵洞,陡然出现一处盆地。芳村镇最偏远的东岗村、前塘村座落于此。这里保持了浙西最古朴的山里生活。山里人喝山泉水,吃自种菜。到了年关,家家杀年猪,炭炉上整天炖着各种肉,房间里暖意融融,香气扑鼻。整个山村弥漫着浓浓年味。这里也有浙西最原生态的景致。连绵的青山,嶙峋的乱石,成片的野生红豆杉林。谜一样的牛脚洞,更是让人产生兴趣。牛脚洞、猴子洞、仰天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整座山犹如马蜂窝,当地人又称作“百洞山”。
关于牛脚洞,一直存在三个未解之谜:究竟有多少洞、洞里是否有怪兽、洞中暗河流往哪里。传说清朝一戏班子大雪封山时误入洞中,结果仅一人燃血为灯死里逃生。网络小说《打捞员奇遇》里,许多章节与此洞相关。这个交织着神秘和凶险的溶洞,至今未被驴友完全征服。
难说再见
忘不了,大雨如注的午夜,带领值班组巡查水库。几个“巡海夜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堤坝上,直至天亮。
忘不了,从煤矿出来,全身上下都是煤泥,灰头土脸地成了真正的“泥腿子”干部。
忘不了,在滴水成冰的腊月,在雷公岭检查道路安全,眼见前方一辆车子坠落山谷。
忘不了,身负命案的逃犯窜入境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翻山越岭发放协查通告,在茫茫群山中布下天罗地网。
……
街市上,闲汉村妇在谈论家长里短:谁家小子在外发了大财,哪个男子搭上别的堂客。原来的水泥街面已完成“白改黑”,焕发出崭新面貌。穿过弄堂,老街的保护性开发正蓄势待发。
不变的,只有这奔流不息的芳村溪。它不知疲倦、不改初衷地流淌着,汇入常山江,继续一路向东,带着芳村人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怨,也带走我的两年时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再见,芳村。
(作者系民建衢州市委会秘书长,挂职担任常山县芳村镇副镇长)
两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带着一箱的生活日用。那一刻,面对眼前的景象,我仿佛回到15年前,在农村中学教学的日子:围墙、大院、旧瓦房……
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而我是到了芳村,才知农村之广阔。试想,155平方公里,20个行政村(原38个),2.8万人口,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传奇。这个始建于北宋崇和元年的古镇,位于三县交界处:西、南分别是常山县的辉埠镇、东案乡,北边是新昌乡和淳安县的枫树岭镇,东边是柯城区的七里乡。地形以山地为主,出了门,一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
炉 山
在这里的第一个晚上,是在街上的峡谷宾馆度过的。说是宾馆,其实是小旅馆,破败的招牌迎风招展。楼梯扶手上拴着一条粗壮的狼狗,床铺上依稀有着前人的痕迹。夜色中,街面的车灯不时刺破窗帘,传来几声或远或近的狗叫。
第二天住进了炉山上的镇政府宿舍。炉山是集镇西头、临近芳村溪的一座小山丘,高不过三十米,方圆十亩左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百年以上古木有十余株,其中最早的将近五百年树龄。早年间,山上有座寺庙,香火旺盛数百年,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老一辈人说,当年日军进犯常山时,便被炉山山神拒于十里之外。每逢农历十五凌晨,经常有村民在山门前或古树下焚香烧纸,口中念念有词。继而,爆竹震天作响,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树叶簌簌落下,惊得几只松鼠灵动地跳跃。
夜幕下的炉山,黑霻霻一片,早前的一桩命案,增添了可怖气氛。荒山、古庙、非正常死亡,正是当下灵异小说不可或缺的构件。除了我,宿舍楼经常再无他人留宿。到了冬天,山上奇冷无比。房间里,洗脸水结成厚厚的冰块。不堪忍受这里的冷清和极寒,我在办公室的长条凳上,熬过了第一个漫长冬日。
芙蓉谷
出集镇往东不远,只见危峰耸立,碧水萦纡,天高云淡,白鹭翩飞,令人想起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是浙西境内最大的峡谷—芙蓉大峡谷。峡谷连绵十公里,宽数十米,深百余米。2004年底,常山县库容量最大,解决城乡12万人用水问题的芙蓉水库建成,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成为芳村一景。
芳村镇矿产资源丰富,石煤、荧石、叶蜡石储量居全县之首。矿山在大山之巅。每次登上矿山作安全检查,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就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由于山高路陡,上山前,要用铲车搬运几块大石头放置在皮卡车斗,以增加车身重量。车子在山道上艰难负重前行,一路都是急弯和45度陡坡,脚边是悬崖峭壁,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如履薄冰一般到达矿石开采区,这时,湛蓝的天、洁白的云、玉带似的芙蓉湖,如同一幅画卷呈现眼前,美不胜收。
邻近芙蓉谷的大处村古建筑群,与芙蓉谷美景交相辉映。婆媳牌坊、三古桥(登高桥、同善桥、乐济桥)、乌面将军祠、郑氏宗祠等众多古建筑,无声地诉说历史的沧桑。随着芙蓉谷和大处村古建筑群列入开发计划,一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呼之欲出。
灯盏坑
春节前后,要到最偏远的灯盏坑检查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界牌下,对面是淳安县枫树岭镇白马村,沥青路面;这头是常山县芳村镇前塘村,机耕路。路面泾渭分明,黑白有别,不由感慨一不小心从欠发达地区跨入发达地区。
顾名思义,灯盏坑是状如灯盏的一块低洼地带。车子过了新桥村,沿新白线翻山越岭直至峰顶,穿过涵洞,陡然出现一处盆地。芳村镇最偏远的东岗村、前塘村座落于此。这里保持了浙西最古朴的山里生活。山里人喝山泉水,吃自种菜。到了年关,家家杀年猪,炭炉上整天炖着各种肉,房间里暖意融融,香气扑鼻。整个山村弥漫着浓浓年味。这里也有浙西最原生态的景致。连绵的青山,嶙峋的乱石,成片的野生红豆杉林。谜一样的牛脚洞,更是让人产生兴趣。牛脚洞、猴子洞、仰天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整座山犹如马蜂窝,当地人又称作“百洞山”。
关于牛脚洞,一直存在三个未解之谜:究竟有多少洞、洞里是否有怪兽、洞中暗河流往哪里。传说清朝一戏班子大雪封山时误入洞中,结果仅一人燃血为灯死里逃生。网络小说《打捞员奇遇》里,许多章节与此洞相关。这个交织着神秘和凶险的溶洞,至今未被驴友完全征服。
难说再见
忘不了,大雨如注的午夜,带领值班组巡查水库。几个“巡海夜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堤坝上,直至天亮。
忘不了,从煤矿出来,全身上下都是煤泥,灰头土脸地成了真正的“泥腿子”干部。
忘不了,在滴水成冰的腊月,在雷公岭检查道路安全,眼见前方一辆车子坠落山谷。
忘不了,身负命案的逃犯窜入境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翻山越岭发放协查通告,在茫茫群山中布下天罗地网。
……
街市上,闲汉村妇在谈论家长里短:谁家小子在外发了大财,哪个男子搭上别的堂客。原来的水泥街面已完成“白改黑”,焕发出崭新面貌。穿过弄堂,老街的保护性开发正蓄势待发。
不变的,只有这奔流不息的芳村溪。它不知疲倦、不改初衷地流淌着,汇入常山江,继续一路向东,带着芳村人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怨,也带走我的两年时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再见,芳村。
(作者系民建衢州市委会秘书长,挂职担任常山县芳村镇副镇长)